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03)
2023(12310)
2022(10293)
2021(9265)
2020(7812)
2019(18089)
2018(17444)
2017(32729)
2016(18088)
2015(20403)
2014(20168)
2013(20304)
2012(19055)
2011(17474)
2010(17148)
2009(15729)
2008(15626)
2007(13884)
2006(11897)
2005(10543)
作者
(56080)
(47164)
(47122)
(44754)
(29649)
(22728)
(21313)
(18654)
(17703)
(16454)
(16204)
(15622)
(14891)
(14839)
(14796)
(14701)
(14623)
(14084)
(13586)
(13471)
(11975)
(11481)
(11440)
(10811)
(10539)
(10434)
(10325)
(10237)
(9593)
(9473)
学科
(78987)
经济(78912)
管理(50204)
(46859)
方法(37851)
(36057)
企业(36057)
数学(34352)
数学方法(34116)
中国(22613)
(21115)
(19064)
(18431)
贸易(18426)
(18119)
(18012)
环境(15745)
业经(15286)
农业(14065)
(13644)
地方(12689)
(12068)
银行(12007)
(11830)
(11515)
金融(11513)
(11479)
(11386)
财务(11371)
财务管理(11343)
机构
大学(272172)
学院(268243)
(118182)
经济(116222)
管理(99777)
研究(98473)
理学(87131)
理学院(86090)
管理学(84718)
管理学院(84239)
中国(73300)
科学(62253)
(57428)
(55908)
(51574)
(49967)
研究所(47753)
业大(45981)
农业(44916)
中心(43970)
财经(41164)
经济学(38122)
(37705)
(37580)
北京(36070)
经济学院(34738)
(34624)
(33272)
师范(32798)
科学院(31065)
基金
项目(185846)
科学(145434)
基金(137839)
研究(127166)
(124292)
国家(123347)
科学基金(103256)
社会(83372)
社会科(79205)
社会科学(79179)
基金项目(73012)
(70235)
自然(68153)
自然科(66632)
自然科学(66604)
自然科学基金(65493)
(61156)
教育(57576)
资助(56173)
编号(47718)
重点(42936)
(42008)
(40339)
(38695)
成果(37800)
科研(36921)
计划(36475)
创新(36444)
国家社会(36094)
教育部(35268)
期刊
(119347)
经济(119347)
研究(74763)
学报(52248)
(49364)
中国(48128)
科学(45291)
大学(37854)
(37534)
学学(36146)
农业(33587)
管理(32926)
(21841)
金融(21841)
经济研究(21340)
教育(20945)
财经(20577)
技术(19678)
(19313)
业经(18127)
(17770)
问题(16622)
(16107)
(14373)
国际(13957)
世界(13755)
技术经济(13697)
业大(13312)
统计(12833)
科技(12786)
共检索到382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金荷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李娟  唐宇凌  刘浩龙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来科  赵捧莲  张云  
文章对当前中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测算中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并将这些方法分为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和组合研究方法两大类。分析了情景分析法、指数分解分析法和传统计量法三种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和情景分析下的投入产出、CGE、系统动力学三种组合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缺陷,得出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容易忽略重要的影响因子,组合研究方法的理论模型更具合理性,但参数的设定与实证过程存在难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跃辉  蒋盼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  张鹏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向量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对比性实证分析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次是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我国碳排放量对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冲击反应比较敏感,而对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随时期变化的响应则比较稳定,各变量影响系数在短期和长期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肖光年  
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无锡1995-2008年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对无锡碳排放量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多种对应的建议,改变影响因素的量从而最终减少无锡碳排放量,这一系列的建议能够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在无锡发展低碳城市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决策参考。此研究能够在应用层面提出无锡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控制的主要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碳减排的目标落在实处,使减排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更加量化,也更加便于社会考核。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京燕  裴前丽  
本文采用多边投入产出模型的贸易数据计算1997-2008年贸易内涵CO2量,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不利于我国CO2减排量(BEET)目标的实现,但有利于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强度(PTT)。本文同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各部门BEET的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净内涵CO2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技术效应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CO2减排量)的提高,但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各部门的PTT做Divisia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利于降低我国污染强度,结构效应的影响并不统一,可以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降低CO2排放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