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3)
- 2023(11617)
- 2022(9598)
- 2021(8965)
- 2020(7438)
- 2019(17071)
- 2018(16570)
- 2017(31338)
- 2016(16456)
- 2015(18686)
- 2014(18107)
- 2013(17845)
- 2012(16239)
- 2011(14558)
- 2010(13821)
- 2009(11883)
- 2008(11029)
- 2007(9019)
- 2006(7453)
- 2005(6274)
- 学科
- 济(72296)
- 经济(72236)
- 管理(49197)
- 业(46441)
- 方法(37218)
- 企(37172)
- 企业(37172)
- 数学(34290)
- 数学方法(33925)
- 中国(20274)
- 农(18288)
- 财(15868)
- 技术(15832)
- 贸(15383)
- 贸易(15377)
- 易(15116)
- 环境(15073)
- 业经(13843)
- 学(12781)
- 农业(12361)
- 划(10599)
- 和(10446)
- 制(10429)
- 地方(10032)
- 务(9844)
- 财务(9806)
- 财务管理(9787)
- 银(9411)
- 银行(9384)
- 企业财务(9340)
- 机构
- 大学(231780)
- 学院(229821)
- 济(106048)
- 经济(104573)
- 管理(94273)
- 理学(83253)
- 理学院(82439)
- 管理学(81220)
- 管理学院(80783)
- 研究(77636)
- 中国(58314)
- 京(47452)
- 科学(45239)
- 财(42370)
- 所(36456)
- 农(36118)
- 中心(35939)
- 财经(35874)
- 业大(34764)
- 经济学(34187)
- 研究所(33871)
- 经(33278)
- 经济学院(31095)
- 江(29602)
- 北京(29189)
- 农业(28517)
- 院(28304)
- 范(27608)
- 师范(27313)
- 财经大学(27271)
- 基金
- 项目(168974)
- 科学(136315)
- 基金(128448)
- 研究(121952)
- 家(112978)
- 国家(112189)
- 科学基金(97558)
- 社会(81994)
- 社会科(78214)
- 社会科学(78195)
- 基金项目(67971)
- 自然(62783)
- 省(62618)
- 自然科(61436)
- 自然科学(61422)
- 自然科学基金(60364)
- 教育(56019)
- 划(53949)
- 资助(51832)
- 编号(45919)
- 部(39319)
- 重点(38338)
- 创(36621)
- 发(36435)
- 国家社会(36378)
- 成果(34495)
- 创新(34475)
- 教育部(34308)
- 科研(32951)
- 人文(32888)
共检索到315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凯 肖燕 李志苗 刘浩龙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_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显示:20年来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核心部门,年平均比重分别为88.51%和77.42%,旅游住宿次之,旅游活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关键词:
LMDI分解 碳排放 制造行业 能源强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杰鲲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振信 石佳 王书平
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北京地区1995—2010年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北京地区能源强度是能源碳排放最大的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拉动北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对北京地区的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佛关 吴立军
文章利用对数平均除数指数法(LMDI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总效应的分解中,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所发挥的贡献分别为-2.45%、-87.95%、180.44%、9.32%,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贡献不大。从4种效应在时间中的贡献来看,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均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贡献较小;而经济效应作用呈上升趋势继续加强;技术效应成为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作用在2010年之后得到迅速提升。
关键词:
LMDI法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分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选民 卞腾锐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丽文 王丹涪 杜娟 韩莹
随着气候危机频发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实现工业的低碳转型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而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工业能源碳足迹的因素做出合理分析。在测算出2000—2015年中国工业38个细分行业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基础上,划分出高、中、低压行业,并采用LMDI法对3类行业的EPICF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取代能源强度成为降低高压行业EPICF的主导因素;中压行业减压的关键要素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压行业减压的重点仍落在降低能源强度上;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工业EPICF增长的最大原因;现阶段,森林和草地的人口压力和能源结构因素的作用不大,退耕还林还草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效果未得到真正发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斌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税收增速必然下滑,因此,提交税收增长质量、探索税收新增长极因素对于确保我国未来税收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笔者运用LMDI分解技术综合分解出了影响我国税收增长的宏观因素,并且测算出了各因素的效应值和贡献率。结果发现:在2005—2012年间,经济产出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度最高,带动税收累计增加了48 097.5亿元,累计贡献率为57.2%,但带动效应在下滑;产业税负因素居第二位,带动税收累计增加了27672.7亿元,累计贡献率为32.9%,并且带动效应在增强;税收结构因素居第三位,带动税收累计增加了8 148.9亿元,累计贡献率为9.7%,不过带动效应的...
关键词:
税收增长 宏观因素分解 LMDI分解技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