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5)
2023(13611)
2022(11725)
2021(11104)
2020(9104)
2019(21350)
2018(21020)
2017(40194)
2016(21907)
2015(24833)
2014(24495)
2013(24587)
2012(22567)
2011(20652)
2010(20156)
2009(18128)
2008(17370)
2007(14711)
2006(12804)
2005(11228)
作者
(63230)
(52715)
(52146)
(49805)
(33458)
(25121)
(23702)
(20767)
(20007)
(18452)
(17973)
(17853)
(16541)
(16510)
(16238)
(16143)
(15747)
(15614)
(14970)
(14828)
(12976)
(12879)
(12569)
(11787)
(11735)
(11630)
(11528)
(11428)
(10499)
(10424)
学科
(91052)
经济(90962)
管理(61083)
(56479)
(45295)
企业(45295)
方法(43459)
数学(38397)
数学方法(38031)
中国(25152)
(23780)
(20290)
(19649)
业经(19122)
(18211)
贸易(18203)
(17765)
环境(17315)
地方(16244)
农业(15953)
(14714)
(14592)
理论(13462)
技术(13323)
(13210)
(12832)
金融(12831)
(12705)
银行(12656)
(12160)
机构
大学(315445)
学院(311005)
(129865)
经济(127425)
管理(123949)
研究(108884)
理学(108402)
理学院(107202)
管理学(105459)
管理学院(104928)
中国(80745)
科学(67807)
(67660)
(54669)
(54628)
(52013)
研究所(50449)
业大(48459)
中心(47863)
财经(45324)
北京(42970)
(41805)
(41554)
农业(41032)
(40546)
师范(40171)
经济学(39842)
(39429)
经济学院(36040)
财经大学(34021)
基金
项目(220636)
科学(173833)
基金(162483)
研究(159572)
(143063)
国家(141971)
科学基金(121136)
社会(101618)
社会科(96439)
社会科学(96414)
基金项目(86215)
(83049)
自然(79054)
自然科(77205)
自然科学(77187)
自然科学基金(75815)
教育(72067)
(71324)
资助(67292)
编号(63183)
成果(50632)
(49586)
重点(49504)
(47022)
(45642)
课题(43130)
创新(42701)
国家社会(42673)
科研(42502)
教育部(42344)
期刊
(133773)
经济(133773)
研究(91187)
中国(55216)
学报(51691)
科学(48047)
(46508)
管理(43865)
大学(38978)
(38295)
学学(36679)
农业(33313)
教育(31762)
技术(25459)
(23515)
金融(23515)
经济研究(22383)
财经(21639)
业经(20430)
(18541)
(18096)
问题(17681)
图书(16196)
科技(15519)
技术经济(15390)
(14954)
理论(14868)
资源(14576)
世界(14132)
(14076)
共检索到441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光峰涛  李琳  洪水峰  
碳生产率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碳生产率水平的整体提升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采用LMDI模型与P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和考察2006—2019年中国全国及各省碳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讨论了各省对全国碳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与差异。研究发现,各省碳生产率演进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并受技术效率效应、生产技术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能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地区格局效应等因素驱动,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对全国碳生产率提升贡献较大。研究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应对全球资源短缺与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普伟  贾广社  何长全  MACKHAPHONH Nikhaphone  
绿色发展要求下,中国建筑业碳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测算了2005—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各年的建筑业单要素碳生产率(SFCP)和全局全要素碳生产率(GTFCP),应用相关性检验实证了SFCP和GTFCP之间的关系,分别应用加和式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 I(A-LMDI-I)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分解方法对SFCP和GTFCP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①SFCP和GTFCP之间显著正相关。②技术创新正向驱动SFCP,地区调整负向驱动SFCP;2008—2011年是技术创新和地区调整对SFCP影响最大的时段;四川省的技术创新、广东省的地区调整对SFCP的影响最大。③技术进步正向驱动GTFCP,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负向驱动GTFCP;2011—2014年是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影响最大的时段;2005—2008年是规模效率对GTFCP影响最大的时段;江西的技术进步、海南的规模效率和贵州的管理效率对GTFCP的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结果总结出相应的管理启示和不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克亮  史利娟  刘悦  杨宝臣  
文章基于非径向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2006-2015年间中国节能减排效率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与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较低,地区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无论是节能效率、减排效率还是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都是完全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低下抑制了中国节能减排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节能减排效率高且提升速度快,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效率低且提升速度慢,地区之间节能减排效率演化呈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特征,三大地区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了1997-2014年中国各省投资率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城市化率等因素对投资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各省投资率变化较为频繁,投资率核密度函数的单峰和双峰特征交替出现。(2)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投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现阶段中国各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投资促进,另外空间滞后项的引入,影响了投资率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3)城市化率与投资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投资率同时存在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消费、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与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因此,需要避免政府对投资的过渡干预,发挥市场机制对投资的作用,实现高投资率的可持续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徐紫瑞  闫晓霞  杨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阶层分析居民家庭碳排放及结构的演进情况,借鉴广义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居民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大于乡村且呈上升趋势,二者差距随时间变大;(2)在三种分类标准下,食品烟酒、居住和生活用品类碳排放始终是造成各类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2012—2018年,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在多数时间对四大区域家庭碳排放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徐紫瑞  闫晓霞  杨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阶层分析居民家庭碳排放及结构的演进情况,借鉴广义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居民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大于乡村且呈上升趋势,二者差距随时间变大;(2)在三种分类标准下,食品烟酒、居住和生活用品类碳排放始终是造成各类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2012—2018年,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在多数时间对四大区域家庭碳排放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薇  彭丽  
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其14个细分行业2005—2015年间的碳生产率,并实证检验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服务业整体的碳生产率呈持续波动增长趋势,技术进步的提升是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碳生产率呈现生产性服务业高于生活性服务业的行业异质性;服务业的行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研发投入强度是驱动行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张恒  
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用水效率值,还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区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低效率组进行工业用水效率差异分析,接着选择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政府影响这6个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这6个驱动因素分全国、高、中、低效率组样本分别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工业用水效率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差异较为明显;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我国各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地区间的工业用水效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人均水资源量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水平驱动因素和工业发展驱动因素都与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政府作为对于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