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43)
2023(14289)
2022(11469)
2021(10782)
2020(8752)
2019(19794)
2018(19600)
2017(36541)
2016(19770)
2015(22194)
2014(21778)
2013(21831)
2012(20372)
2011(18390)
2010(18769)
2009(17724)
2008(17752)
2007(16119)
2006(14444)
2005(13258)
作者
(57164)
(48270)
(48008)
(45357)
(30324)
(23007)
(21401)
(18819)
(18442)
(17279)
(16851)
(16066)
(15556)
(15484)
(15070)
(14542)
(14072)
(13799)
(13752)
(13725)
(12127)
(12062)
(11536)
(11110)
(10779)
(10726)
(10696)
(10683)
(9732)
(9698)
学科
(87397)
经济(87286)
(84116)
(66271)
企业(66271)
管理(63795)
(47150)
方法(34157)
农业(31194)
业经(29980)
中国(26734)
数学(26208)
数学方法(26035)
(24743)
(18503)
环境(17273)
(17129)
财务(17107)
财务管理(17094)
技术(17074)
(16680)
贸易(16667)
(16449)
(16337)
(16172)
企业财务(16121)
(15967)
(15591)
(14695)
地方(14491)
机构
学院(288367)
大学(281953)
(128385)
经济(126265)
管理(111389)
研究(102535)
理学(94701)
理学院(93751)
管理学(92475)
管理学院(91960)
中国(82826)
(63390)
(61054)
科学(60525)
(56289)
(52305)
农业(48170)
业大(47618)
研究所(47133)
中心(46389)
(44987)
财经(44373)
(40498)
北京(39234)
经济学(39062)
(37089)
(35558)
经济学院(35310)
师范(35301)
(34918)
基金
项目(188488)
科学(149308)
研究(140822)
基金(137515)
(120561)
国家(119412)
科学基金(101925)
社会(92387)
社会科(87244)
社会科学(87218)
(73569)
基金项目(72597)
自然(63287)
教育(61845)
自然科(61707)
自然科学(61692)
自然科学基金(60649)
(60584)
编号(56169)
资助(55035)
成果(44354)
重点(42586)
(42564)
(42491)
(41200)
(40308)
国家社会(39112)
课题(38535)
创新(37885)
(36965)
期刊
(154291)
经济(154291)
研究(85466)
(64659)
中国(64377)
学报(44546)
科学(44529)
农业(43722)
(43653)
管理(42344)
大学(35317)
学学(33487)
业经(30664)
(29617)
金融(29617)
教育(27329)
技术(25545)
(24010)
经济研究(22516)
财经(21819)
问题(20707)
(18989)
世界(18035)
技术经济(16004)
(15723)
(14872)
农村(14789)
(14789)
资源(14782)
科技(14559)
共检索到451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虎  
3月10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启动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第一块"25公顷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的建设。大样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该保护区是我国生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姚兰  刘峻城  黄永涛  林勇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臧润国  丁易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_1:5≤H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江  徐来仙  艾训儒  
[目的]探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阐明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对环境适应状况,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 hm~2(300 m×200 m)标准大样地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等方面研究了16种主要木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结果](1)2020年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共有64科140属266种木本植物,主要有桦木科、壳斗科和金缕梅科等,物种组成逐渐复杂。(2)川陕鹅耳枥的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高,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与其他主要木本植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四照花、灯台树和尖叶四照花的优势地位次之。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系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物种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3)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且正负联结比值大于1。16种主要木本植物的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群落处于演替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关系松散、不紧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良锦  姚兰  易咏梅  艾训儒  冯广  刘峻城  陈斯  黄伟  丁易  臧润国  
【目的】分析湖北七姊妹山6 hm~2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阐明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共存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将川陕鹅耳枥和多脉青冈按胸径(DBH)划分4个径级:幼树(1 cm≤DBH <0.05)向无显著相关性的递减趋势,成年树对幼树表现出由无明显相关性向显著负相关性(P<0.05)递减的趋势,小树对幼树、中树对小树、成年树对中树、成年树对小树均表现出显著(P<0.05)正相关;多脉青冈各径级个体间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不同径级的川陕鹅耳枥对多脉青冈各径级个体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并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随空间尺度增大,较大径级(中树和成年树)的多脉青冈个体对川陕鹅耳枥幼树和小树表现出由无明显相关性向显著负相关(P<0.05)的变化趋势,并且径级差距越大,负相关性越强。【结论】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优势种(川陕鹅耳枥与多脉青冈)具有相似的生境偏好,演替后期种(多脉青冈)对前期种(川陕鹅耳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前期种促进后期种的定居与生长。随着群落恢复,次生林样地将逐步成为后期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本研究结果通过展现物种间关联性的变化也表明,物种关联性的变化过程驱动森林群落构建过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2009年11月28日,专程到广西喀斯特区域工作调研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和院党组原副书记郭传杰同志,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视察了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观测研究站与西部行动计划广西喀斯特项目示范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举扬  朱江  艾训儒  姚兰  郭秋菊  闫风辰  薛卫星  
