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8)
- 2023(12928)
- 2022(11189)
- 2021(10600)
- 2020(8690)
- 2019(20381)
- 2018(20081)
- 2017(38549)
- 2016(21017)
- 2015(23810)
- 2014(23529)
- 2013(23564)
- 2012(21682)
- 2011(19823)
- 2010(19323)
- 2009(17269)
- 2008(16535)
- 2007(13972)
- 2006(12129)
- 2005(10617)
- 学科
- 济(87186)
- 经济(87097)
- 管理(58149)
- 业(54112)
- 企(43070)
- 企业(43070)
- 方法(42038)
- 数学(37295)
- 数学方法(36951)
- 中国(24306)
- 农(23037)
- 学(19327)
- 财(18700)
- 业经(17988)
- 贸(17621)
- 贸易(17613)
- 易(17198)
- 环境(16957)
- 地方(15434)
- 农业(15411)
- 和(14133)
- 制(13754)
- 划(12765)
- 理论(12761)
- 技术(12744)
- 银(12038)
- 银行(11991)
- 融(11541)
- 金融(11540)
- 行(11514)
- 机构
- 大学(301827)
- 学院(297397)
- 济(125181)
- 经济(122854)
- 管理(119548)
- 理学(104674)
- 研究(104628)
- 理学院(103517)
- 管理学(101865)
- 管理学院(101352)
- 中国(77200)
- 科学(65002)
- 京(64877)
- 所(52337)
- 财(52143)
- 农(50078)
- 研究所(48471)
- 业大(46627)
- 中心(45961)
- 财经(43290)
- 北京(41212)
- 江(39753)
- 经(39730)
- 农业(39526)
- 范(38803)
- 师范(38448)
- 经济学(38384)
- 院(37748)
- 经济学院(34745)
- 财经大学(32545)
- 基金
- 项目(211740)
- 科学(166970)
- 基金(156079)
- 研究(153321)
- 家(137346)
- 国家(136300)
- 科学基金(116366)
- 社会(97579)
- 社会科(92604)
- 社会科学(92580)
- 基金项目(82937)
- 省(79636)
- 自然(75987)
- 自然科(74223)
- 自然科学(74205)
- 自然科学基金(72895)
- 教育(69270)
- 划(68406)
- 资助(64648)
- 编号(60696)
- 成果(48590)
- 部(47689)
- 重点(47454)
- 发(45260)
- 创(43741)
- 课题(41390)
- 国家社会(40937)
- 创新(40917)
- 教育部(40760)
- 科研(40740)
- 期刊
- 济(128166)
- 经济(128166)
- 研究(87427)
- 中国(52618)
- 学报(49237)
- 科学(45898)
- 农(44673)
- 管理(42057)
- 大学(37119)
- 财(36179)
- 学学(34904)
- 农业(32072)
- 教育(30583)
- 技术(24562)
- 融(21703)
- 金融(21703)
- 经济研究(21470)
- 财经(20483)
- 业经(19309)
- 经(17560)
- 业(17443)
- 问题(16962)
- 图书(15669)
- 技术经济(14905)
- 科技(14800)
- 理论(14298)
- 贸(14206)
- 资源(13880)
- 世界(13686)
- 版(13343)
共检索到4209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史文悦 李远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
关键词:
碳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要素替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杨洋 王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
能源生产率 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 价格扭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因素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因素分解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将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LMDI-PDA分解法,构建了中国碳生产率七重因素分解模型,并进一步对能源强度因素进行深入分解,并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产出规模的贡献率最大(151.22%),人口规模贡献率最小(1.39%);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率分别为13.81%和13.23%;从地区来看,贡献程度较大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北和湖南,其碳生产率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3.10%、8.58%、8.17%和6.59%。能源强度因素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潜在能源强度、能源技术进步能明显促进中国碳生产率增长,但能源技术效率对中国碳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除外)工业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CO_2)的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地区工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并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全国工业碳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东、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发散,全国及东、中、东北、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和工业能源结构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起负向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光峰涛 李琳 洪水峰
碳生产率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碳生产率水平的整体提升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采用LMDI模型与P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和考察2006—2019年中国全国及各省碳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讨论了各省对全国碳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与差异。研究发现,各省碳生产率演进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并受技术效率效应、生产技术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能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地区格局效应等因素驱动,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对全国碳生产率提升贡献较大。研究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应对全球资源短缺与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支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胜 胡正陶 张娜 宋马林
基于改进的共同前沿分析方法,本文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全局效率、跨期效率和同时期效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较低;在对全局效率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非效率状况;在对跨期效率分析时发现非效率的地区数量明显比全局效率分析中的地区少;而同时期效率存在非效率情况的地区更少。根据共同前沿模型的特点,我们还发现各地区存在着全局效率小于跨期效率,跨期效率小于同时期效率的情况。根据上述的效率数据,本文还计算了共同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效率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数值都较小;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较为明显,技术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本文选取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各种因素,应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着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经济结构重型化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起着正向作用,城镇化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作用为正,但是不显著。
关键词:
共同前沿模型 碳排放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在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基于连续前沿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增长指数方法,估算了1987—2009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对中国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累积相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累积相对技术进步和累积相对效率改善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整体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上升,但上升幅度逐渐减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呈东高西低的增长格局;东、中部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舒皓羽
为更为有效测算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弥补传统效率测算方法的局限,本文将超效率数据包络构造思路引入到双前沿面下的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之中,构建了基于双前沿面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补充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约束,构建出更具可信性的基于双前沿面的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解模型,进而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与旅游景区三种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论显示:三类旅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其演化态势与增长的决定因素亦存在较大差异;同类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同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制度供给对旅游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及三类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化形成不同的行业特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