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21)
2023(17969)
2022(14645)
2021(13738)
2020(11472)
2019(26105)
2018(25634)
2017(48918)
2016(26089)
2015(29305)
2014(28784)
2013(28328)
2012(25829)
2011(22737)
2010(22679)
2009(20955)
2008(20830)
2007(18229)
2006(15825)
2005(14631)
作者
(69958)
(58487)
(58130)
(55575)
(37448)
(27658)
(26485)
(22710)
(22345)
(20713)
(19969)
(19778)
(18637)
(18349)
(18119)
(18041)
(17559)
(16865)
(16861)
(16807)
(14384)
(14124)
(14117)
(13447)
(13234)
(12986)
(12823)
(12708)
(11514)
(11448)
学科
(112357)
经济(112196)
(101001)
管理(95509)
(91179)
企业(91179)
方法(50966)
数学(42012)
数学方法(41590)
(38579)
(33294)
业经(32975)
中国(29844)
(27615)
财务(27571)
财务管理(27533)
(26296)
企业财务(26121)
农业(23049)
技术(20198)
(20167)
贸易(20150)
(19857)
(19725)
(19562)
(19542)
理论(19116)
环境(19055)
(18394)
(17885)
机构
学院(368505)
大学(365612)
(162642)
经济(159813)
管理(149662)
理学(128717)
理学院(127552)
管理学(125873)
管理学院(125158)
研究(116366)
中国(95114)
(79239)
(75128)
科学(64098)
财经(62740)
(57316)
(55064)
中心(54583)
(54009)
(53525)
经济学(50783)
研究所(49083)
业大(48298)
北京(47107)
财经大学(46785)
经济学院(45790)
(42560)
(42218)
(42161)
师范(42150)
基金
项目(242403)
科学(195466)
研究(182289)
基金(181684)
(155587)
国家(154275)
科学基金(136173)
社会(120757)
社会科(114685)
社会科学(114663)
基金项目(95562)
(91950)
自然(85721)
教育(84059)
自然科(83824)
自然科学(83801)
自然科学基金(82390)
(76901)
资助(73259)
编号(72267)
成果(57622)
(55888)
重点(53838)
(53432)
国家社会(51454)
(50952)
(50720)
教育部(49470)
创新(49349)
课题(48810)
期刊
(178687)
经济(178687)
研究(109833)
中国(71296)
(66987)
管理(60901)
(49751)
科学(48454)
学报(46804)
大学(38665)
(37533)
金融(37533)
学学(36703)
技术(34829)
教育(34383)
农业(34195)
财经(32386)
业经(29240)
经济研究(28789)
(27902)
问题(23355)
(20662)
技术经济(19776)
(19384)
财会(19045)
世界(18499)
现代(17485)
会计(16971)
国际(16855)
统计(16463)
共检索到549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向强   方祺   胡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企业减排增效的重要机制,引发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碳排放问题的关注,进而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评估与价值判断。手工整理中国各试点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名录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提升了控排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主要机制为投资者碳风险关注,但该市场机制存在明显的效应边界。进一步发现,当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实施部分竞价拍卖和非履约主体交易更为活跃,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更高和企业所在城市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以及企业非财务绩效表现更好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全面的评估我国碳市场建设的经济后果,为该低碳环保政策的持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畅  蔡海静  刘梅娟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各项环境政策的不断落实,碳排放权交易与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了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与双重差分(DID)方法,从微观层面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证据表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价值与企业财务绩效。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尚不能促进我国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不够显著,但确实提高了纳入交易体系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薛阳  李曼竹  高云红  冯银虎  
根据政策扩散理论,构建基于DPSIR的碳交易制度宏观—微观互动决策模型,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实证检验自2011年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试点政策发布以来的制度决策特征、影响因素及扩散逻辑。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扩散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试点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制度扩散速度较快,制度采纳率较高。基于宏观—微观互动逻辑的事件史分析发现,制度的扩散速度受到来自政治、社会、财政层面环保压力的显著影响。在环保压力驱动下,地方政府会综合社会现状因素做出后续决策,印证了采纳碳交易政策时“为和谐而竞争”的逻辑理路。在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使用对碳交易政策采纳不存在影响,表明基于非经济因素考量的“效率逻辑”主导了碳交易制度的扩散进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华军  闫庆悦  孙曰瑶  
本文利用品牌经济学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微观视角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机制进行了规范分析。从企业角度,通过构建简洁的碳排放强度模型,将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分解为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率和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有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规模的扩张则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同时,品牌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定价权而放大技术进步的正效应和抵消规模扩张的负效应。从消费者角度,研究表明低碳标识可以作为品牌符号引导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购,从而加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品牌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有力途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沈洪涛  戴云  张洁静  
以我国在"两省五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2~2015年我国A股市场155家试点企业,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使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企业碳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能否提高企业碳透明度、通过何种渠道提高其碳透明度以及具体提高哪方面内容的碳透明度,并进一步跨越"宏观—微观"的思路,检验市场化程度和产权性质对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碳透明度,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提高其碳透明度及其碳绩效透明度;市场化程度越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越能推动企业提高碳透明度,其中,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年报提高其碳透明度及其碳绩效透明度;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更能推动国有企业提高其碳透明度,且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提高其碳透明度及其碳绩效透明度。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陆敏  王泱  林金官  