【目的】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进行汇编与分析,获悉基于样地调查的植物名录中生物量模型现状,为研究者开展生物量计算与评估提供参考,从而为完善该类森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提供方向,为制定统一的生物量建模标准提供借鉴。【方法】根据在鄂西南3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有林场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确定物种名录,检索、筛选和整理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结构、参数和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167组665个生物量模型,涉及55科、110属、270种的植物,涵盖了物种名录中455种植物的60%,有182个物种未找到生物量模型;模型集中包含19种自变量形式(主要为胸径D、基径DB、树高H等及其不同组合,如D2H、 DB2 H)和5类函数形式(幂函数388个、线性函数121个、多项式函数73个、对数函数68个、指数函数15个);模型集中的568个模型(85.4%)标注了自变量取值范围,596个模型(89.6%)标注了建模标准木数量,样本数超过30株的生物量模型占比较低(22.3%);559个模型(84.1%)标注了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以表征模型准确性,该类系数介于0.17~0.99之间,平均值为0.91;模型自变量、样本量、函数类型、树木不同器官组分和生活型均会对模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的生物量模型仍存在较大的空缺,且已有的模型存在样本量不足、统计参数不完整等问题,模型的准确性需要考虑样本量、自变量、函数类型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廷丽  安明态  张广奇  戚玉娇  
【目的】研究幼苗更新动态,为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128个1 m×1 m样方中胸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林泽建  
3月31日,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在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陪同下到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调研并检查安全、保卫工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明凤  李明军  徐海  
利用两期贵州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2000~2010年),通过主成份法和多元回归研究贵州阔叶混交林林分蓄积与各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非喀斯特林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6.392%;第一公因子贡献率为48.255%,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坡度、海拔,定义为林分及环境因子;第二公因子是林分密度,定义为密度因子,贡献率18.137%。喀斯特林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3.708%;第一公因子贡献率为45.675%,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坡度、林分密度,定义为林分因子;第二公因子土壤类型,定义为土壤因子,贡献率为18.034%。多元回归建模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牛晓栋  江洪  方成圆  陈晓峰  孙恒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要素的观测,进一步分析了净辐射对水汽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各月水汽通量日变化趋势基本呈单峰型曲线,7月水汽通量峰值最大(0.115 g·m-2·s-1),1月最小(0.029 g·m-2·s-1)。四季的水汽通量平均日变化中,峰值的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态系统全年蒸散量为721.25 mm,在相近纬度的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全年蒸散量占降雨量的51.46%,各月蒸散量均小于降雨量。生态系统全年净辐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思婧  丁山  庞春梅  郑枭  王通  余树全  
[目的]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是中亚热带森林主要构成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树种之一。研究自然状态下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森林群落中细叶青冈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动态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该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细叶青冈种群发展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 (100 m×100 m)固定监测样地2012和2017年2期调查数据,从种群数量特征、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细叶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12—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个体从276株增加到291株,死亡个体共25株,新增个体共40株,种群年增长率为1.06%。种群平均胸径从10.65 cm增加到10.82 cm,胸高断面积从4.71 m~2·hm~(-2)增加到5.15 m~2·hm~(-2)。(2)细叶青冈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种群结构稳定。(3)细叶青冈种群新增与死亡个体集中分布在幼苗幼树阶段(Ⅰ~Ⅱ龄级),且随龄级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4)细叶青冈整体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转为随机分布。相比2012年,2017年幼苗聚集强度有所减弱,幼树、中树聚集强度稍有增强。(5)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均在小尺度表现为正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过渡到无相关或负相关,2017年除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外,其余生长阶段间的空间正相关稍有增强。[结论]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细叶青冈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在小尺度空间呈正关联,体现细叶青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5 a间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显著,幼龄个体因聚集分布受密度制约而竞争激烈。为维持种群的长期稳定,必要时可分阶段进行人工调控。图4表1参25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岳跃民  
4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李百炼应邀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做了题为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主持,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