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92)
- 2023(17849)
- 2022(15224)
- 2021(14233)
- 2020(11818)
- 2019(27103)
- 2018(26550)
- 2017(51232)
- 2016(27466)
- 2015(30745)
- 2014(30368)
- 2013(30098)
- 2012(27509)
- 2011(24800)
- 2010(24347)
- 2009(21759)
- 2008(20905)
- 2007(17689)
- 2006(15127)
- 2005(13082)
- 学科
- 济(116464)
- 经济(116348)
- 管理(76753)
- 业(71705)
- 企(58871)
- 企业(58871)
- 方法(52682)
- 数学(46450)
- 数学方法(45877)
- 中国(30958)
- 农(30140)
- 财(27449)
- 业经(25226)
- 学(25162)
- 地方(24228)
- 贸(21313)
- 贸易(21304)
- 易(20730)
- 环境(20054)
- 农业(19944)
- 制(19559)
- 和(18217)
- 技术(17223)
- 理论(16901)
- 务(16616)
- 财务(16546)
- 财务管理(16513)
- 银(15812)
- 划(15802)
- 银行(15766)
- 机构
- 大学(385992)
- 学院(384221)
- 济(160249)
- 经济(157230)
- 管理(153281)
- 理学(134208)
- 理学院(132742)
- 研究(131816)
- 管理学(130428)
- 管理学院(129754)
- 中国(97535)
- 科学(81744)
- 京(81490)
- 财(69091)
- 所(64587)
- 研究所(59663)
- 农(59634)
- 中心(59169)
- 财经(56967)
- 业大(56853)
- 江(52500)
- 经(52198)
- 北京(51263)
- 范(50873)
- 师范(50372)
- 经济学(49461)
- 院(48949)
- 农业(46726)
- 经济学院(44761)
- 财经大学(42753)
- 基金
- 项目(274798)
- 科学(218007)
- 基金(202230)
- 研究(199855)
- 家(176990)
- 国家(175635)
- 科学基金(151323)
- 社会(127963)
- 社会科(121416)
- 社会科学(121387)
- 基金项目(107256)
- 省(104900)
- 自然(98441)
- 自然科(96158)
- 自然科学(96136)
- 自然科学基金(94404)
- 教育(90948)
- 划(89436)
- 资助(82926)
- 编号(79737)
- 成果(63139)
- 重点(62249)
- 部(61206)
- 发(59656)
- 创(57105)
- 课题(54445)
- 国家社会(53667)
- 创新(53424)
- 科研(52936)
- 教育部(52575)
- 期刊
- 济(165297)
- 经济(165297)
- 研究(110644)
- 中国(65987)
- 学报(60183)
- 科学(57325)
- 管理(54471)
- 农(52988)
- 财(50202)
- 大学(46120)
- 学学(43619)
- 教育(38493)
- 农业(37437)
- 技术(32612)
- 融(28199)
- 金融(28199)
- 经济研究(28037)
- 财经(27092)
- 业经(26942)
- 经(23316)
- 问题(21705)
- 业(19825)
- 科技(18595)
- 资源(18540)
- 技术经济(18194)
- 图书(17809)
- 贸(17196)
- 版(17159)
- 理论(17078)
- 统计(16886)
共检索到540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兵 冉启英
文章提出一个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省份按照产业结构特征分组,运用ZSG-DEA模型分别对每组进行碳排放效率测度和碳排放权分配。结果显示,资源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将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考虑到碳排放效率测算和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中是合理的;按照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分组后分别测度碳排放效率,与传统DEA模型的测度结果相比,测度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碳减排潜力;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具有可实施性,在公平性方面略低于原始ZSG-DEA模型,但是高于按历史排放量分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阳 路正南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并采用"垂直距离"替代"欧氏距离"对TOPSIS模型进行改进以衡量方案的理想度,据此构建出包含效率和公平在内的碳排放权区域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减排承诺对2020年的碳排放权进行模拟分配,并采用和谐度函数模型对分配结果进行检验,证实了该分配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碳排放权 差别责任 熵权法 TOPSIS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杰鲲 梁璐璐 牛丹平
考虑CO_2排放的非期望产出特性,以最大化整体平均效率为目标,构建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的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模型(FCAM)。对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三种公平分配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加权组合,从而获得综合公平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以基于环境FCAM的分配方案趋同综合公平原则下的分配方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以融合效率和公平。2020年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结果表明:最终分配方案在达到效率最优的同时,属于"绝对平均",较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公平;基于强度减排压力和总量减排压力对30个样本省进行分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杰鲲 梁璐璐 牛丹平
考虑CO_2排放的非期望产出特性,以最大化整体平均效率为目标,构建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的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模型(FCAM)。对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三种公平分配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加权组合,从而获得综合公平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以基于环境FCAM的分配方案趋同综合公平原则下的分配方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以融合效率和公平。2020年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结果表明:最终分配方案在达到效率最优的同时,属于"绝对平均",较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公平;基于强度减排压力和总量减排压力对30个样本省进行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四类省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伟 潘武林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关键词:
DEA 碳排放 配额 省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嫄 周洁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嫄 周洁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叶沛筠 蔡乌赶 周瑜辉
将用能权及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构建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零和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进而得出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我国2025年用能权及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忽略技术水平的差距将形成对技术落后省市的“拔苗助长”效应;特别是对于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在DEA模型的产出处理中应适当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部分地区总体效率的提升应得益于节能与减排的“双管齐下”,而部分地区则应有所侧重;考虑技术异质性的零和DEA模型熨平了各省市节能减排系数的波动,同时也改善了传统零和DEA模型对前沿技术效率的牺牲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和胜 孙明茜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影响,进而立足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渠道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减排效应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并且其减排作用逐年强化。影响渠道检验表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进一步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地区减排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强化作用并未显现。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推动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生霞 刘强 陆小莉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态变迁既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又为新阶段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聚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呈现出的非线性、阶梯型、空间辐射异质性等特征,利用1992—2018年中国省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有序Logit响应和空间SARAR面板进行建模,以此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迁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从省级层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态势;从分类结果看,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较强的阶梯型特征;从空间效应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空间辐射作用强于地理区位。此外,虽然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尔升 胡国柳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它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中国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地方官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定量识别地方官员的影响?本文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构造了1992-2007年间中国省委书记省长与其相匹配的面板数据。用计量模型方法,从个人特征(企业背景、专业禀赋)方面定量识别了地方官员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个人特征的地方官员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企业背景的地方官员的影响通常是通过控制变量发挥作用才显著的;专业禀赋的地方官员的影响不需要控制变量的作用就显著了,而在稳健性分析中,情况则相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中,如何激励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文海漓 夏惟怡 陈修谦
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该区域间海洋经济产业合作新格局的建立与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技术进步偏向理论,利用2008—2019年中国—东盟区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盟区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合作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面: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相同的区域在空间地理位置上是相互邻近的对应关系;技术进步偏向对于中国—东盟区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效应具有积极作用,且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是一种根本途径;不同技术进步偏向要素对中国—东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当中具有正向积极作用,而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在区域经济产业机构合理化的实现当中则具有负面消极作用。并从增强战略互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中国—东盟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梦舒
合理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以及科学的定价机制是碳交易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关键。本文在金融工程视角下对我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及定价进行了研究,提出将期权引入到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中,企业可以无偿分配一定比例的碳排放权配额以及有偿获得碳期权。在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下,本文还使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碳期权的初始分配定价进行研究。
关键词:
碳排放权 初始分配 期权 定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