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13)
2023(15396)
2022(13175)
2021(12256)
2020(10077)
2019(23220)
2018(23051)
2017(43990)
2016(23828)
2015(27045)
2014(26867)
2013(26895)
2012(25099)
2011(22906)
2010(22793)
2009(20755)
2008(20024)
2007(17422)
2006(15638)
2005(13751)
作者
(70361)
(58538)
(58188)
(55706)
(37597)
(28013)
(26380)
(23110)
(22334)
(20667)
(20129)
(19849)
(18694)
(18546)
(18097)
(18060)
(17308)
(17065)
(16807)
(16629)
(14540)
(14413)
(13980)
(13287)
(13203)
(12940)
(12803)
(12502)
(11788)
(11568)
学科
(116545)
经济(116354)
管理(65022)
(57515)
(46995)
企业(46995)
方法(46337)
数学(39557)
数学方法(39216)
中国(31299)
(26378)
(26095)
地方(25520)
业经(23148)
(21907)
环境(19482)
(19034)
贸易(19024)
(18416)
(18185)
(17276)
农业(17254)
理论(16400)
地方经济(15126)
(14584)
金融(14582)
(14456)
银行(14410)
(14211)
(13908)
机构
大学(350471)
学院(345414)
(149681)
经济(146692)
管理(133863)
研究(126961)
理学(115821)
理学院(114421)
管理学(112605)
管理学院(111984)
中国(93173)
科学(77939)
(75575)
(64160)
(64128)
研究所(58832)
中心(55271)
(55185)
财经(52109)
业大(50394)
(48541)
北京(48340)
(47519)
经济学(46531)
(46361)
(46008)
师范(45961)
农业(43130)
经济学院(41668)
(38995)
基金
项目(237754)
科学(188129)
基金(175578)
研究(171739)
(153903)
国家(152714)
科学基金(130546)
社会(111564)
社会科(105074)
社会科学(105041)
基金项目(93442)
(89351)
自然(84550)
自然科(82578)
自然科学(82563)
自然科学基金(81077)
教育(76887)
(76676)
资助(71611)
编号(67374)
成果(54918)
重点(53667)
(53117)
(51693)
(48437)
课题(46737)
国家社会(46454)
科研(45532)
教育部(45473)
创新(45393)
期刊
(166582)
经济(166582)
研究(107797)
中国(63233)
学报(55839)
科学(53254)
(50214)
管理(49088)
(45623)
大学(41805)
学学(39519)
农业(34976)
教育(33147)
技术(27693)
经济研究(27536)
(27373)
金融(27373)
财经(26129)
业经(23628)
问题(22829)
(22496)
(18540)
技术经济(17660)
(17325)
世界(17153)
图书(16511)
资源(16246)
科技(16136)
理论(15925)
现代(15766)
共检索到511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文梅   王谋  
城市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战场,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碳排放达峰城市特征,有助于科学推进碳达峰工作。通过条件判断函数和最值函数构建了城市碳排放达峰状态判断方法,对2000~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达峰状态进行了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达峰类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发现:(1)目前我国达峰城市有68个,占到总样本城市的23.86%,达峰城市总排放占到全国的28.80%。碳达峰城市的达峰时间为2010~2012年,峰值最高的城市为上海市,最小为浙江省舟山市。(2)当前达峰的58个城市(去除10个衰退达峰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北京;第二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上海、深圳等;第三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如扬州、淄博等;第四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如安庆、大同等;第五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乌海。(3)排除极端情况下,我国碳达峰城市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为:人均碳排放约为9~10t,人均GDP约为46099.49~69378.99元(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三产占比约为40%~45%,城镇化率约为55%~8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松彦  汪鹏  林泽伟  张聪  赵黛青  
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保护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论文通过构建广东省ICEEH(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lim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health)模型,设置不同的达峰时间情景,综合考虑广东省“双碳”目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年提前达峰情景和2030年如期达峰情景相比2035年推迟达峰情景,碳排放峰值分别低2 000万~4 000万吨。对于部门来说,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基本与广东全省的碳达峰时间保持一致,而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分别在2040年和2025年前后出现。从社会影响来看,提前达峰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推迟达峰情景到2045年后减排难度更大,减排成本更高,提前达峰情景和如期达峰情景到2060年GDP总量比推迟达峰情景高1 220亿~4 386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松彦  汪鹏  林泽伟  张聪  赵黛青  
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保护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论文通过构建广东省ICEEH(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lim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health)模型,设置不同的达峰时间情景,综合考虑广东省“双碳”目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年提前达峰情景和2030年如期达峰情景相比2035年推迟达峰情景,碳排放峰值分别低2 000万~4 000万吨。对于部门来说,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基本与广东全省的碳达峰时间保持一致,而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分别在2040年和2025年前后出现。从社会影响来看,提前达峰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推迟达峰情景到2045年后减排难度更大,减排成本更高,提前达峰情景和如期达峰情景到2060年GDP总量比推迟达峰情景高1 220亿~4 386亿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张红奎  武志刚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360个行政村和2万多农户1986—2013年的连续观察数据从人口与人力资本、劳动就业、收入与消费、公共服务、村庄经济发展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具体包括:村庄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参与率下降,非农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兼业化趋势基本稳定;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作用日益突出,村庄内部农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占收入比重和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医疗卫生和文化服务支出比重提高;村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提速,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村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村域经济比重下降,村庄空心化加剧;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晓华  郭春丽  易信  陆江源  王利伟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主要通过改变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通过改变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差异化需求影响需求结构,通过容量限制、技术促进、产业衍生、安全损失等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变资源禀赋影响区域经济格局,通过改变供给结构和消费行为影响人民生活。