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3)
2023(9335)
2022(7650)
2021(7308)
2020(5766)
2019(13487)
2018(12930)
2017(25227)
2016(13744)
2015(15298)
2014(15198)
2013(15262)
2012(14466)
2011(13356)
2010(13274)
2009(12087)
2008(11939)
2007(10655)
2006(9579)
2005(8953)
作者
(38021)
(31616)
(31559)
(30237)
(20570)
(14987)
(14242)
(12341)
(12274)
(11379)
(10955)
(10691)
(10271)
(10239)
(10195)
(9986)
(9437)
(9297)
(9272)
(8819)
(8019)
(7721)
(7718)
(7309)
(7221)
(7196)
(6979)
(6711)
(6364)
(6341)
学科
(58032)
经济(57968)
管理(38156)
(33649)
(25837)
企业(25837)
方法(23465)
数学(21362)
数学方法(21159)
中国(19796)
(16367)
(15017)
贸易(15005)
(14713)
(14410)
环境(13248)
(12894)
(11869)
(11753)
银行(11742)
(11512)
金融(11512)
(11474)
业经(10954)
(10675)
农业(9942)
(8852)
地方(8828)
(8694)
及其(8582)
机构
大学(196752)
学院(194605)
(94811)
经济(93161)
研究(76130)
管理(73406)
中国(62731)
理学(61834)
理学院(61150)
管理学(60444)
管理学院(60060)
(44585)
(42272)
科学(40963)
(38012)
财经(34624)
中心(34355)
研究所(34111)
(31800)
经济学(31025)
(28800)
(28507)
北京(27830)
经济学院(27830)
(27634)
财经大学(25744)
(25325)
师范(25155)
业大(23473)
农业(22360)
基金
项目(123889)
科学(99905)
基金(94299)
研究(93142)
(82299)
国家(81723)
科学基金(69554)
社会(61786)
社会科(58772)
社会科学(58763)
基金项目(47947)
自然(43303)
(42892)
自然科(42313)
自然科学(42304)
教育(41892)
自然科学基金(41607)
资助(39719)
(38593)
编号(35898)
成果(30446)
(30133)
重点(28382)
(27797)
中国(27316)
国家社会(26865)
教育部(26205)
课题(25267)
(25220)
(24632)
期刊
(105017)
经济(105017)
研究(67232)
中国(40452)
(32107)
管理(28283)
科学(26832)
(26529)
金融(26529)
(25902)
学报(24987)
大学(19775)
教育(18905)
学学(18537)
经济研究(18263)
财经(17918)
农业(17741)
(15529)
(14986)
技术(14486)
业经(14440)
国际(14133)
问题(13790)
世界(13065)
(10621)
技术经济(9448)
理论(9244)
现代(8937)
资源(8605)
统计(8598)
共检索到311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奇伟  
本文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五个已完成首次履约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为研究样本,选取履约窗口期为观察时段,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履约期试点市场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现阶段试点碳市场呈现出清晰的履约驱动型市场特征:履约期内市场成交量环比大幅增长,成交价格波动加剧,协议交易的增幅超过线上交易,政府配额拍卖成为控排企业完成履约的补充方式。②同时,试点碳市场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如,碳市场整体流通性较弱,交投不活跃,不同类型市场参与主体结构性失衡,履约成本与惩罚水平不对称等,亟需通过政策改进予以完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申晨  林沛娜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日成交量和收盘价数据,考察当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和收益率走势,并结合收益率的波动性、杠杆效应、风险溢价、条件方差等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风险。结果显示:各试点省市碳交易所的成交量、收盘价和日收益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深圳交易所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长期记忆性,重庆交易所收益率的波动性最易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申晨  林沛娜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日成交量和收盘价数据,考察当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和收益率走势,并结合收益率的波动性、杠杆效应、风险溢价、条件方差等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风险。结果显示:各试点省市碳交易所的成交量、收盘价和日收益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深圳交易所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长期记忆性,重庆交易所收益率的波动性最易受外部冲击影响;部分碳交易市场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外部冲击对各试点市场都可能产生系统性影响,导致极端波动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对比各试点省市的碳市场交易状况而言,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相对更平稳,ARCH-M效应最强,其市场收益有较高的正风险溢价,具有成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金融中心的潜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秋玲  
碳排放权期货品种已成为世界期货市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品种。根据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欧洲气候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阶段、分品种对其交易品种的流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总结碳排放权市场流动性特征变化,得出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发展经验,为今后我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妍  李玥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立下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总体方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以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各国的碳市场建设有共性也有个性。文章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欧盟、美国、新西兰和韩国成功实施碳交易制度的经验,并总结分析各国、各地区制度的异同点,对中国的制度设计提出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静  
碳排放权交易因其灵活的市场机制而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2013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文章通过开展各碳交易试点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机制、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等方面制度设计的梳理比较,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实践经验,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支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公维凤  王丽萍  王传会  高仲芳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5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对象,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GARCH-BP组合模型分析了碳交易价格收益率的波动特征。结果显示:5个碳交易试点均存在波动聚集性的特征,且波动的持续性较长。5个碳交易试点中只有广东碳交易市场的收益率与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他4个试点均不存在风险溢价。广东碳交易价格收益率波动还存在非对称性,其他4个试点的非对称性均不显著。从波动特征看,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程度最高。为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尽早实现,需要进一步健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调控体系、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创新发展碳金融衍生产品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康银   邓又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典范  蒋耀辉  张昭文  
本文依据生产网络理论,构建理论模型论证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直接创新效应及创新网络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地级市四位码行业层面创新数据、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与三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区域内规制行业创新水平,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关系对该政策创新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对相对上游行业的创新产生了负向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下游行业的创新。机制检验表明,这一生产端冲击引发的创新溢出主要通过产成品价格和生产率传导实现,且将议价能力强、与下游行业关联紧密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更有助于发挥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在“双碳”背景下,本文为评估减排政策的创新效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证据,对未来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穆丽霞  周原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先后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然而,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尚未形成,且缺乏立法保障。因此,中国应尽快在本国国情基础上,充分借鉴域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设经验,完善中国相关立法,以推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彩江  李章雯  周雨  
基于中国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并用中介效应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明显抑制了试点区域的碳排放量增长;碳交易市场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碳减排,而技术创新在碳交易试点政策降低区域碳排放中为遮掩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