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73)
- 2023(11520)
- 2022(9592)
- 2021(8938)
- 2020(7131)
- 2019(16496)
- 2018(15857)
- 2017(29967)
- 2016(16428)
- 2015(18799)
- 2014(18839)
- 2013(18968)
- 2012(18110)
- 2011(16599)
- 2010(16293)
- 2009(15005)
- 2008(14820)
- 2007(13274)
- 2006(11379)
- 2005(10348)
- 学科
- 济(78223)
- 经济(78167)
- 管理(42960)
- 业(38447)
- 方法(33628)
- 数学(30573)
- 数学方法(30358)
- 企(28221)
- 企业(28221)
- 中国(22806)
- 农(21244)
- 地方(17401)
- 学(16946)
- 贸(16380)
- 贸易(16374)
- 环境(16260)
- 财(16145)
- 易(15962)
- 业经(14359)
- 农业(14278)
- 制(12821)
- 和(11903)
- 银(11399)
- 银行(11365)
- 融(11360)
- 金融(11357)
- 行(10952)
- 划(10435)
- 地方经济(10346)
- 发(10212)
- 机构
- 大学(245153)
- 学院(244043)
- 济(109268)
- 经济(107301)
- 研究(92146)
- 管理(88543)
- 理学(76216)
- 理学院(75204)
- 管理学(74052)
- 管理学院(73589)
- 中国(70073)
- 科学(56521)
- 京(52836)
- 所(47678)
- 财(46512)
- 研究所(43827)
- 农(43334)
- 中心(41034)
- 财经(37606)
- 业大(36337)
- 经济学(35591)
- 江(35153)
- 农业(34360)
- 经(34330)
- 北京(33843)
- 院(33374)
- 范(33008)
- 师范(32722)
- 经济学院(32318)
- 科学院(29009)
- 基金
- 项目(165210)
- 科学(130284)
- 基金(121125)
- 研究(119923)
- 家(107101)
- 国家(106325)
- 科学基金(89072)
- 社会(77609)
- 社会科(73641)
- 社会科学(73619)
- 基金项目(63648)
- 省(62288)
- 自然(55984)
- 自然科(54596)
- 自然科学(54579)
- 划(54246)
- 教育(54005)
- 自然科学基金(53591)
- 资助(49274)
- 编号(47337)
- 重点(38703)
- 发(38251)
- 成果(38236)
- 部(37642)
- 创(33918)
- 课题(33341)
- 国家社会(33298)
- 中国(32614)
- 创新(32014)
- 科研(31927)
- 期刊
- 济(116989)
- 经济(116989)
- 研究(71996)
- 中国(46075)
- 学报(40084)
- 农(39241)
- 科学(37313)
- 财(34491)
- 大学(29536)
- 管理(29406)
- 学学(27948)
- 农业(26993)
- 教育(22812)
- 融(21363)
- 金融(21363)
- 经济研究(20164)
- 技术(19509)
- 财经(18585)
- 业经(17642)
- 经(16150)
- 问题(16027)
- 业(15375)
- 贸(15287)
- 资源(13442)
- 国际(13188)
- 世界(13011)
- 技术经济(12419)
- 版(11765)
- 统计(11700)
- 科技(10552)
共检索到358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程晓凌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孜 彭怀生 鲁芳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控制工业碳排放成为建设低碳经济的关键。首先依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统计各工业行业及分类部门(采掘业、重工业、轻工业、深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2008年的碳排放量、总体及各个部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1990~2008年发展趋势。然后通过灰色相关度研究碳排放量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2~2006年速度较快,碳强度由于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逐年下降,重工业和采掘业碳排放量同产值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他。最后对建设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量 碳强度 脱钩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俊文
根据江西省1992—2007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西省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排序不一致,产业部门的向后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隐含碳排放影响极大。然后,根据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部门进行分类,将产业部门划分为高碳排放部门、隐含高碳排放部门和低碳排放部门,并对不同类型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高碳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耗,优化隐含高碳排放部门的中间投入以及合理协调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_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_2减排界域按照CO_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梁文群 欧阳正杰 李玮
对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从动态视角对影响区域人均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关键词:
碳达峰 碳排放 脱钩 STIRPAT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关键词:
碳达峰 碳排放 脱钩 STIRPAT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碳排放强度 甘肃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文章利用空间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置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以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规模和强度,估算了碳减排的潜力,然后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分析了碳减排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有显著空间依赖性,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大异质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国有34.5%的碳减排潜力。从碳减排路径看,全国绝对趋同下的碳减排对粮食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俱乐部趋同下的碳减排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关键词:
碳排放 随机前沿 粮食产能 减排潜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实现国际市场共同追求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与"碳中和",除了限制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一抑制性路径外,更应寻找与开拓有利于实现减排与生产平衡的非抑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扩大资源分布性最广的氢能源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有效进行碳捕捉并拓展更加广泛的商业化用途、加强储能步伐以消除风光等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过程的不稳定性,以及推进碳市场建设进而通过市场机制的灵敏调节达到对排放的总量控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媛媛 苏海洋 张莉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密集使用。这些因素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碳排放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碳中和已成为每个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本文结合广州实际与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提出关于“十四五”关键时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重点地区和领域的低碳减排发展、促进减污减排协同治理的可行性路径与政策建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减排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都泊桦
在碳排放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背景下,文章通过了解CGE模型的相关概念,构建模型结构,建立CGE碳排放减排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GAMS进行模拟分析,得到通过增加第三产业比率、提高煤炭利用率、合理征税等路径,减少碳排放量,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结论。
关键词:
碳排放 减排路径 CGE模型 模拟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