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93)
2023(17791)
2022(15308)
2021(14601)
2020(11996)
2019(27830)
2018(27639)
2017(51767)
2016(27896)
2015(31716)
2014(31837)
2013(31303)
2012(28877)
2011(26442)
2010(26750)
2009(24350)
2008(23667)
2007(20731)
2006(18558)
2005(16884)
作者
(82009)
(67881)
(67607)
(64192)
(43442)
(32578)
(30779)
(26718)
(26013)
(24316)
(23173)
(23013)
(21706)
(21657)
(21097)
(20953)
(20203)
(19757)
(19421)
(19319)
(17050)
(16810)
(16408)
(15471)
(15279)
(15188)
(15039)
(14939)
(13750)
(13329)
学科
(119775)
经济(119651)
管理(77165)
(71833)
(58260)
企业(58260)
方法(51636)
数学(44777)
数学方法(44027)
中国(36539)
(31410)
地方(27918)
业经(26661)
(25486)
(24516)
(22912)
贸易(22892)
(22227)
农业(21119)
(20785)
环境(20421)
理论(20405)
(19303)
(18980)
银行(18937)
(18440)
金融(18438)
(18277)
技术(18160)
(16877)
机构
大学(400478)
学院(398387)
(160757)
经济(157246)
管理(154626)
研究(140546)
理学(132816)
理学院(131247)
管理学(128590)
管理学院(127880)
中国(106737)
(88334)
科学(87754)
(71022)
(71020)
研究所(64788)
(63887)
中心(63340)
业大(58347)
(58238)
北京(57335)
财经(56453)
(55244)
师范(54630)
(51402)
(51141)
农业(49613)
经济学(47972)
(47886)
师范大学(44152)
基金
项目(269299)
科学(211620)
研究(196968)
基金(194286)
(170010)
国家(168628)
科学基金(144366)
社会(122891)
社会科(116443)
社会科学(116413)
(104153)
基金项目(101939)
自然(93966)
自然科(91798)
自然科学(91776)
教育(91504)
自然科学基金(90099)
(88446)
资助(81701)
编号(79659)
成果(65147)
重点(60843)
(60189)
(59219)
课题(56358)
(55414)
创新(51706)
科研(50982)
教育部(50700)
国家社会(50578)
期刊
(179967)
经济(179967)
研究(120549)
中国(83485)
学报(62596)
管理(60385)
科学(58781)
(58132)
(51066)
教育(50982)
大学(47657)
学学(44176)
农业(41023)
技术(38888)
(35280)
金融(35280)
经济研究(29466)
业经(29383)
财经(26834)
图书(24102)
(23074)
问题(22785)
(22325)
科技(20254)
技术经济(19716)
统计(18748)
资源(18539)
理论(18490)
(18419)
(17684)
共检索到602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介绍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及预期发展。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CERN动态监测数据与生态系统空间信息数据管理和共享系统的开发、陆地生态系统碳和水热通量观测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模拟综合集成研究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区域碳汇功能动态,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过渡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监测、模拟与生态信息应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的影响。未来除了履行CERN综合研究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明星  樊杰  金凤君  
2016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以及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樊杰研究员作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实验室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提升的方向。9位青年学者围绕各自研究方向作了学术报告,重点围绕空间结构、企业区位、演化经济地理、知识流动、旅游乡村聚落、传统工业区转型、城镇化、土地非农化、大数据与城市发展模拟等展开。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重要机遇,青年地理学者应充满感恩和激情,脚踏实地,认识国情,夯实基础,增强国际化视野,探索前沿技术方法,加强不同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主动承接历史责任、敢于担当,在前辈地理学家所创立的学科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实现新的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峰  
7月5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创新三期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晓路  
2010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在揭牌仪式上,与会专家学者们满怀期望地指出,"实验室"的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长期为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标志着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创新跨入了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非法人的独立研究单元,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担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石勇教授和石敏俊教授分别担任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中心下设6个研究室,分别为:虚拟经济研究室、数据挖掘与最优化研究室、绿色经济研究室、虚拟商务研究室、社会计算与电子健康研究室、风险投资研究室。中心重视基于数据分析的虚拟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交叉科学研究,强调应用经济模型和数据技术研究虚拟经济、绿色经济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虚拟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现象中寻找数据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广州分院副院长黄宁生等陪同下,视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简称"预测中心")于2006年2月成立,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与教育机构中从事预测科学研究的优势力量联合组成。预测中心下设四个研究部:农产品预测部、战略资源预测部、宏观经济预测部和国际市场预测部。预测中心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预测科学家,包括中心主任汪寿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简称"预测中心")于2006年2月成立,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与教育机构中从事预测科学研究的优势力量联合组成。预测中心下设四个研究部:农产品预测部、战略资源预测部、宏观经济预测部和国际市场预测部。预测中心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预测科学家,包括中心主任汪寿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简称"预测中心")于2006年2月成立,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与教育机构中从事预测科学研究的优势力量联合组成。预测中心下设四个研究部:农产品预测部、战略资源预测部、宏观经济预测部和国际市场预测部。预测中心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预测科学家,包括中心主任汪寿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伯杰  牛栋  于贵瑞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联合研究计划,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始建于1988年,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在CERN的基础上,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个台站,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含荒漠)和水体(湖泊和海湾)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谢礼妹  
分析了信息时代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采用基于网络的开放联合服务模式的合理性,并分别从使命和目标、体系与机构、管理机制这三个层面对该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论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贵瑞  张雷明  孙晓敏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特别是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的联合观测是实现从生态现象观察和生态要素观测跨越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变化观测的重大突破。本文回顾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创建及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ChinaFLUX的科学目标和设计理念、观测技术体系、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长期积累;综合评述了ChinaFLUX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的收支评估和交换过程的环境响应、碳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未来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ChinaFLUX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工作重点,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胡康林  乔健  
协同共建是文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发挥实验育人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四川大学文科学院中心实验室为例,提出了文科学院中心实验室三级共建模式,分析了环境设施、软硬件平台、教学资源和机制体制等协同共建模式中的核心要素,结合文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协同共建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统筹规划、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和师资保障等实施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再坤  
6月25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株洲市共建的食品安全检测与生态环境研究联合实验室在株洲成立,亚热带所所长王克林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国浩等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需求和本所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决定设立非法人研究机构: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已于2012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现有正式职工近20人,博士后和研究生10余名,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孙鸿烈、曲格平等20余位知名学者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