将2013年6月开始在7个省市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试点行业的上市企业为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否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以检验“强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不能通过促进试点地区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实现波特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只有在北京市能实现波特效应,在全国及其余省市均无法实现波特效应。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过多导致的碳价过低是主要诱因。应鼓励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沈洪涛  黄楠  
本文借助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准自然实验场景,提供了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价值的中国市场经验证据。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告日的事件研究证实,资本市场对于该事件有显著正面反应,低碳强度企业的市场反应更为显著,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提高企业短期价值。但是,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后并没有影响企业的长期价值。进一步,本文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未能影响企业长期价值的原因,由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配额分配较为宽松,加之宏观去产能政策影响,导致配额供大于求,配额价格过低,从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现阶段没能实现经济红利。本文透过碳排放权交易揭示了科斯定理的微观经济后果,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汤书昆  张道武  冯建友  兰玉杰  
实证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只能从表现上了解公司股权的性质结构及其宏观分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无法从主要股东行为根本上深入揭示及理解股权结构的微观分布与公司绩效的必然因果联系。本文在提出细化的公司股权结构概念基础上 ,试图运用Shapley值通过分析三类典型性股权微观分布结构的模拟股份公司中 ,进行群体决策过程时各主要股东成员的对策反应来解析不同类型股份公司的治理效率 ,从另一视角寻找合理科学的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分布模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新一   谢德仁   崔宸瑜  
本文以股权激励行权业绩条件达标难度为视角,探讨微观激励机制的设计如何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研究发现,行权业绩条件达标难度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呈U形关系,表明管理层在不同业绩难度下会选择适当的风险策略以获取股权激励收益。激励对象影响风险决策的能力越高,或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手段的可实施性越低,该U形关系越明显。本文丰富了风险承担激励的相关文献,也为公司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珺  方祺  龙文滨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能否切实对企业形成减排激励备受关注,也是理论研究亟须探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手工整理中国各试点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名录,从企业生产效率视角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提升了控排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该市场机制还未产生积极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和同行业非控排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未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实施部分竞价拍卖、采用基准法核算、非履约主体交易更为活跃,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更高、企业市场定价能力相对更低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会更为明显。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还显著降低了控排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提升了绿色生产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本文从企业生产效率视角揭示了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对于国家统一碳市场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化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课题组  田向阳  
以普惠小微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仅靠间接融资无法解决小微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以及股权价值变现、股权转让、企业规范治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资本市场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本课题从资本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实践出发,在梳理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小微企业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证监会批准浙江率先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的工作实践,研究分析了如何健全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支持和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深化小微企业服务、打造区域资本市场普惠服务体系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晨  曹雨清  胡梦  
基于我国2013年起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并从预防性和治理性两个层面考察了对异质性环保投资的不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总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并未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资源支持不足,但显著提高了企业进行预防性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并且其政策效应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崇义  唐跃军  
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之间有何内在促进和制约关系,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企业的决策标准是什么,为何发达国家热衷于实行CDM项目,碳税的加入对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何影响。围绕这一系列重要问题,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在AIM-Enduse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目标函数,重新定义参数,修改约束条件,构建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减排的单阶段最优化决策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基于配额的排放权交易和基于项目的排放权交易(CDM)之间内在的促进和制约关系,进而发现,参与者数量及参与者之间减排边际成本的离散程度将决定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对于减排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来说,CDM机制不仅有利于大幅降低其减排成本,还有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