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9)
2023(10426)
2022(8780)
2021(8180)
2020(6625)
2019(14988)
2018(14547)
2017(27717)
2016(14700)
2015(16816)
2014(16635)
2013(16880)
2012(16290)
2011(15178)
2010(15146)
2009(13911)
2008(13709)
2007(12232)
2006(11322)
2005(10401)
作者
(42966)
(36067)
(35688)
(33975)
(23093)
(17335)
(16361)
(13885)
(13877)
(12713)
(12561)
(12145)
(11753)
(11602)
(11259)
(11029)
(10665)
(10622)
(10407)
(10166)
(9336)
(8689)
(8563)
(8332)
(8173)
(8101)
(8019)
(7980)
(7286)
(7272)
学科
(75997)
经济(75829)
管理(35132)
(35013)
方法(28314)
中国(26413)
(25017)
企业(25017)
数学(22556)
数学方法(22432)
(21694)
地方(20505)
业经(17466)
(15939)
贸易(15923)
(15427)
农业(14865)
(13110)
(12653)
(12611)
(12412)
(12385)
金融(12384)
(12308)
银行(12295)
(12132)
(11735)
环境(11524)
地方经济(11422)
理论(10697)
机构
学院(219983)
大学(219747)
(101531)
经济(99854)
研究(86100)
管理(79635)
理学(67306)
理学院(66412)
中国(66411)
管理学(65559)
管理学院(65118)
科学(49332)
(48534)
(45007)
(43769)
研究所(39533)
中心(37332)
财经(35411)
(35191)
(32898)
经济学(32622)
师范(32607)
(32569)
(32219)
北京(32173)
(30440)
经济学院(29274)
业大(27699)
农业(27195)
师范大学(26703)
基金
项目(140285)
科学(112072)
研究(105223)
基金(103364)
(89784)
国家(88998)
科学基金(75553)
社会(72317)
社会科(67637)
社会科学(67623)
基金项目(53848)
(52421)
教育(47036)
自然(44896)
(44508)
自然科(43860)
自然科学(43852)
资助(43220)
自然科学基金(43093)
编号(40752)
(36661)
成果(33387)
(32587)
重点(31816)
国家社会(30709)
发展(30427)
(29948)
课题(29481)
中国(28544)
(28411)
期刊
(121685)
经济(121685)
研究(73893)
中国(48612)
(33827)
科学(31890)
学报(30927)
(30844)
管理(30196)
教育(24607)
大学(24052)
农业(23852)
(23175)
金融(23175)
学学(22388)
经济研究(21240)
业经(20216)
财经(17773)
技术(16552)
问题(15874)
(15580)
(14293)
世界(13964)
(13114)
国际(12922)
商业(11487)
技术经济(10493)
资源(10305)
统计(10135)
经济问题(9991)
共检索到350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廉超  
文章通过对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间的地区总差异、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以及地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社会消费水平差异和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之间社会消费水平差异和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共同变化规律,并从缩减我国社会消费水平差异与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丽军  万志芳  胡潇敏  王庆  
在评价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泰尔系数法,结合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增长速度快,但总体水平低;区域间的总差异大,73.45%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南方林区差异呈显著扩大态势,南方、西南林区对差异贡献率波动增长,而西北、华北和北方林区则波动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优势都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和管理投入无显著影响。为实现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区域协调,应加强区域间合作,提高总体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晓  刘力钢  演克武  李顺  
文章构建了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19年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地区差距;东部和西部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东北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小,地区间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54.74%;全国及四大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东部和西部地区绝对差异增加,中部和东北地区绝对差异缩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凯  李华  贺曲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本文在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M权重和熵值权重相结合的方法及协调发展度测度模型,对199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余年来,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高,2010年11省区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②我国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但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③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显示,我国东部省市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区域,而中西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雷平  施祖麟  
出境旅游市场是我国当前三大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对出境旅游发展水平与阶段的正确认识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基础。基于全球44个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家与地区的1980年至2004年出境旅游及相关数据,本文采用截面回归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一国的出境旅游率将会呈现指数形态的上升,在现价美元16000元左右将会出现出境旅游的爆发性增长;但一国的出境旅游率存在大国效应,人口规模与出境旅游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只有经济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对出境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丰晓旭  夏杰长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清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现状,改变只强调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树立产业综合质量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仍较为困难,文章在总结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试评价。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看,产业域水平发展稳定,空间域水平发展迅猛,而管理域发展水平波动性比较明显。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增强的趋势;大多数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多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全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空间设施共享和综合治理创新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区域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金爽  张涛  
文章通过构建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10—2018年的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运用ArcGIS10.2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演艺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再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两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又回升的态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部强西部弱的特点。(2)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2010—2018年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度等级仍处在初级阶段。东南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多为初、中级协调,西部地区失调程度严重,其他地区则处于轻度或濒临失调。(3)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由于演艺与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限制以及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政策环境、经济水平、人力资源的动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需求对两产业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广海  李晶晶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98—2012年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工业化及城镇化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发展、工业化增长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滞后期为2时,工业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原因,城镇化的完善又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与旅游的发展。由此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模型显示:1998—2012年各省(市、区)工业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各个省(市、区)应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涛  朱鹤  刘家明  陶卓民  琚胜利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错位关系,依据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和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分析每种错位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涛  朱鹤  刘家明  陶卓民  琚胜利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建军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陈辉  
中国城乡发展差异显著,消费水平不一,造成人口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差距较大。本文探究城乡不同消费群体的资源环境影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城乡科学协调发展。基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单位人概念,研究了1957年-2005年中国城乡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时序变化及相对状况。结果表明,当前1个单位人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950年代6~7个单位人的压力;1个城镇居民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约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空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超过农村居民约20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增加了34.2倍,农村居民增加了8.33倍;1957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36.09%、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廉超  
文章从我国各省域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等指标数据入手,通过运用泰尔指数模型,测算出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的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及其区内差异,从而探寻我国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空间变化关系和变化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