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4)
2023(9837)
2022(8052)
2021(7479)
2020(6062)
2019(14131)
2018(14082)
2017(26854)
2016(14047)
2015(16307)
2014(16037)
2013(16184)
2012(14996)
2011(13950)
2010(13901)
2009(12883)
2008(12187)
2007(10647)
2006(9707)
2005(8949)
作者
(40590)
(33915)
(33890)
(32357)
(21676)
(15959)
(15179)
(13157)
(12997)
(12011)
(11937)
(11280)
(10970)
(10849)
(10606)
(10597)
(10189)
(9752)
(9683)
(9129)
(8641)
(8248)
(8197)
(7821)
(7692)
(7687)
(7238)
(6924)
(6734)
(6620)
学科
(88820)
经济(88760)
管理(38329)
方法(35263)
数学(32694)
数学方法(32184)
(31208)
(24585)
企业(24585)
中国(21447)
地方(17832)
(15720)
(15195)
环境(15109)
(14700)
贸易(14690)
(14309)
业经(14098)
地方经济(12834)
(11926)
(11137)
(10706)
金融(10705)
(10204)
(10156)
银行(10146)
农业(10037)
(9890)
(9814)
(9751)
机构
大学(213834)
学院(212158)
(107759)
经济(106182)
管理(80078)
研究(78069)
理学(69154)
理学院(68424)
管理学(67100)
管理学院(66732)
中国(60873)
(44978)
(43810)
科学(43407)
(38553)
经济学(36188)
财经(35688)
研究所(35067)
中心(33787)
(32690)
经济学院(32343)
北京(29249)
(29098)
(28791)
(27745)
业大(26892)
财经大学(26626)
(25664)
师范(25458)
科学院(23903)
基金
项目(138631)
科学(111030)
基金(104895)
研究(100153)
(91578)
国家(91009)
科学基金(78283)
社会(68368)
社会科(65247)
社会科学(65232)
基金项目(53489)
(50105)
自然(48784)
自然科(47768)
自然科学(47760)
自然科学基金(46902)
教育(45577)
资助(45087)
(43045)
编号(37209)
(32100)
重点(31463)
(31028)
国家社会(30279)
成果(29547)
中国(28401)
教育部(28203)
(28128)
人文(26814)
创新(26666)
期刊
(118423)
经济(118423)
研究(67356)
中国(41203)
管理(32131)
(31191)
科学(29502)
学报(28829)
(25833)
大学(23151)
学学(22078)
经济研究(21761)
技术(20061)
(19371)
金融(19371)
财经(19006)
农业(18048)
教育(16751)
(16636)
问题(15203)
业经(15168)
统计(14638)
(14171)
世界(13669)
技术经济(13177)
国际(12844)
(12564)
决策(11556)
(10725)
资源(9583)
共检索到322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诗一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两位数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降低或者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波动性下降的主要且直接的决定因素,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碳排放强度降低。本文从工业减排历史进程的视角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效应进行了解释。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磊  郭玉清  
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以劳动力是稀缺资源作为其前提假设,与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解释力不足。文章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稀缺要素假定,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定的二元经济模型和中国数据表现出的异质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二元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提出促进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禀赋、审慎干预劳动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明太  
一、经济波动的内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机制认识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必须区分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因为经济波动究竟主要源于外在冲击还是内在传导,不仅具有分析价值,而且还关系到经济政策的制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长远  张军  
本文运用1987~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事实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三阶段最小二乘分析,发现FDI、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营化都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其中,FDI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双向的负相关关系,是"谈判力量"机制在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的背景下发生效力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中国目前还处在曲线的下行区间上;民营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效应与"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被扭转以及劳动力供给的正向冲击有关。对劳动收入占比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财政支出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涛  
本文从分析货币与信贷在解释经济波动的差异入手,结合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目标冲突的信贷模型,分析中国的经济波动。中国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信贷约束”的地方政府提供过度的总量供给与承担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的中央政府存在需求压缩之间的矛盾。增长与调控从时间上讲是相互分离的两个过程,低利率与负利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客观上起到了缓解信贷偿还压力和减少宏观经济风险的目的。上述结论得到经验研究的有力支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尽管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经济系统出现偏离时,以行政命令为主的GDP调整较信贷规模调整有更高的显著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农农  黄海峰  
中国政府已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文章在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目标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与碳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未来碳排放约束下的节能目标进行了预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建建   梅冬州  
美联储加息会对新兴经济体产生显著影响,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美联储加息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研发的影响。首先,文章实证检验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研发的影响,并识别了影响渠道。其次,文章构建了一个内生化生产率变动的小国开放模型,以探究美联储加息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研发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会显著提高企业的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降低研发新技术的预期收益、知识转化为技术的概率和新技术的利用率。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金融摩擦程度和外债规模会放大美联储加息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研发的负面冲击。最后,文章针对美联储加息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研发的影响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张立群  
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处于这一背景下的经济运行,其内在机制、外在表现和整个模式,也处于变化之中。研究这些变化,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正确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原因,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选择宏观调控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从实证分析入手,首先对供给、需求和货币金融等有关指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存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瞿强  
目前主流经济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解释看似对立,但都是注重短期总量分析,忽视了长期生产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奥地利周期理论,立足资本异质特征,强调资源的跨期配置,对经济周期的结构性特征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首先简要批判主流经济周期理论,然后在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结构性经济周期模型,这一模型能更好地分析货币—信用因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甘春华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从微观出发研究宏观经济,认为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冲击,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与传统凯恩斯主义波动理论观点迥异,从而对后者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统治地位提出了挑战,并为经济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比较了两种理论在经济波动的原因、性质、传播机制、研究方法、模型以及政策含义等方面的差异,并评价了两种理论各自的优劣之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明海  肖文  姚先国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显著,有很多文献试图给出经济学的解释。本文将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并重点考察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情况。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两大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给出了解释,但是无论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还是对它的理论解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特别地,本文认为从对外开放的视角出发对于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海兵  肖宏伟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区域影响,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碳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是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区、西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正作用的是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区、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要促使碳强度下降,需要加大对山东、内蒙古等地、东部地区、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吴丽华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测算了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区及其相关经济变量对全国碳强度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在这12年间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推动比较大的5个省市分别为辽宁、黑龙江、河北、湖北和上海,而海南、宁夏、福建、内蒙古和山东对全国碳强度的下降起到了抑制作用;每个省区的碳强度变动、能源强度变动、燃料结构调整、产值份额变动和碳排放份额变动共同决定了全国碳强度的变动;一个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的贡献主要取决于其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在当前以化石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区域碳强度下降与全国碳强度下降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不一致性;为了顺利实现全国碳强度目标,需要及时评估各省区对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任寿根  
当前 ,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 ,科学解释经济波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BC理论或方法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解释经济波动最具前沿的一种理论或方法 ,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方向。但存在明显缺陷。本文在修正RBC模型的基础上 ,首次建立模仿行为理论模型重新解释经济波动 ,并就中国政府在防止和治理经济波动的作用进行了独特的解释 ,认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示范人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利用产出缺口、投资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缺口度量了宏观经济、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并简要分析了1978~2002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特点,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线性回归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经济波动对于投资波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的动态反应,投资波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力度和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表明,(1)1978~2002年间我国的产出缺口、投资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缺口都出现了波动水平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其中投资缺口波动更为剧烈且变化步调相对超前;(2)投资波动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对于解释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成因都非常重要,其中全要素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