随着发展阶段跃升和发展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依赖度加速下降、工业碳排放进入高位调整期后再次“攀高峰”、投资和出口碳排放强度远大于消费需求、碳排放区域分化明显、居民生活碳排放上升等趋势特征。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经济增长将在下行中实现动力再造,产业结构在多目标协同中转型升级,需求结构在低碳发展中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在深度调整中重塑格局,居民生活方式在低碳转型中改变改善,但也给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区协调发展、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风险挑战。未来一个时期,要正确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供给与需求、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减碳与安全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发展安全隐患,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苑林娅  
1994年我国经济社会的特征及1995年展望苑林娅1994-1995年在中国经济史上的位置:──中国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背景1992年,美国兰德公司及其他一些学者使用购买力平均法,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禁大吃一惊;中国按照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超...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春丽  
世界银行关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2009年调整为人均GNI(国民总收入)12195美元。由于GNI与GDP差别不大,我国习惯将人均GDP1万美元作为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阶段的标准。2007年以来,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人均GDP先后达到1万美元,今后将有更多城市进入这一阶段。研究发达经济体和世界城市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继续稳步发展的经验,对于北京、上海等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他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虹  
在全球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削减或取消化石能源补贴,作为降低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化石能源过度消耗的有效手段,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尤其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的中国而言,化石能源补贴改革也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现"梯度化"分异特征,经济社会综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壮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从提升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强化系统间相互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优化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相伟  
一、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距离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限只有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数据显示,到2007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72.9%,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庆双  
文章认为, “人本型”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体现着不同的发展观, 并有着不同的政策主张, 其差别为: (1) 前者的价值取向以 “人”为核心, 后者则以 “物”为轴心; (2) 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 因而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后者则追求物质财富增长, 甚至不惜降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前者坚持经济与文化的统一, 更加注重文化的发展, 后者则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奉行经济唯上; (4) 前者坚持人与社会的和谐,后者则推崇极端的个人主义, 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冲突; (5) 前者倡导的是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平等竞争和互利合作, 后者则坚持狭隘的民族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晶  李雪涛  初楠臣  
选取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为对象,研究沿线欠发达地区的高铁可达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格局。研究表明:①高铁开通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可达性获得提升,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轴带内部存在显著的"断裂"区,加剧了中心城市高铁集散场的延拓、袭夺与耦合。②高铁的运营加剧了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获益分配的不均衡、加剧了沿线节点的两极分化,产生"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太效应"。③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呈不均衡的分异态势,局部地域表现出单核心城市的极化型、双核心城市的串联型、双核心城市的错位型、低水平区域的均衡型等4种分异格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家华  张坤  
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路径在于零碳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根本替代。零碳能源生产革命有助于协同推进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零碳能源消费革命可以有效提高民生福祉,促进区域协同。碳移除路径只能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有着应急备用的特殊功效。实现碳中和,需要摒弃碳思维,释放零碳转型发展新动能。我国在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方阵,需将我国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转换为国际规则能力,寻求可再生能源领域市场话语权,引领零碳能源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