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0)
- 2023(15914)
- 2022(13568)
- 2021(12507)
- 2020(10467)
- 2019(24024)
- 2018(23341)
- 2017(44730)
- 2016(24396)
- 2015(27268)
- 2014(26715)
- 2013(26779)
- 2012(24590)
- 2011(22416)
- 2010(21863)
- 2009(19782)
- 2008(19080)
- 2007(16251)
- 2006(14040)
- 2005(12144)
- 学科
- 济(100028)
- 经济(99919)
- 管理(68687)
- 业(64158)
- 企(51580)
- 企业(51580)
- 方法(48992)
- 数学(43663)
- 数学方法(43297)
- 中国(27501)
- 农(26130)
- 财(23788)
- 学(22482)
- 贸(21059)
- 贸易(21051)
- 业经(20810)
- 易(20489)
- 环境(18652)
- 地方(17889)
- 农业(17672)
- 制(16310)
- 和(15446)
- 技术(15239)
- 务(14751)
- 财务(14691)
- 财务管理(14668)
- 银(14376)
- 银行(14307)
- 划(14240)
- 融(14236)
- 机构
- 大学(352101)
- 学院(347430)
- 济(144200)
- 经济(141570)
- 管理(137120)
- 研究(121214)
- 理学(120607)
- 理学院(119266)
- 管理学(117291)
- 管理学院(116699)
- 中国(88877)
- 科学(76903)
- 京(74704)
- 农(63326)
- 财(61677)
- 所(61290)
- 业大(57279)
- 研究所(56824)
- 中心(53499)
- 财经(51349)
- 农业(50372)
- 经(47147)
- 北京(46997)
- 江(46808)
- 经济学(44551)
- 范(44020)
- 院(43672)
- 师范(43488)
- 经济学院(40511)
- 财经大学(38627)
- 基金
- 项目(249147)
- 科学(195497)
- 基金(183436)
- 研究(175384)
- 家(163279)
- 国家(162020)
- 科学基金(137667)
- 社会(112523)
- 社会科(106842)
- 社会科学(106816)
- 基金项目(97540)
- 省(94730)
- 自然(91343)
- 自然科(89238)
- 自然科学(89211)
- 自然科学基金(87652)
- 划(81370)
- 教育(79473)
- 资助(75595)
- 编号(68260)
- 重点(56285)
- 部(55400)
- 成果(53879)
- 发(52830)
- 创(51777)
- 科研(48491)
- 创新(48439)
- 国家社会(47379)
- 教育部(47097)
- 课题(46888)
- 期刊
- 济(144964)
- 经济(144964)
- 研究(99037)
- 学报(63374)
- 中国(59999)
- 农(56080)
- 科学(55762)
- 管理(47239)
- 大学(46954)
- 学学(44573)
- 财(43596)
- 农业(39225)
- 教育(32689)
- 融(26769)
- 金融(26769)
- 技术(26570)
- 经济研究(25226)
- 财经(24739)
- 业经(22766)
- 经(21155)
- 业(21087)
- 问题(19290)
- 科技(17861)
- 贸(16911)
- 版(16821)
- 业大(16574)
- 技术经济(16513)
- 图书(16480)
- 理论(15760)
- 资源(15413)
共检索到486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敬水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城镇化率 灰色关联 能源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解玉文 杨帆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实现这个目标,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开展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能源三方面选取了8个可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然后利用两步法(MSAR-OPL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SAR模型将中国1978—2019年划分为低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3个经济周期,然后利用OPLS模型得到了中国不同经济周期内碳排放强度和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内的“碳效应”。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碳排放强度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解玉文 杨帆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实现这个目标,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开展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能源三方面选取了8个可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然后利用两步法(MSAR-OPL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SAR模型将中国1978—2019年划分为低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3个经济周期,然后利用OPLS模型得到了中国不同经济周期内碳排放强度和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内的“碳效应”。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碳排放强度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郑浩生 唐方方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工业碳排放绩效极不平衡;样本期间全国工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绩效 投入距离函数 全要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继勇 彭巍 胡艺
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发展水平、FDI、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FDI对以碳强度衡量的总体生态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则具有负面影响。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后的检验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对区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各区域FDI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对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米国芳 刘广为
本文列举出近年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代表性文献,从中选取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四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平稳性不足;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并用方差分解分析三种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最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魏厦
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影响碳排放因素的变量,分析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的协整关系,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4个变量的内在关系。模型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总量的增长会增加碳排放,而技术进步则会降低碳排放,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较大;短期内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影响。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陈劭锋 宁淼 刘扬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为探讨基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利用1978年至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RDL模型和边界检验方法对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对外贸易和城市化等因素与中国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动态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与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和人口城市化显著正相关,与能源效率显著负相关,与外贸依存度呈微弱负相关,能源效率和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最为显著。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预期目标,短期应着力推动节能技术应用和能源效率提升,并适当控制人口城市化速度,克服城市化中的投资冲动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广为 赵涛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秀梅 周敏 綦振法
根据山东省1998—200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基于Kaya公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SPSS13.0对山东省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能耗大省,近十二年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线性高度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强度均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应建立低碳工业化战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增长 低碳工业化 低碳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