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2)
2023(14478)
2022(12129)
2021(11432)
2020(9551)
2019(21969)
2018(21249)
2017(39916)
2016(21360)
2015(24108)
2014(23409)
2013(23247)
2012(21037)
2011(18792)
2010(18118)
2009(16474)
2008(15842)
2007(13532)
2006(11758)
2005(10274)
作者
(59264)
(49667)
(49083)
(46807)
(31510)
(23634)
(22255)
(19290)
(19006)
(17137)
(16915)
(16795)
(15529)
(15499)
(15479)
(15421)
(14956)
(14475)
(14286)
(14233)
(12099)
(11965)
(11888)
(11362)
(11128)
(10975)
(10879)
(10628)
(9820)
(9801)
学科
(86120)
经济(86036)
管理(72583)
(61616)
(52277)
企业(52277)
方法(41897)
数学(36956)
数学方法(36520)
(25655)
中国(24138)
(21345)
环境(20245)
业经(18150)
(17911)
(17388)
财务(17342)
财务管理(17303)
(17120)
贸易(17106)
(16732)
企业财务(16482)
(16274)
(15944)
(14440)
农业(14105)
地方(13942)
(13735)
银行(13708)
(12911)
机构
大学(295639)
学院(292415)
(126841)
经济(124540)
管理(117825)
理学(101092)
研究(100314)
理学院(100007)
管理学(98458)
管理学院(97909)
中国(79975)
(63219)
科学(60471)
(57710)
(48900)
中心(47146)
(47013)
财经(46111)
研究所(44803)
业大(42841)
(42421)
(41530)
经济学(40077)
北京(39356)
(37209)
农业(37052)
经济学院(36161)
(36017)
师范(35566)
财经大学(34814)
基金
项目(205624)
科学(164352)
基金(155025)
研究(146496)
(137257)
国家(136267)
科学基金(117769)
社会(96834)
社会科(92101)
社会科学(92078)
基金项目(81582)
自然(77368)
(76357)
自然科(75639)
自然科学(75616)
自然科学基金(74265)
教育(66458)
(66043)
资助(63460)
编号(55584)
(46868)
重点(46813)
(43818)
(43182)
成果(43101)
国家社会(42278)
创新(40643)
科研(40498)
教育部(40398)
人文(38793)
期刊
(130839)
经济(130839)
研究(83841)
中国(57055)
(47005)
管理(45996)
学报(45437)
科学(44338)
(40093)
大学(35529)
学学(33612)
农业(27964)
技术(25539)
(25168)
金融(25168)
教育(24338)
财经(22818)
经济研究(22036)
(19817)
业经(18956)
(18107)
问题(16999)
(15069)
资源(14677)
技术经济(14587)
世界(14400)
(13928)
统计(13830)
国际(13645)
财会(13189)
共检索到430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成  史丹  王俊杰  
碳生产率水平不仅依赖于CO2排放量本身,而且取决于利用各种要素的经济产出能力,但鲜见有文献从CO2减排和GDP提升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碳生产率的改进空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估算了我国各省份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空间,并从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随机偏差角度将该潜在改进空间分解成6种效应。结果表明:1趋于改良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在样本期的均值高达69.15%,CO2内部管理效应和GDP内部管理效应是构成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的主要成因,但CO2外部环境效应和GDP外部环境效应是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波动的主要诱因;2碳生产率的总外部环境效应和总内部管理效应在趋于优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本文阐明碳价格通过非低碳、低碳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减排选择变动,进而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变动的理论机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与反事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反事实测算。研究表明:碳价格与能源成本的映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与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有关;除西部地区外,能源成本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08年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明显强化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施加不同水平的碳价格,碳市场将促进东部地区碳生产率边际效应与累积效应的显著提升,若拟定碳价格为50元/■—150元/■,东部地区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0.998%—2.827%,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变化不明显。因此,碳价格约束下东部地区存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潜在双重红利,能源价格调整、产业碳解锁有利于强化碳价格的正面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跃峰  
本文主要在控制企业自身特征因素的前提下将空间集聚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行业间集聚,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空间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卫民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之外,一个更主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但并没有详细分析TFP的来源和构成,这就需要对TFP来源和构成的理论改进。本文构建一个包括管理投入在内的宏观生产函数,并利用中国1986—2006年的工业总产出数据组,对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了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出中的贡献份额超出了资本和劳动要素,从而可以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夏炎  吴洁  
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引起产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跨地区的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在地理位置上分离,因此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可以根据产品贸易进行转移,这就意味着不同碳排放责任下的核算,以及基于此制定的省级减排目标(如碳强度和碳生产率目标)的分配将对各省产生不同成本效益和环境责任。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多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我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并与目标优化方法相结合,估计各省在不同环境责任下的减排成本和减排目标调整。结果表明,消费者责任核算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将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排放责任适当的分配到最终消费的较发达的消费地区,有利于减少区域间碳泄漏,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碳生产率目标强调在能源效率方面重新规划减排目标,并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效率。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能源效率和单位减排成本来分配和增加投资,并随之提高减排效率。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能  王艳  王群伟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高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项英辉  张豪华  
采用2007—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在测算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和门槛回归双模型对环境规制和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上看,环境规制的总效应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但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表现不同;从区域层面上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抑制了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各区域环境规制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从门槛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受建筑业科技水平的约束,未达到建筑业科技水平门槛值的省份,加强环境规制会抑制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玉爽  
基于我国省级2003—2020年的宏观层面数据,以实施环境规制面临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基准模型和空间模型实证分析在环境分权背景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影响,先促进后抑制,目前已过拐点;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代表的治理投资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形影响,先抑制后促进,目前已过拐点;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影响,先促进后抑制,目前未过拐点。在环境分权背景下,环境分权对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产生负向调节作用,缩短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时间,削弱其作用强度;环境分权对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延长了其发挥正向作用的时间。在时空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基准结果一致,仅有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的倒U形影响贯穿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东部地区,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可忽略的空间相关性,治理投资型环境规制和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科学把握各类环境规制的实施强度,有效发挥环境规制的正向实施效果;适当提高省级环境分权程度;完善治理投资型和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最终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延群  张沥元  
本文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潜力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TFP、驱动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的驱动因素已经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将成为促进TFP增长的新动力。本文还对促进TFP增长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中国的TFP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TFP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较高的R&D投入以及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大伟  聂海松  
文章构建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模型,利用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碳生产率的提高,而且间接地提高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国外引进技术合同直接效应对本区域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降低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恕立  王许亮  滕泽伟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双向FDI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接着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004~2013年29个省份的绿色TFP进行再测算。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影响绿色TFP的重要变量,并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总体和分区域双向FDI的生产率(TFP)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FDI显著抑制了中国总体和中部地区的绿色TFP增长,OFDI则显著提升了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的绿色TFP水平。此外,人均GRP、研发投入、公众的环保意识、禀赋结构、环境规制等对中国总体和分区域的绿色TFP的影响也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恕立  王许亮  滕泽伟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双向FDI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接着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0042013年29个省份的绿色TFP进行再测算。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影响绿色TFP的重要变量,并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总体和分区域双向FDI的生产率(TFP)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FDI显著抑制了中国总体和中部地区的绿色TFP增长,OFDI则显著提升了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的绿色TFP水平。此外,人均GRP、研发投入、公众的环保意识、禀赋结构、环境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晓华  李磊  
基于面向产出的CRS及VRS的DEA模型,针对2011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可分为四类地区:高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高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四类地区碳生产率提升潜力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提升省碳生产率,各省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合理设置地区目标。研究结果对于根据地区差异设定不同的能源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