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2)
2023(15365)
2022(12976)
2021(12036)
2020(9825)
2019(22406)
2018(22069)
2017(41024)
2016(21534)
2015(24358)
2014(23938)
2013(23534)
2012(22153)
2011(20554)
2010(20862)
2009(19352)
2008(18889)
2007(16699)
2006(15211)
2005(14026)
作者
(62217)
(51879)
(51793)
(49155)
(33384)
(24772)
(23332)
(19983)
(19859)
(18562)
(17855)
(17364)
(16880)
(16862)
(16145)
(16020)
(15440)
(14880)
(14840)
(14425)
(13274)
(12670)
(12633)
(12061)
(11834)
(11655)
(11389)
(11330)
(10511)
(10290)
学科
(113994)
经济(113909)
管理(62195)
(60095)
(48560)
企业(48560)
方法(41285)
数学(36550)
数学方法(35951)
中国(34098)
地方(28309)
(26143)
业经(23830)
技术(21883)
(19861)
贸易(19841)
(19225)
(18816)
(18669)
(18333)
农业(17847)
(17635)
银行(17620)
(17434)
金融(17434)
(17213)
地方经济(16877)
环境(15703)
(15495)
理论(15422)
机构
学院(314229)
大学(312587)
(144630)
经济(142016)
管理(119252)
研究(115703)
理学(101483)
理学院(100355)
管理学(98565)
管理学院(97968)
中国(89671)
(67379)
科学(66287)
(62100)
(58035)
研究所(52218)
中心(50983)
财经(48602)
(47202)
(46403)
经济学(45498)
(44203)
北京(44011)
(41484)
(41311)
师范(40941)
业大(40791)
经济学院(40559)
(37997)
财经大学(35876)
基金
项目(203124)
科学(162315)
研究(151730)
基金(147450)
(128168)
国家(127143)
科学基金(109608)
社会(99311)
社会科(94481)
社会科学(94459)
(79906)
基金项目(75877)
教育(69730)
自然(67615)
(66775)
自然科(66205)
自然科学(66190)
自然科学基金(65024)
资助(61212)
编号(59140)
(49463)
成果(48134)
(47191)
重点(46456)
(45115)
创新(43443)
课题(43387)
国家社会(42109)
发展(40479)
(39846)
期刊
(168075)
经济(168075)
研究(102029)
中国(73151)
管理(50877)
(45249)
(43692)
科学(43435)
学报(42208)
教育(38139)
大学(33276)
(32668)
金融(32668)
技术(32093)
学学(31059)
农业(30340)
经济研究(28744)
业经(25584)
财经(24867)
(21755)
问题(21162)
技术经济(19099)
(18620)
统计(18006)
(17961)
世界(17569)
国际(17241)
(17180)
科技(17097)
(15196)
共检索到499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武  杨淼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中国199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效用动态最优和社会效用静态最优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耦合协调的协同发展关系;中国的政府财政收入和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对经济产出的作用相当;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对经济产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田野  罗广宁  陈丹华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曾伟平  
文章在探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以中国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是影响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耦合协调水平在地区层面呈现东部遥遥领先,东北与中西部拉开差距,中西部差异较小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水平在省域层面可分为四种类型,高水平协调型均位于东部,低水平协调型主要位于中西部,经济滞后型、创新滞后型则在四大地区均有分布,且各省域耦合协调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四类型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支撑要素也存在明显异质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不同耦合协调类型省域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赛特   刘鹏飞   李菲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空间角度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并通过SPSS多元回归探索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与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格局。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研发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其中,研发人员及科研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新一  王春梅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佳雯  郭彬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本文基于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同时基于地理邻近视角探析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耦合协调度且时间上持续上升,空间上整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此外,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自相关关系,不同聚集区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一定的收缩和扩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庆婕  赵守国  
基于城市和城市群的视角,以2013—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持续提升,绿色创新是改善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其次在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空间差异的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刘童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东  贺舒显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云南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横向对比和内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文章指出,要从拓宽认识视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加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