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3)
2023(7393)
2022(6257)
2021(6151)
2020(5025)
2019(11571)
2018(11340)
2017(22250)
2016(11877)
2015(13549)
2014(13356)
2013(13163)
2012(12324)
2011(11355)
2010(11387)
2009(10620)
2008(10422)
2007(9388)
2006(8706)
2005(7878)
作者
(31604)
(26566)
(26344)
(25454)
(17198)
(12638)
(12097)
(10330)
(10283)
(9628)
(9299)
(8740)
(8638)
(8598)
(8542)
(8175)
(7893)
(7751)
(7582)
(7415)
(6749)
(6333)
(6257)
(6055)
(6046)
(5999)
(5840)
(5674)
(5437)
(5388)
学科
(53020)
经济(52862)
管理(31180)
(29510)
(23052)
企业(23052)
方法(21643)
中国(19998)
数学(18089)
数学方法(17923)
(16884)
(13119)
(12885)
贸易(12879)
(12685)
(11274)
业经(11246)
(10429)
农业(10075)
地方(9573)
(8825)
银行(8822)
(8740)
(8697)
(8601)
及其(8381)
(8209)
(7902)
金融(7900)
环境(7805)
机构
大学(169135)
学院(168000)
(83545)
经济(82169)
研究(65491)
管理(63822)
理学(54233)
理学院(53643)
管理学(52976)
管理学院(52641)
中国(51761)
(38508)
(36218)
科学(34453)
(32251)
财经(29845)
研究所(28888)
中心(28722)
(27399)
经济学(27230)
(24659)
(24625)
经济学院(24410)
北京(23906)
(23280)
(22432)
师范(22333)
财经大学(22082)
业大(19598)
科学院(19413)
基金
项目(106423)
科学(86222)
研究(82321)
基金(80841)
(69417)
国家(68861)
科学基金(59030)
社会(57473)
社会科(53534)
社会科学(53522)
基金项目(40877)
教育(37208)
(37114)
自然(34708)
资助(34249)
自然科(33933)
自然科学(33926)
自然科学基金(33392)
(32511)
编号(32026)
成果(27754)
(26327)
国家社会(24595)
重点(23850)
中国(23814)
(23756)
教育部(23165)
课题(22830)
人文(21967)
(21663)
期刊
(95367)
经济(95367)
研究(59584)
中国(35999)
(27613)
管理(24600)
(24205)
科学(22460)
学报(20767)
(19563)
金融(19563)
教育(17846)
大学(16876)
经济研究(16632)
农业(16465)
财经(15697)
学学(15686)
(13674)
业经(13319)
(13275)
问题(12756)
技术(12734)
国际(11910)
世界(11845)
(8889)
技术经济(8482)
统计(8152)
经济问题(7750)
现代(7715)
(7383)
共检索到268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文奇  平萍  
长期以来,中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缓解城市贫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该制度瞄准对象及保障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其减贫效果受到严重阻碍。利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别利用Alkire-Foster多维测量方法以及FGT指数分析方法,估算出城镇低保政策的覆盖范围,并针对其减贫效果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对多维贫困群体而言,多维贫困指数在10%的贫困阈值下,中国城镇低保政策能降低20%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但随着多维贫困深度越深,减贫效果越弱;在收入扶贫方面,城镇低保制度显著改善了绝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从全国来看,一阶贫困率指数下降了28.12%,贫困距平方指数下降了44.5%,但现行低保制度加剧了部分省份的相对贫困发生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孙豪  毛丰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是:矛盾分析法和质量互变规律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次要矛盾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度时,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次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践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使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占据支配地位。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缓解不平等问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社会制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葛扬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要求我们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霞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作出的又一重要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明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进路,厘清"两个弄清"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展开具有核心的引领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共自改革开放乃至党的八大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共自改革开放乃至党的八大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聂辉华  
一、为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理解时代特征的关键。从经济学角度讲,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稀缺的资源如何在多任务之间配置才能产生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效果,因此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和政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社会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熊焱生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分析了作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个重大判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带来全局性、根本性和世界性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晔  陈奕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步入新时代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为今后深化改革,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路径。可拓理论是研究矛盾转化问题的一门逻辑科学,文章通过构建涵盖矛盾双方上下位共十二个基元的基元体系,利用可拓理论,详细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矛盾转化论,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深化改革,中华民族才能最终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周永瑞  
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矛盾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对立统一的关系分别论证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认为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内涵上没有推翻此前的基础,而是对前一时期认识的延伸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矛盾化解的主要因素,因此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两个没有变"决定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也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亚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如何理解主要矛盾的"变"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为什么要及时更新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卫兴华  赵海虹  
任何社会都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有其复杂性与特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表现。我国进入新时代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根据的解读有待商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渐进的,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这种转化有其特殊性,具有连接性和发展性,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而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往往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根本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马拥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还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1956年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次转化。此后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都是短缺问题,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的问题凸显出来,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短缺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二次转化,它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科学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潘石  
不同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判断、探寻及确立中国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判定社会主要矛盾上曾走过弯路,有过沉痛的教训。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科学地判定并牢牢抓住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为应对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伟大战略决策,丰富与发展了毛泽东的哲学—经济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境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