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5)
- 2023(13541)
- 2022(11804)
- 2021(11319)
- 2020(9491)
- 2019(22224)
- 2018(22172)
- 2017(41916)
- 2016(22611)
- 2015(25463)
- 2014(25161)
- 2013(24726)
- 2012(22691)
- 2011(20428)
- 2010(20250)
- 2009(18410)
- 2008(17781)
- 2007(15028)
- 2006(13258)
- 2005(11803)
- 学科
- 济(88983)
- 经济(88875)
- 管理(60495)
- 业(56769)
- 企(46897)
- 企业(46897)
- 方法(40161)
- 数学(35263)
- 数学方法(34912)
- 中国(26786)
- 农(23168)
- 财(21758)
- 制(19932)
- 学(19720)
- 业经(19271)
- 贸(17489)
- 贸易(17480)
- 易(17052)
- 地方(16829)
- 银(16251)
- 银行(16214)
- 行(15659)
- 农业(15304)
- 融(15244)
- 金融(15243)
- 技术(14420)
- 体(14257)
- 和(14199)
- 环境(13686)
- 理论(13664)
- 机构
- 大学(315498)
- 学院(310204)
- 济(128698)
- 经济(126108)
- 管理(122936)
- 研究(112782)
- 理学(106317)
- 理学院(105080)
- 管理学(103425)
- 管理学院(102864)
- 中国(85892)
- 科学(69507)
- 京(68678)
- 财(58366)
- 所(56742)
- 研究所(52093)
- 中心(49829)
- 农(48924)
- 财经(46590)
- 业大(45105)
- 北京(44395)
- 江(43219)
- 经(42803)
- 范(42352)
- 师范(41980)
- 院(41248)
- 经济学(38928)
- 农业(38102)
- 经济学院(35049)
- 财经大学(35011)
- 基金
- 项目(216590)
- 科学(170923)
- 基金(158784)
- 研究(158690)
- 家(139485)
- 国家(138419)
- 科学基金(118081)
- 社会(99997)
- 社会科(94786)
- 社会科学(94762)
- 基金项目(84622)
- 省(80893)
- 自然(76731)
- 自然科(74959)
- 自然科学(74941)
- 自然科学基金(73608)
- 教育(71770)
- 划(69926)
- 资助(64985)
- 编号(63208)
- 成果(51972)
- 重点(48862)
- 部(48855)
- 发(46165)
- 创(44980)
- 课题(43790)
- 创新(42070)
- 国家社会(41785)
- 教育部(41781)
- 科研(41426)
- 期刊
- 济(137086)
- 经济(137086)
- 研究(97173)
- 中国(61243)
- 学报(49073)
- 科学(47071)
- 管理(44860)
- 农(43310)
- 财(41886)
- 大学(37195)
- 教育(35918)
- 学学(34669)
- 农业(30440)
- 融(28105)
- 金融(28105)
- 技术(25209)
- 经济研究(22630)
- 财经(22367)
- 业经(20171)
- 经(19087)
- 问题(17784)
- 业(16748)
- 科技(16503)
- 图书(16133)
- 理论(15562)
- 贸(14709)
- 资源(14682)
- 技术经济(14536)
- 世界(14184)
- 实践(14014)
共检索到459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沈鋆星 李成恩
基于放权、管理、服务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并利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区域Moran's I指数,分析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总体效果持续提升,在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总体差异显著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全国与三大区域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均具有σ收敛特征,支持β收敛机制;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还表现出高—低或者低—高空间集聚特征。最后,提出应从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层次市场调节体系、推行智慧化科技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赋能科技放管服改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凌云 邹博宇 张宽
研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金融发展质量,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局域Moran's I指数解析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全国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金融发展质量均存在σ收敛特征,且支持β收敛机制;金融发展质量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或"低-低"地理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创新:界定金融发展质量内涵,首次对其基本特征、动态分布、区域差异及来源、收敛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价值:试图从发展质量的视角把脉中国金融发展的演变规律和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赫永达 王俏茹 刘达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实现双赢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效率评价的角度对我国多维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创新性地将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引入至效率评价模型中,构建了一个改进的SBM(Improved Slack Based Model,ISBM),对中国省级绿色生产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新测度,随后利用Tobit模型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国的绿色生产效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均未达到有效水平,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其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减缓是阻碍其提高的核心因素;再次,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综合而言,加强环保规制力度和提高城镇化率是提升全国绿色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而东部地区需警惕二产回流,西部地区则应摒弃“唯GDP论的逐底竞赛”;最后,绿色生产效率最低的省份是处于新城市集群地理中枢位置的人口大省,而非是经验认知中的高度工业化省份,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这些省份承载了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污染转移,这一结果再一次证明非期望投入是效率评价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鸿蕾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碳锁定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RAGA-PP模型),根据2007—2019年全国及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制造业碳锁定水平,进而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Epanechnikov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制造业的综合及各维度碳锁定总体上均呈下降态势,并具有“东低西高”的区域分布特征;大部分区域或省域制造业的综合碳锁定、固定投入碳锁定、技术碳锁定和市场需求结构碳锁定水平都在显著下降;制造业碳锁定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扩大,有相当一部分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碳锁定变化态势为上升或不确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金灿 邓云杰 张俊涛
本文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及其省域层面2003-2019年的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空间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及空间收敛模型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态势;全国整体差异趋于缩小,差异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符合β收敛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钰芬 胡思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龙海雯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涂正革 程烺 张沐
研究目标: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考察中国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异、时间演变、收敛特点及空间集聚性。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省份50个经济社会指标合成为营商环境综合指标,运用自适应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考察中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并分别利用变异系数、边际垂直β收敛模型检验σ收敛和β收敛,使用Moran's I指数分析空间集聚。研究发现:中国营商环境在整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集聚式收敛特征,但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且在中西部内部出现多极分化,中部区域内差异日益显现,造成各省份的收敛贡献表现出梯度效应,阻碍空间集聚的进程。研究创新:全面剖析营商环境的内涵,从开放化水平、企业市场环境、企业法治环境、市场主体保护力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五个维度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使用边际垂直β收敛模型深入挖掘不同省份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所展现出的收敛异质性。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中国营商环境综合指标展开实证研究,揭示其区域差异、演变趋势和收敛情况,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力翔 汪军民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形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区域间产业链协同融合,增强区域间协同治理能力。文章从要素、产业、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了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9年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的同城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较低,提升缓慢;同城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交通同城化和生态同城化的拉动,但提升幅度不大,主要受到要素同城化和产业同城化水平不高的制约;从不同城市同城化水平变化均值来看,各城市同城化发展不均衡,武汉、鄂州属于“较好”类别,其他地区还处于初步整合阶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测度 时空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庆
文章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动态权重,融合TOPSIS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Moran's I讨论其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中高、淮低”的分布格局;4大经济区总体差异基本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区域间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的城市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翔 简苏尔·居来提 杨宜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正向形成核心策源能力中心发展。本文基于科创策源能力的核心内涵,从科创基础、政策导向、科创投入、科创产出、科创开放5个角度设计36个三级指标,构建省级科创策源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并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开放与投入对科创策源能力的影响较大,其中每十万人研发经费权重系数最高,政策导向整体影响偏小,其中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直接创新政策影响权重最低;(2)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快西慢;(3)科创策源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依赖性上呈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性,而局部空间上形成南部高-高型聚集和西部低-低型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