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24)
- 2023(18194)
- 2022(15517)
- 2021(14536)
- 2020(12136)
- 2019(27775)
- 2018(27548)
- 2017(51725)
- 2016(27973)
- 2015(32037)
- 2014(32164)
- 2013(31629)
- 2012(29932)
- 2011(27267)
- 2010(27280)
- 2009(25351)
- 2008(24932)
- 2007(22341)
- 2006(19732)
- 2005(18004)
- 学科
- 济(132943)
- 经济(132741)
- 管理(75436)
- 业(70985)
- 企(56469)
- 企业(56469)
- 方法(52615)
- 数学(45222)
- 数学方法(44726)
- 中国(38236)
- 农(34575)
- 地方(30627)
- 财(28826)
- 业经(28067)
- 学(26526)
- 制(23793)
- 贸(23538)
- 贸易(23523)
- 农业(22876)
- 易(22783)
- 融(20412)
- 金融(20404)
- 银(20400)
- 银行(20357)
- 和(19751)
- 行(19681)
- 理论(19489)
- 环境(18542)
- 地方经济(17438)
- 体(16962)
- 机构
- 大学(407354)
- 学院(406328)
- 济(175973)
- 经济(172417)
- 管理(150445)
- 研究(146635)
- 理学(127995)
- 理学院(126495)
- 管理学(124272)
- 管理学院(123527)
- 中国(112301)
- 京(87608)
- 科学(87542)
- 财(79732)
- 所(74970)
- 农(68843)
- 研究所(67637)
- 中心(66519)
- 财经(62743)
- 江(61809)
- 业大(58102)
- 经(56896)
- 北京(55997)
- 范(54949)
- 经济学(54836)
- 师范(54376)
- 农业(53783)
- 院(52324)
- 经济学院(49057)
- 州(48807)
- 基金
- 项目(263970)
- 科学(207583)
- 研究(193821)
- 基金(191342)
- 家(166736)
- 国家(165334)
- 科学基金(140775)
- 社会(124962)
- 社会科(117738)
- 社会科学(117710)
- 省(102272)
- 基金项目(99900)
- 教育(89484)
- 自然(88721)
- 自然科(86681)
- 自然科学(86654)
- 划(86481)
- 自然科学基金(85113)
- 资助(79052)
- 编号(78307)
- 成果(64833)
- 发(60587)
- 重点(59855)
- 部(59164)
- 课题(55109)
- 创(54095)
- 国家社会(51976)
- 教育部(50773)
- 创新(50692)
- 科研(50319)
- 期刊
- 济(202847)
- 经济(202847)
- 研究(125305)
- 中国(87066)
- 农(64186)
- 学报(64017)
- 财(62008)
- 科学(59008)
- 管理(56831)
- 大学(48813)
- 教育(46293)
- 学学(45782)
- 农业(43589)
- 融(39803)
- 金融(39803)
- 技术(37053)
- 经济研究(33176)
- 财经(32169)
- 业经(31644)
- 经(27821)
- 问题(26578)
- 业(23480)
- 贸(22573)
- 技术经济(20898)
- 世界(20832)
- 统计(20646)
- 国际(20170)
- 版(19287)
- 图书(19223)
- 策(18146)
共检索到629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锦英
中国私有经济从被改造、限制到被消灭,而后又被允许、共同发展,以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宪法的明文保护,这个曲折过程,反映了我们对私有经济认识的变换和深化。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私有经济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也会消亡,是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机体发展规律、“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的。这就是中国私有经济的历史命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危旭芳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探索求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以贯之的素养和品格。郑志国教授的新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版),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探发展之规律。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考、详尽的论述,从三个方面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创新探索:一是阐明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矛盾规律、竞争与合作矛盾规律、实践与认识矛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二是深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的认识,分析世界三次生产方式重大变革、国际经济基础与国际上层建筑;三是根据五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分析社会形态演进和更替的总动力及其在不同时空的差异,从21世纪全球化视域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遵循和利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琳 李皎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本文即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系统解析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三重内涵和三重体系:一是基本内涵,即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基本经济体系;二是生态内涵,即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城市生态经济体系;三是开放内涵,即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城市开放经济体系。这从不同维度刻画和回答了何为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相关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逐步趋向以上理论参照系,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制度创新力的直接动力作用以及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关键动力作用,并协同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的系统合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石莹 赵昊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式面临“公有”还是“私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出发,现有集体所有制在终极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各层次上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在权利关系上处于不同的地位。农地产权的改革方向应该在不同层次具有“公有”或“私有”的不同性质,从而既可以克服产权模糊的弊端,又可以避免完全私有化带来的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黎贵才 王碧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演化经济学具有相同的研究传统,都强调用历史和演化的观点来分析经济问题,都强调技术进步在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但两者的制度演化观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并认为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后者强调创造性的个人"心智"在制度变迁中的源泉作用,并强调演化的无目的性、无方向性和多样性。因此前者贯彻的是唯物哲学观,后者渗透的是唯心观。霍奇逊的演化标准从侧面印证现代演化论者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胜年 张琦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和减贫的历史变迁。以国家贫困线标准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及其减贫演变推进,实际上就可理解为从单一经济收入贫困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到除了考虑经济收入以外,还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公民权利等多维综合因素的扩大再生产视角。而立足国内减贫发展态势,将贫困及减贫问题置于国际视野之下,从全球更大范围思考及应对贫困难题,则是中国大国责任在减贫领域的重要体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仁发 李娜娜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和动力,基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的产业结构变迁度和以第三产业占比超越变化为临界点两种方法,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迁的典型事实,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不同,对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过程,但随着产业结构变迁度提高,对质量型增长的促进作用稳步提升;进一步验证得到,当产业结构变迁度大于1或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质量型增长的促进作用超过对数量型增长作用。因此,新时代中国需要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度,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灿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和方法、系统地回溯和深入研究新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政治经济学四十人论坛专家李萍教授领衔,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吴垠教授、杨慧玲教授、李标副教授和李怡乐副教授等团队合力完成的《新中国经济制度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振芳 章延杰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指出:"在中世纪,我们只在修道院中发现农业的账簿。但是,我们知道,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1]可见,簿记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的最古老的来源正是簿记,统计是在簿记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1簿记的职能(1)簿记是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职能。马克思指出:"不论这种职能集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冬 洪名勇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变迁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且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在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安排下,克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有缺陷,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小亮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分析框架与逻辑思维,分别从直接诱导成因、基本制度成因及社会背景条件等三大层面,侧重于制度角度,并结合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特征,去剖析金融危机的市场运行与制度成因。并以此为戒,分析、探讨了我国和谐改革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聂志红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三大"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中国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志华
作者认为,认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掌握三个要点:第一,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生产的经济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这一规律的作用范围越广泛,程度越强;第二,国民经济有计划是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手段之一,它不是客观经济规律,属于主观范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能为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提;第三,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也可以通过市场实现,但有盲目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完全采取计划手段,也不能完全运用市场机制,而必须两者结合,即实行宏观计划调节、微观市场调节,这就是计划与市场的衔接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