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5)
- 2023(8435)
- 2022(6726)
- 2021(5952)
- 2020(4603)
- 2019(10604)
- 2018(10313)
- 2017(19192)
- 2016(9873)
- 2015(11256)
- 2014(11047)
- 2013(11459)
- 2012(11221)
- 2011(10591)
- 2010(10377)
- 2009(9641)
- 2008(9172)
- 2007(8044)
- 2006(7516)
- 2005(7062)
- 学科
- 济(72991)
- 经济(72945)
- 管理(28280)
- 方法(23099)
- 业(21137)
- 数学(20873)
- 数学方法(20802)
- 中国(18735)
- 地方(16846)
- 环境(16303)
- 企(15651)
- 企业(15651)
- 学(13331)
- 地方经济(12629)
- 贸(12557)
- 贸易(12549)
- 农(12366)
- 易(12212)
- 业经(11759)
- 融(9694)
- 金融(9694)
- 制(9317)
- 发(9313)
- 经济学(9192)
- 划(9183)
- 和(9070)
- 财(8960)
- 银(8937)
- 银行(8929)
- 行(8793)
- 机构
- 大学(160326)
- 学院(157708)
- 济(89260)
- 经济(88114)
- 研究(66361)
- 管理(57133)
- 中国(51193)
- 理学(48535)
- 理学院(47983)
- 管理学(47496)
- 管理学院(47205)
- 财(35425)
- 科学(34903)
- 京(34289)
- 所(33279)
- 经济学(30688)
- 研究所(30174)
- 财经(28685)
- 中心(27742)
- 经济学院(27424)
- 经(26274)
- 院(23485)
- 北京(22828)
- 农(22403)
- 江(21421)
- 财经大学(21284)
- 科学院(21202)
- 范(19111)
- 师范(18983)
- 业大(18943)
- 基金
- 项目(100994)
- 科学(81410)
- 基金(77920)
- 研究(73940)
- 家(68273)
- 国家(67853)
- 科学基金(57693)
- 社会(53067)
- 社会科(50678)
- 社会科学(50668)
- 基金项目(39856)
- 省(34847)
- 自然(33924)
- 自然科(33130)
- 自然科学(33122)
- 自然科学基金(32566)
- 资助(32023)
- 教育(31350)
- 划(30241)
- 编号(25334)
- 发(24440)
- 国家社会(24431)
- 部(24150)
- 中国(23809)
- 重点(23328)
- 教育部(21120)
- 发展(20854)
- 创(20604)
- 展(20573)
- 济(20502)
共检索到251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慧 樊杰 Guillaume Giroir
中国从2007年开始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减排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国际能源署公布的国别时间系列数据(1990-2007),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现状、特点及历史变化;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多方面解析了中国未来碳排放总量将会继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同时,从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未来必然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大国的可能性。最后,为了实现中国从排放大国走向绿色经济大国,提出了理论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即:碳排放速度与不同空间尺度问题,经济转型与反转型,碳排放的责任与国界。
关键词:
碳排放 绿色经济 中国 展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传兵 居来提·色依提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碳减排效应对城市绿色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会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层面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即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政府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公众环境关注度三条路径降低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以及非直辖市中,数字经济所发挥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4)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转型。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绿色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通过市场化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探索。利用多期DID模型、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法、机制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可通过降低碳排放水平对经济绿色转型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可显著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基于此,要合理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在PSR框架下,从绿色转型的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层面构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OWA算子法进行评价指标的主、客观赋权,得到绿色转型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灰关联改进TOPSIS模型对2002—2016年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态势进行量化分析,并对不同转型层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寻找绿色转型的关键突破口。研究发现:2002—2016年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整体上呈反复波动变化态势,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转型效果并不理想,绿色转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指出:应重点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创新以及公众认知水平提升等方面予以改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学军 王磊 邹辉 康珈瑜 颜蔚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全局性意义。“共抓大保护”战略提出以来,特别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以来,各方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绿色转型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系统梳理和调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治理成效与绿色发展态势,剖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和长江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庆前 李治宇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为此,将碳排放数据纳入绿色增长分析模型,采用基于估算的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SBM-DEA模型测算各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面板数据考察碳排放约束下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因素对区域绿色增长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能耗效率和绿色投资以及外贸产品结构等是制约绿色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更紧密结合,推进金融政策创新,发挥技术创新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绿色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留鑫 姚慧琴 韩先锋
当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很少加入农业碳排放变量进行测度分析。本文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作为自变量建立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并在该模型中加入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等自变量作为生产技术无效率项,对我国31省(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结论显示:1998—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年均值为4. 01%,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是由农业碳排放量的上升导致生产技术无效率项扩大而引起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中,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大,同时受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的制约也较为显著。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来看,农业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相对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较高。最后,从建立绿色农业认定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谌莹 张捷
通过把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耗、时间等变量纳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变量以及区域虚拟变量作为生产无效率函数的解释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会扩大技术无效率项并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却引至了更多的碳排放,符合杰文斯悖论;减排技术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金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绿色金融不仅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持,也有力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进而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探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监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剑玲
以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围绕低碳绿色经济、城市建设以及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城市建设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国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SWOT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三生"共赢理论,分析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的战略问题,依据PEST分析法,统筹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从理念、政策、体制、人才、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探索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适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低碳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 绿色经济 城市建设 发展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大佑 潘超云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更有利于绿色营销的实施。绿色营销管理中引入低碳指标,既可以让绿色营销在企业更具可操作性,也使得理论界对绿色营销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分歧进一步缩小,从而有助于绿色营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营销 营销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