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14)
- 2023(8678)
- 2022(7357)
- 2021(6746)
- 2020(5740)
- 2019(13756)
- 2018(13435)
- 2017(25720)
- 2016(14145)
- 2015(16398)
- 2014(16480)
- 2013(16885)
- 2012(16129)
- 2011(14806)
- 2010(14670)
- 2009(13531)
- 2008(13573)
- 2007(12124)
- 2006(10330)
- 2005(9423)
- 学科
- 济(67526)
- 经济(67473)
- 管理(38610)
- 业(35198)
- 方法(33422)
- 数学(30697)
- 数学方法(30470)
- 企(26522)
- 企业(26522)
- 中国(19484)
- 贸(18385)
- 贸易(18380)
- 易(18058)
- 农(17226)
- 财(15327)
- 学(14136)
- 环境(14055)
- 制(11351)
- 出(11299)
- 农业(11156)
- 业经(11114)
- 地方(10713)
- 和(10334)
- 银(10062)
- 银行(10039)
- 融(9716)
- 金融(9714)
- 行(9651)
- 划(9253)
- 务(8962)
- 机构
- 大学(216174)
- 学院(212468)
- 济(99651)
- 经济(98008)
- 管理(79431)
- 研究(78499)
- 理学(68423)
- 理学院(67630)
- 管理学(66552)
- 管理学院(66154)
- 中国(60254)
- 科学(46405)
- 京(46040)
- 财(42611)
- 所(40389)
- 农(37580)
- 研究所(36969)
- 中心(35315)
- 财经(34601)
- 经济学(33009)
- 经(31614)
- 业大(31483)
- 经济学院(30035)
- 江(30010)
- 农业(29956)
- 北京(29644)
- 院(27762)
- 范(26706)
- 师范(26442)
- 财经大学(25711)
- 基金
- 项目(140313)
- 科学(110498)
- 基金(104780)
- 研究(100526)
- 家(92202)
- 国家(91569)
- 科学基金(77096)
- 社会(65706)
- 社会科(62499)
- 社会科学(62482)
- 基金项目(54439)
- 省(51331)
- 自然(49030)
- 自然科(47884)
- 自然科学(47868)
- 自然科学基金(47017)
- 教育(45467)
- 划(44768)
- 资助(44276)
- 编号(38592)
- 部(33106)
- 重点(32311)
- 成果(31475)
- 发(31030)
- 中国(28626)
- 国家社会(28597)
- 创(28392)
- 教育部(28218)
- 科研(27638)
- 创新(26866)
共检索到312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飞
预测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动趋势,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利用中国1997~2011年碳排放数据,分别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模型、灰色模型、二次指数模型建立中国碳排放的单项预测模型;(2)采用标准差法进行非负权重分配,建立了中国碳排放的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单项预测模型。(3)应用该组合模型对中国2014~2026年的中国碳排放量。预测表明,中国碳排放存在较大的减排缺口,碳减排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上进行。
关键词:
碳排放 非负权重 组合预测 减排缺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忠民 陈向涛 姚宇
本研究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和Tapio评价标准,对比国家五年计划,分阶段对我国1978年到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历史分析,分析表明:各阶段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因素不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状态不显著。以此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结合权威经济学者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预期,根据不同发展情境构建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缺口的计算模型,对我国实现承诺减排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承诺,压力巨大;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技术进步,特...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减排承诺 目标缺口 弹性脱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劳动供求 结构性矛盾 就业弹性 人口预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程晓凌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唐志鹏
本文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区域碳排放的结构分析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中国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根源以及由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排放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标明,出口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净出口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9.1%。而国内建筑业的投资,机械交通电子设备的出口与投资,国内对食品、电力热力以及服务业的消费,化工金属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等经济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根源,也是排放敏感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加快产能转移,抑制基础原材料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并逐步实施进口替代,提高出口层次和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重视提倡全民减排,积极建立节约型社会,特别是减少建筑业的浪费和服务业能耗,将是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结构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轶斌 刘家顺 于志清
本文通过个体和整体两种视角,采用博弈分析方法,考察了纳什均衡条件与帕累托均衡条件下社会碳排放总量与碳减排总量的差异,探讨了碳排放过量的根源以及空气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问题,认为:空气严重污染的经济根源在于清洁空气是一种无法界定产权的公共资源;社会总的实际净排放量大于帕累托均衡状态下社会总的净排放量;社会碳排放量过多是多主体对清洁空气消费行为博弈的必然结果,而社会碳减排总量不足是多主体对空气污染治理行为博弈的必然结果。这些都为低碳经济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宋春辉 张越杰
根据对中国牛肉供求趋势和国际市场可获得性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和2030年中国牛肉供求缺口巨大,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口一定数量的牛肉加以解决,但是从长期来看难以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解决。未来中国牛肉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可以适当依靠国际市场,但是必须重点培育和发展国内牛肉产业,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效解决中国人吃牛肉的问题。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关税协定 牛肉贸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良春 彭恒文
铁路运输的供需受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人均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铁路运输供需缺口较大。根据实证分析测算,中国目前铁路货运供需缺口率为35.74%,客运供需缺口率为43.09%。导致铁路运输供需缺口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是铁路运输企业目标错位,定价机制失效,投资机制扭曲,行业进入壁垒较高等。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供需缺口问题需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包括实施“网运分离”,理顺价格机制;实行激励性规制,消除行政垄断;完善投资体制,促进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有效竞争等。
关键词:
铁路运输 供需缺口 产业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娄峰
在新凯恩斯理论框架下,根据国际最新的产出缺口定义,结合中国经济特征,构造了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应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我国季度产出缺口,然后与其他方法估计的产出缺口进行比较,并且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将产出缺口定义为实际产出相对于其弹性价格均衡水平下的偏离能够更好地解释我国经济的周期变化过程。自2010年第3季度以来,我国的产出缺口波动趋于平稳化,这基本符合"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现象。
关键词:
产出缺口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大稳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良清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in China were keeping increasing.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the shor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in many respects and regions. The autho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ingenerate major structures of Chinese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and then compare with the foreign level. What's more, the author estimates the funds that supply the educational funds shortage in Midwest China by the standard of East China.And then the author make the policy analysis on foregoing basic and try to giv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input structure of Chinese education funds.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地域差异 短缺性研究 缺口预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
关键词:
碳减排 排放权 气候变化 国际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金碧 黄贤金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
关键词:
碳减排 压力 潜力 城市 江苏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实现国际市场共同追求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与"碳中和",除了限制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一抑制性路径外,更应寻找与开拓有利于实现减排与生产平衡的非抑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扩大资源分布性最广的氢能源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有效进行碳捕捉并拓展更加广泛的商业化用途、加强储能步伐以消除风光等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过程的不稳定性,以及推进碳市场建设进而通过市场机制的灵敏调节达到对排放的总量控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