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8)
- 2023(9485)
- 2022(7938)
- 2021(7292)
- 2020(6223)
- 2019(14713)
- 2018(14337)
- 2017(27232)
- 2016(14982)
- 2015(17291)
- 2014(17300)
- 2013(17566)
- 2012(16648)
- 2011(15351)
- 2010(15157)
- 2009(13831)
- 2008(13778)
- 2007(12315)
- 2006(10561)
- 2005(9520)
- 学科
- 济(69372)
- 经济(69318)
- 管理(39813)
- 业(36744)
- 方法(33578)
- 数学(30641)
- 数学方法(30434)
- 企(27712)
- 企业(27712)
- 中国(20045)
- 农(18194)
- 贸(15718)
- 贸易(15713)
- 易(15364)
- 财(15168)
- 学(14935)
- 环境(14253)
- 业经(12468)
- 农业(11887)
- 制(11609)
- 地方(11279)
- 和(10628)
- 银(10316)
- 银行(10279)
- 行(9897)
- 融(9840)
- 金融(9838)
- 划(9561)
- 务(8691)
- 财务(8676)
- 机构
- 大学(227268)
- 学院(223507)
- 济(102042)
- 经济(100323)
- 管理(83391)
- 研究(82490)
- 理学(72137)
- 理学院(71268)
- 管理学(70198)
- 管理学院(69782)
- 中国(62231)
- 科学(49888)
- 京(48435)
- 财(43094)
- 所(42504)
- 农(41776)
- 研究所(39096)
- 中心(36985)
- 财经(35226)
- 业大(34903)
- 经济学(33365)
- 农业(33327)
- 经(32205)
- 江(31638)
- 北京(30832)
- 经济学院(30333)
- 院(28900)
- 范(28841)
- 师范(28556)
- 财经大学(26202)
- 基金
- 项目(150176)
- 科学(118150)
- 基金(111442)
- 研究(107347)
- 家(98478)
- 国家(97771)
- 科学基金(82243)
- 社会(69889)
- 社会科(66428)
- 社会科学(66406)
- 基金项目(58754)
- 省(55920)
- 自然(52371)
- 自然科(51172)
- 自然科学(51154)
- 自然科学基金(50310)
- 教育(48962)
- 划(48595)
- 资助(45982)
- 编号(41488)
- 部(34946)
- 重点(34572)
- 成果(33841)
- 发(33263)
- 创(31083)
- 国家社会(30288)
- 教育部(29749)
- 中国(29683)
- 科研(29462)
- 创新(29313)
共检索到325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宋沁颖 张麒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关键词:
LMDI分解 碳排放 制造行业 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振信 石佳 王书平
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北京地区1995—2010年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北京地区能源强度是能源碳排放最大的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拉动北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对北京地区的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作人 周德群 周鹏
本文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并应用于分析我国工业36个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潜在能源结构碳强度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要小于潜在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调整空间更大;能源结构碳强度由于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例过高趋势并未扭转,致使结构节能的潜力并未有效释放;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各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差异成扩大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分别基于不同分解层次(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以及短期(1994-2008年)、长期(1980-2008年)两个时间段来考察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产出效应和结构变化效应是碳排放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则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部门结构细分程度越高,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的解释力越弱,而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显著增强;长期内产出效应、技术效应对于碳排放的解释力均下降,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大幅度提高;此外,我们发现能源结构效应、...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能源结构变化 去耦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济节能、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碳排放强度控制策略;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及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方面建议,以更好完成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重心演变 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重心演变 驱动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佳骏 李雪慧 史丹
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并且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碳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则因碳锁定效应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尚难较大程度地影响碳减排。据此,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施行技术节能仍然是中国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能效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继续加强对...
关键词:
碳排放 重心偏离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