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6)
- 2023(11201)
- 2022(9194)
- 2021(8488)
- 2020(6642)
- 2019(15422)
- 2018(14780)
- 2017(28037)
- 2016(15269)
- 2015(16927)
- 2014(16532)
- 2013(16547)
- 2012(15736)
- 2011(14526)
- 2010(14400)
- 2009(12930)
- 2008(12542)
- 2007(11106)
- 2006(10027)
- 2005(9225)
- 学科
- 济(68336)
- 经济(68272)
- 管理(43846)
- 业(40600)
- 企(29295)
- 企业(29295)
- 方法(27931)
- 数学(25789)
- 数学方法(25542)
- 中国(21977)
- 农(21097)
- 环境(16619)
- 贸(15979)
- 贸易(15970)
- 易(15650)
- 财(15555)
- 农业(14030)
- 地方(13857)
- 业经(13598)
- 学(12803)
- 制(12250)
- 策(11176)
- 银(11034)
- 银行(11012)
- 行(10727)
- 划(10693)
- 融(10575)
- 金融(10573)
- 发(9989)
- 和(9153)
- 机构
- 大学(219314)
- 学院(219289)
- 济(105239)
- 经济(103588)
- 研究(83609)
- 管理(83118)
- 理学(71492)
- 理学院(70681)
- 管理学(69744)
- 管理学院(69330)
- 中国(64976)
- 科学(47453)
- 京(46777)
- 财(46211)
- 所(41749)
- 农(38468)
- 研究所(37944)
- 中心(37297)
- 财经(36523)
- 经济学(34139)
- 经(33628)
- 业大(31676)
- 江(31608)
- 经济学院(30895)
- 农业(30123)
- 北京(30055)
- 院(30042)
- 范(27852)
- 师范(27601)
- 财经大学(27327)
- 基金
- 项目(148139)
- 科学(118911)
- 基金(111671)
- 研究(108946)
- 家(98572)
- 国家(97847)
- 科学基金(83391)
- 社会(73059)
- 社会科(69603)
- 社会科学(69590)
- 基金项目(57379)
- 省(53789)
- 自然(52076)
- 自然科(50936)
- 自然科学(50924)
- 自然科学基金(50105)
- 教育(48619)
- 划(47117)
- 资助(46386)
- 编号(41139)
- 部(34669)
- 发(33939)
- 重点(33896)
- 成果(33403)
- 国家社会(32318)
- 创(30730)
- 中国(30183)
- 教育部(29831)
- 课题(28983)
- 创新(28967)
共检索到334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迎港 常向东
基于中国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将2013年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试点运行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进行反事实研究,并通过安慰剂检验、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分析评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整体上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尤其是湖北、北京和上海的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通过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两个重要途径来提升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颖 肖丽芳 朱治双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准自然实验,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增加企业实质性减排行为、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和市场化水平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李佳艺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颖 吕明俐 刘双丰
本文以碳交易市场中交易规模最大的电力行业为例,基于超效率SBM方法对样本省份和城市2010—2019年电力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对高碳产业GTFP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试点地区电力行业GTFP,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利于电力行业GTFP的提升;使用基准线法进行碳配额分配的地区电力行业GTFP明显提升,但历史法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碳交易政策通过推动电力行业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来提升GTFP;地区数字化水平对碳交易政策推动电力行业GTFP提升有正向调节作用;碳交易政策的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碳交易政策提升电力行业GTFP的效果突出,而在中部与西部地区短期内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为推动高碳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配额分配体系、健全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体系、加强数据统计与核算、推进高碳产业绿色能源结构改革、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军委 刘志华 王建雄
以碳交易试点运行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平衡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碳交易试点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碳交易试点通过能源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最终提升试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产业结构效应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技术创新次之,能源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弱;(3)异质性分析发现,碳交易试点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存在,西部地区不显著,而中部地区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文卿 董景荣 张海涛 罗佳惠
本文从环境政策的创新模式选择效应视角剖析了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速放缓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考虑投资型规制、费用型规制、研发补助三类环境政策和外源型、内源型两种创新模式,本文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环境政策工具-创新模式选择-GTFP”因果传导关系,发现不同环境政策工具以创新模式选择为中介对GTFP施加动态异质性影响;环境政策工具的内源创新激励效应越强,其对GTFP的短期促进作用越弱、长期促进作用越强。进而考察我国环境政策历史沿革,发现费用型规制强度持续、快速提高所引发的创新模式过度内源化是导致我国GTFP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上述结果揭示,发展单一的内源型创新模式难以实现GTFP平稳增长,即激进的创新驱动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战略诉求。政策启示是设计环境政策空间布局,引导不同地区落实差异化环境政策方案,从而实现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统筹,使GTFP回归平稳增长轨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振清 谷文姗 成晓斐
当前碳交易已成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战略,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章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碳交易政策实施下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评估,且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其稳健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且通过PSM-DID进一步评估后结果并无明显差异;在动态性检验过程中可以看出,碳交易试点开展后短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2016年开始呈显著提升状态,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时效性;机制分析验证了碳交易通过驱动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要素替代等效应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及碳交易全国推广的背景下,探讨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问题,对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增长、碳市场的完善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碳交易 绿色全要素 双重差分 机制检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董雨 袁雪 查勇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以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该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碳交易市场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在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碳交易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强,并且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碳交易政策效果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碳配额价格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彭莹
不断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将卫星灯光数据作为期望产出,在DEA框架下运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2)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扩大态势,加强区域内协调并不断缩小技术进步的地区差距成为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关键。(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要素禀赋结构、能源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协同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地区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风平 滕铎文
在"双碳行动"的背景下,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例,理论上从三个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方法(DID)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影响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情况。实证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提升,且时间越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影响机制表明,市场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低碳技术创新是改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重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的同时,政府需要因地制宜、适度干预,行业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等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建春 许家云 毛其淋
CEO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否能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国内还尚未有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的匹配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地评估CEO交流对流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CEO交流显著地提高了流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正向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在样本期内具有持续性而且是逐年递增的;(2)CEO交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CEO是否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性别差异、学历差异以及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CEO交流通过企业出口拉动效应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留鑫 姚慧琴 韩先锋
当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很少加入农业碳排放变量进行测度分析。本文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作为自变量建立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并在该模型中加入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等自变量作为生产技术无效率项,对我国31省(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结论显示:1998—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均值为4. 01%,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是由农业碳排放量的上升导致生产技术无效率项扩大而引起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中,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大,同时受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的制约也较为显著。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来看,农业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相对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较高。最后,从建立绿色农业认定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