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5)
2023(13303)
2022(11129)
2021(9981)
2020(8421)
2019(19338)
2018(18566)
2017(34926)
2016(19194)
2015(21559)
2014(21260)
2013(21361)
2012(19962)
2011(18303)
2010(17940)
2009(16451)
2008(16317)
2007(14441)
2006(12379)
2005(10932)
作者
(59358)
(50013)
(49910)
(47370)
(31405)
(24111)
(22491)
(19758)
(18734)
(17417)
(17206)
(16513)
(15736)
(15735)
(15694)
(15538)
(15487)
(14840)
(14414)
(14264)
(12646)
(12125)
(12113)
(11449)
(11161)
(11020)
(10906)
(10841)
(10099)
(9999)
学科
(84299)
经济(84219)
管理(54063)
(50835)
方法(40823)
(39569)
企业(39569)
数学(37023)
数学方法(36759)
中国(23740)
(22078)
(20813)
(19372)
贸易(19367)
(19120)
(18928)
环境(16503)
业经(16403)
农业(14752)
(14433)
地方(13738)
(12836)
银行(12773)
(12579)
金融(12577)
(12433)
财务(12417)
(12396)
财务管理(12389)
(12224)
机构
大学(288944)
学院(284883)
(126208)
经济(124143)
管理(106836)
研究(103531)
理学(93674)
理学院(92569)
管理学(91084)
管理学院(90575)
中国(76892)
科学(65421)
(60458)
(58376)
(53959)
(53684)
研究所(49997)
业大(48491)
农业(46870)
中心(46238)
财经(44366)
经济学(41017)
(40703)
(39672)
北京(37781)
经济学院(37461)
(36650)
(35019)
师范(34518)
财经大学(33280)
基金
项目(199402)
科学(156754)
基金(148867)
研究(135942)
(134267)
国家(133266)
科学基金(112091)
社会(89899)
社会科(85505)
社会科学(85478)
基金项目(78908)
(75221)
自然(74263)
自然科(72645)
自然科学(72616)
自然科学基金(71400)
(65380)
教育(61543)
资助(60669)
编号(50483)
重点(45937)
(45133)
(42981)
(41696)
科研(39627)
成果(39561)
创新(39261)
国家社会(39155)
计划(38956)
教育部(38063)
期刊
(125837)
经济(125837)
研究(79216)
学报(55268)
(51355)
中国(49961)
科学(48116)
(40262)
大学(40163)
学学(38424)
管理(35608)
农业(34973)
(23414)
金融(23414)
经济研究(22756)
财经(22222)
教育(21301)
技术(20714)
(20118)
(19233)
业经(19171)
问题(17513)
(16893)
(15005)
技术经济(14534)
国际(14525)
世界(14361)
业大(14074)
统计(13711)
科技(13648)
共检索到403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广为  赵涛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杜宪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高碳消费模型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本文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日本快速工业化时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产业驱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其中技术因素为减量效应因素,其他因素均为增量效应因素;日本技术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分别在不同年份实现了增量效应到减量效应的转变,而且快速工业化阶段为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两因素主导型,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转变为技术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三因素颉颃型。由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区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金柏辉  李玮  张荣霞  李国敏  
基于2004—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地理回归模型,从全局分析建筑业时空分布,考虑时间变化下的空间作用效应,通过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解释变量,在考虑区位空间因素的作用下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能源效率对建筑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华南部分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有所减缓;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时间序列上看逐渐递减,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改善显著。解释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应依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生   王奇珍   支海兵  
农业碳减排关系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实证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方面,不同维度和不同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不同。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且农地流转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非线性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双重门槛,其不同发展程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呈现出“缓-增-缓”的变化特征。因此,为促进农业碳减排应进一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政策引导,继续推动农地流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受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柱,一方面推动着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对中国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出了挑战,因而准确认识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交互冲击作用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选取1990-2008年间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指标,采用EG协整检验证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以此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消耗比重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和波动性,但冲击作用长期持久;(2)碳排放强度对煤炭消耗比重的冲击影响在短期内较剧烈,但长期...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为探讨基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利用1978年至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RDL模型和边界检验方法对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对外贸易和城市化等因素与中国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动态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与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和人口城市化显著正相关,与能源效率显著负相关,与外贸依存度呈微弱负相关,能源效率和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最为显著。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预期目标,短期应着力推动节能技术应用和能源效率提升,并适当控制人口城市化速度,克服城市化中的投资冲动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险峰  
利用2001-2014年间中国工业39个行业消费8种主要能源和电力数据,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对各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活动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算。研究表明:产出增长是导致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原因,能源强度是碳减排最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工业部门碳排放水平,部门结构的变化在大多数年份增加了碳排放量,且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燕  周买春  陈瑛  
碳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各国政府重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碳排放问题更加备受关注。本文以中国和巴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碳排放估算和农业碳排放强度公式测算了中国和巴西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中国和巴西的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巴西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缓慢上涨态势。而且,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变化率远高于巴西,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及人口过快增长所导致的,而巴西由于受减排目的及减排政策的影响维持农业碳排放稳定发展,变化相对较小。(2)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上升发展态势,而巴西则呈缓慢下降发展态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不仅与其农业碳排放总量有关,而且与其耕地面积密切相关,中国耕地面积由于受城镇化发展影响呈下降趋势,但巴西耕地面积每年呈大幅增涨趋势,因此,中国与巴西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相反态势发展。(3)中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受灾程度、农业劳动力规模、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文化水平;巴西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规模、受灾面积。最后,依据巴西农业减排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农业减排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米国芳  刘广为  
本文列举出近年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代表性文献,从中选取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四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平稳性不足;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并用方差分解分析三种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最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