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93)
2023(19603)
2022(16581)
2021(15568)
2020(12932)
2019(29755)
2018(29235)
2017(55854)
2016(30392)
2015(34474)
2014(34277)
2013(33701)
2012(31135)
2011(28014)
2010(27698)
2009(25313)
2008(24668)
2007(21576)
2006(18888)
2005(16703)
作者
(88574)
(73750)
(73218)
(69774)
(46995)
(35394)
(33329)
(29003)
(28223)
(26270)
(25101)
(25056)
(23388)
(23367)
(22913)
(22808)
(22157)
(21943)
(21261)
(21174)
(18216)
(18180)
(17995)
(16910)
(16539)
(16420)
(16276)
(16147)
(14850)
(14710)
学科
(124237)
经济(124102)
管理(86110)
(79551)
(65042)
企业(65042)
方法(55551)
数学(48121)
数学方法(47431)
中国(35279)
(33984)
(29562)
(28277)
业经(27614)
地方(24642)
(23778)
贸易(23765)
(23120)
农业(22571)
(22442)
环境(20777)
理论(20016)
(19535)
(18666)
银行(18602)
(18521)
金融(18518)
(18173)
财务(18087)
财务管理(18040)
机构
大学(434128)
学院(429967)
(173424)
经济(169843)
管理(164688)
研究(151594)
理学(142569)
理学院(140918)
管理学(138099)
管理学院(137367)
中国(113273)
科学(95264)
(93894)
(76937)
(76622)
(74156)
研究所(70359)
中心(68214)
业大(66408)
财经(62058)
(61945)
北京(59441)
农业(58399)
(57717)
师范(57066)
(56648)
(55546)
经济学(52817)
(50017)
经济学院(47582)
基金
项目(297550)
科学(233415)
基金(217116)
研究(213576)
(191843)
国家(190320)
科学基金(161981)
社会(134757)
社会科(127584)
社会科学(127550)
基金项目(114139)
(113729)
自然(106357)
自然科(103927)
自然科学(103898)
自然科学基金(102015)
教育(97984)
(97281)
资助(90028)
编号(85400)
成果(69605)
重点(67388)
(65714)
(63573)
(61064)
课题(59213)
科研(57405)
创新(57172)
国家社会(56378)
教育部(55973)
期刊
(187554)
经济(187554)
研究(126492)
中国(82706)
学报(74197)
(67895)
科学(67285)
管理(61682)
(57552)
大学(56318)
学学(52873)
教育(48378)
农业(47087)
技术(37188)
(35800)
金融(35800)
经济研究(30819)
财经(30405)
业经(29551)
(26254)
(25305)
问题(24485)
图书(22557)
(21364)
(20633)
科技(20594)
技术经济(20290)
理论(19323)
资源(19284)
世界(19211)
共检索到632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立军  田启波  
基于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碳排放尚处于碳排放强度反转后期以及人均峰值到来前期的第二阶段(S2),基于倒U顶点时间距离的估计,中国人均排放和总量排放的达峰时间分别在2026年和2047年;从地区差异来看,总量聚类分析显示,Ⅲ类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及周边省份,Ⅰ类地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而技术聚类中的Ⅰ、Ⅱ、Ⅲ三类地区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过渡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晨栋  宋德勇  
基于对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工业化以及碳排放的历史数据,考察了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碳排放的演变趋势,从中得出碳排放和一国工业化进程间的规律性。使用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三个指标多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的演变特性与规律,分析了各国碳排放周期,指出了工业发展中碳排放倒U型发展模式,并将整个周期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子龙  刘竹  陈兴鹏  鹿晨昱  薛冰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R/S分析方法,通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Hurst指数和分维值D,分析了各地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Hurst指数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的总量和强度演变趋势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些省区占到75.86%,但排放强度降低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的地区也占到了64%,这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20%—40%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的持久性普遍大于排放强度降低趋势的持久性,再加上我国仍有部分省区的碳排放降低趋势的持续性较弱,甚至有些省区的强度降低趋势出现了反持续性,这说明碳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包森  田立新  王军帅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利  蔡成聪  姚苏航  陈鑫  刘晨  马裕泽  刘琳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清洁低碳化转型挑战。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的电能成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的关键,实施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通过情景分析法,构建不同电能替代程度的情景,研究其场景下的中国碳排放演化趋势,找出同时满足能源供应安全、经济适用性最佳、减排效果良好的能源供应方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能源供应对策建议,加速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利  蔡成聪  姚苏航  陈鑫  刘晨  马裕泽  刘琳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清洁低碳化转型挑战。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的电能成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的关键,实施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通过情景分析法,构建不同电能替代程度的情景,研究其场景下的中国碳排放演化趋势,找出同时满足能源供应安全、经济适用性最佳、减排效果良好的能源供应方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能源供应对策建议,加速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尹朝静  吴贤荣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1)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2)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红琴  王宪恩  段海燕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量增长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日本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国家,二战后经历了压缩式工业化进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日本的工业化、后工业化特点较明显,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规律也各具特色。工业化进程消费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研究日本不同工业化阶段各碳排放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特点,分析其影响规律,可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减排提供指导和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方德斌  董博  
系统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CO2排放预测模型,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与传统的GM(1,1)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结合情景设计,预测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精度优势,中国能达到2020年CO2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指出:对于CO2减排,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为重点,不可片面牺牲经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蕊  王铮  刘慧雅  刘晓  翟石艳  马晓哲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庄颖  夏斌  
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维军  李宗锴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源和成因。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碳排放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主要成因是人均GDP,其次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西部人均GDP的贡献率初期较小但增长迅速。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除了要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针对不同地区应制定不同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胜利  张维敏  
本文以中部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2009~2019年中部六省9种主要的工业能源消费量进行碳排放计算。通过Tapio脱钩模型、LMDI指数分解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部六省工业能源碳排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现阶段,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增速减缓,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且中部六省整体呈现出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中部六省实现最佳脱钩状态的顺序为: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经熵值法优化后得出,能源消费效应是促进碳排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依靠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力促进中部六省节能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佳  杨俊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