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9)
2023(11160)
2022(9282)
2021(8617)
2020(7077)
2019(16447)
2018(15877)
2017(30031)
2016(16502)
2015(18891)
2014(18857)
2013(19006)
2012(18005)
2011(16488)
2010(16253)
2009(14878)
2008(14713)
2007(13191)
2006(11310)
2005(10159)
作者
(49496)
(41697)
(41642)
(39710)
(26156)
(19976)
(18918)
(16386)
(15660)
(14658)
(14311)
(13982)
(13140)
(13119)
(12996)
(12948)
(12801)
(12364)
(11947)
(11926)
(10349)
(10322)
(10207)
(9568)
(9321)
(9227)
(9109)
(9105)
(8498)
(8365)
学科
(73884)
经济(73827)
管理(43084)
(39941)
方法(34390)
数学(31251)
数学方法(31016)
(29652)
企业(29652)
中国(21922)
(21204)
(16581)
(16473)
贸易(16467)
(16327)
(16095)
环境(15450)
业经(14249)
农业(14139)
(12680)
地方(12677)
(11332)
(11168)
银行(11124)
(10702)
(10639)
金融(10636)
(10312)
(9817)
(9343)
机构
大学(246147)
学院(244139)
(108200)
经济(106303)
研究(90869)
管理(89040)
理学(76898)
理学院(75927)
管理学(74727)
管理学院(74271)
中国(68520)
科学(55953)
(52746)
(47159)
(46359)
(46260)
研究所(43414)
中心(40524)
业大(38575)
财经(37542)
农业(36923)
经济学(35126)
(34997)
(34304)
北京(33641)
(32379)
(32096)
经济学院(31933)
师范(31770)
科学院(28427)
基金
项目(165326)
科学(129707)
基金(121347)
研究(118683)
(107712)
国家(106911)
科学基金(89381)
社会(76302)
社会科(72400)
社会科学(72376)
基金项目(63782)
(62312)
自然(56927)
自然科(55567)
自然科学(55549)
自然科学基金(54593)
(54211)
教育(54056)
资助(49665)
编号(46629)
重点(38431)
成果(37845)
(37776)
(37197)
(34231)
国家社会(32765)
课题(32631)
创新(32227)
科研(32225)
中国(32169)
期刊
(113920)
经济(113920)
研究(71014)
中国(46271)
学报(42564)
(41954)
科学(38489)
(34708)
大学(31438)
学学(29753)
管理(29545)
农业(28799)
教育(23273)
(20615)
金融(20615)
经济研究(19788)
技术(19390)
财经(18662)
业经(17266)
(16362)
(16237)
问题(15750)
(15172)
世界(12961)
国际(12932)
技术经济(12468)
(12346)
资源(12251)
统计(11654)
科技(10714)
共检索到356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程晓凌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孜  彭怀生  鲁芳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控制工业碳排放成为建设低碳经济的关键。首先依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统计各工业行业及分类部门(采掘业、重工业、轻工业、深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2008年的碳排放量、总体及各个部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1990~2008年发展趋势。然后通过灰色相关度研究碳排放量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2~2006年速度较快,碳强度由于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逐年下降,重工业和采掘业碳排放量同产值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他。最后对建设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媛媛  苏海洋  张莉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密集使用。这些因素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碳排放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碳中和已成为每个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本文结合广州实际与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提出关于“十四五”关键时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重点地区和领域的低碳减排发展、促进减污减排协同治理的可行性路径与政策建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立新  张蓓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俊文  
根据江西省1992—2007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西省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排序不一致,产业部门的向后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隐含碳排放影响极大。然后,根据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部门进行分类,将产业部门划分为高碳排放部门、隐含高碳排放部门和低碳排放部门,并对不同类型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高碳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耗,优化隐含高碳排放部门的中间投入以及合理协调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祁神军  张云波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年均增长较快的是能源加工、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力煤气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化学和建材业则是CO2排放的主要行业;在影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诸因素中,经济规模是最大的增排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较大的减排驱动因素,而能源转换在诸影响因素中驱动力最小且各行业的驱动方向差别较大,只有电力煤气、矿业和能源加工等属于减排驱动;中国CO2减排对策至少可以从能源转换、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剖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要从推进工业低碳化、促进城镇生态化、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等方面采取对策,努力减少碳排放总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夏晖  何煜  杨岑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