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70)
2023(10791)
2022(8534)
2021(7781)
2020(6133)
2019(13698)
2018(13668)
2017(25177)
2016(14030)
2015(16042)
2014(16011)
2013(15392)
2012(14165)
2011(12935)
2010(12654)
2009(11288)
2008(11131)
2007(9819)
2006(8811)
2005(8275)
作者
(40658)
(33984)
(33842)
(32383)
(21514)
(16137)
(15267)
(13340)
(13113)
(11882)
(11827)
(11507)
(11159)
(10990)
(10956)
(10533)
(10127)
(9948)
(9678)
(9488)
(8785)
(8404)
(8314)
(7828)
(7603)
(7585)
(7563)
(7292)
(7055)
(6870)
学科
(57255)
经济(57190)
管理(37690)
(32068)
(24362)
企业(24362)
中国(21578)
方法(20386)
(17803)
数学(17703)
数学方法(17583)
(14980)
(14020)
环境(13633)
业经(13355)
(13112)
(12018)
(11883)
贸易(11876)
(11624)
农业(11150)
(10528)
银行(10497)
(10221)
(10007)
地方(9886)
(9783)
金融(9776)
(9305)
(9034)
机构
大学(198522)
学院(196629)
(85729)
经济(84201)
研究(78752)
管理(68496)
中国(60558)
理学(57998)
理学院(57293)
管理学(56321)
管理学院(55971)
科学(47161)
(43896)
(40189)
(39063)
研究所(36888)
(36355)
中心(34298)
财经(30861)
(29165)
(29165)
业大(28806)
农业(28414)
(28340)
北京(28047)
经济学(27999)
(27021)
师范(26700)
经济学院(25180)
科学院(23699)
基金
项目(133380)
科学(105431)
基金(98375)
研究(97637)
(88393)
国家(87750)
科学基金(73069)
社会(63691)
社会科(60302)
社会科学(60288)
基金项目(50840)
(49232)
自然(45246)
自然科(44199)
自然科学(44183)
教育(44003)
自然科学基金(43386)
(43180)
资助(39298)
编号(37600)
重点(31573)
成果(31567)
(30470)
(29999)
国家社会(28191)
中国(27754)
课题(27514)
(27005)
教育部(25745)
创新(25623)
期刊
(95561)
经济(95561)
研究(62766)
中国(44228)
学报(35416)
(34518)
科学(32605)
(28996)
大学(26779)
管理(26069)
学学(25208)
教育(23670)
农业(23607)
(18554)
金融(18554)
经济研究(16707)
财经(15865)
技术(15592)
业经(14197)
(13930)
(13349)
问题(13112)
(12230)
世界(11963)
国际(11285)
(10268)
资源(9375)
科技(8854)
业大(8628)
现代(8504)
共检索到305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友国  
中国碳治理体系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演进历程。改革开放后,在节能战略主导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推动下,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隐性的碳治理体系。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直接针对碳强度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碳治理体系也随之进入以碳强度控制为主导的显性演化阶段并日趋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碳治理体系已逐渐演化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未来,中国需要围绕“双碳”目标继续推进碳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继而带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欧阳卫民  
中国支付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和21世纪初以来的四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以现金支付和转账结算为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洪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治理理论及实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等),它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并随着对这些基本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一般意义上,国家治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军  
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各类金融活动参与者共同维护金融秩序、推进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和相互关系;依法治理、市场决定、双向开放、风险可控、权责明晰是衡量我国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五项基本标准。当前,我国金融治理缺乏顶层设计和立法框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治理格局,监管职责和监管协调有待改进,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应发挥中长期规划立法在完善国家金融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中的几个重要关系,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完善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评估及改进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种基本路径:建成学习型社会,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超  堵文静  钱江涵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白智立  杨沛龙  
文章围绕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结合当前改革政策的特点,分析中国国家治理具有的特殊表征和情态。中国的改革虽然显示出了强烈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色彩,但在过去十年来公共政策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当前出现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动则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决定这一改革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在于现代国家治理的造就。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就是如何实现将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有效整合到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发展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既有的政治制度安排如何体现出法律化、民主化等现代国家的特征。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红帅   董战峰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伴随国家战略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新的治理任务和治理需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先导性课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强调形成与治理任务和治理需求适配的治理能力,要求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重视推动绿色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精准、加强空间治理、强化法治保障、深化国际合作,具体可遵循“深化制度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基础支撑”框架确定关键任务,以形成多方共治新局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开艳  李双金  张晓娣  詹宇波  张申  
2018年6月2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哈佛大学劳动力中心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支持路径——中国探索与国际经验"国际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孟加拉达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安徽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杨瑞龙教授,复旦大学长江学者袁志刚教授,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教授,复旦大学公共政策中心主任石磊教授以及来自哈佛大学的Freeman教授等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做了主旨演讲。为了进一步传播这些国内外顶级经济学者的智慧,本刊在此次国际会议志愿者的协助下,把这些专家的演讲整理成文字并且经过演讲人审阅后,陆续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本刊编辑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成洪波  
地方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内部运行体系的效率性和多元价值整合的协调性等基本内涵,其进程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间资源竞争态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面临着改革发展相对滞后、政府依附关系显著和阶段性制度障碍叠加等现实困境。为此,地方大学必须以领导体制创新回应地方政府、大学、业界、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优化内部运行结构,并以大学章程的法制化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等路径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渐进改革,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桂芳  
腐败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国际性等特征,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客体类别化、治理目标全面化和治理工具多样化。腐败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价值观的引领,核心是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关键是行动体系的现代化。通过构建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行动体系多管齐下、协同治理,共同推进腐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桂芳  
腐败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国际性等特征,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客体类别化、治理目标全面化和治理工具多样化。腐败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价值观的引领,核心是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关键是行动体系的现代化。通过构建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行动体系多管齐下、协同治理,共同推进腐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管培俊  阎凤桥  曹晓婕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理想类型等研究方法,以现代化和组织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特别是韦伯提出的理性科层分析原理,探讨了我国一流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特色、环境、动力、趋势等问题。在对大学治理现实状况描述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在理性原则作用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特殊主义走向普遍主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诸如功利化、过度竞争、价值理性缺失等现代病的征兆,这是中国式大学治理在实现一流大学目标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金荷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本文首先简述全球碳治理体系发展沿革,重点阐述《巴黎协定》碳治理新秩序的特点,深入分析碳治理体系的新特征,在全面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碳治理进展的中国贡献及深化中国碳治理行动的关键途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碳治理体系的三条策略展望:提高战略与系统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绿色发展与碳治理的协同推进,促进能源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