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1)
- 2023(8497)
- 2022(6935)
- 2021(6325)
- 2020(5193)
- 2019(12188)
- 2018(11640)
- 2017(22342)
- 2016(12021)
- 2015(13812)
- 2014(13439)
- 2013(13789)
- 2012(13110)
- 2011(12208)
- 2010(11894)
- 2009(10745)
- 2008(10498)
- 2007(8931)
- 2006(7747)
- 2005(7023)
- 学科
- 济(63409)
- 经济(63353)
- 管理(33822)
- 方法(33281)
- 业(30625)
- 数学(30304)
- 数学方法(30164)
- 企(23673)
- 企业(23673)
- 中国(17472)
- 农(14187)
- 贸(13665)
- 贸易(13660)
- 环境(13365)
- 易(13335)
- 财(12910)
- 学(12820)
- 业经(10779)
- 农业(9551)
- 制(9168)
- 融(9084)
- 金融(9084)
- 划(8854)
- 银(8618)
- 银行(8593)
- 和(8589)
- 行(8324)
- 地方(8321)
- 理论(7759)
- 发(7679)
- 机构
- 大学(188055)
- 学院(182746)
- 济(90241)
- 经济(89093)
- 管理(70384)
- 研究(66905)
- 理学(61994)
- 理学院(61301)
- 管理学(60568)
- 管理学院(60238)
- 中国(51740)
- 京(39489)
- 财(38254)
- 科学(37944)
- 所(33074)
- 财经(31996)
- 经济学(30955)
- 研究所(30493)
- 经(29614)
- 农(29115)
- 中心(28837)
- 经济学院(28109)
- 业大(25782)
- 北京(25150)
- 财经大学(24289)
- 院(23757)
- 江(23535)
- 农业(23049)
- 范(22806)
- 师范(22604)
- 基金
- 项目(125790)
- 科学(101789)
- 基金(97642)
- 研究(89984)
- 家(86029)
- 国家(85442)
- 科学基金(73349)
- 社会(62321)
- 社会科(59458)
- 社会科学(59448)
- 基金项目(50809)
- 自然(46186)
- 自然科(45165)
- 自然科学(45155)
- 自然科学基金(44442)
- 省(43914)
- 教育(41187)
- 资助(40574)
- 划(38933)
- 编号(32469)
- 部(30604)
- 重点(28997)
- 国家社会(28114)
- 发(27113)
- 中国(26989)
- 教育部(26822)
- 成果(25984)
- 创(25979)
- 人文(25141)
- 创新(24472)
共检索到260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昕灵 张月友
借助Kaya恒等式与增长核算公式,对影响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从生产要素层面分解,并利用199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TFP、资本和劳动投入变化通过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某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化,最终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②中国四个梯队的总体碳排放强度变化差异在进一步缩小,但当产业部门细分至6个时,部分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③各产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动力主要来源于各产业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的降速以及社会资本投入的增速,TFP和劳动的增速在部分产业、部分地区也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产业结构 生产要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伟林 黄贤金
文章通过分解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由行业碳排放强度和行业产出份额共同作用。相对于行业产出份额,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变动影响更大。而工业行业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尤其是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上以及工业结构的调整上。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因素分解模型 工业 江苏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盟五国总体来说,强度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则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度效应转向碳排放系数效应。(2)印尼强度效应以及菲律宾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是东盟五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3)就国别而言,影响碳排放强度总效应变化的因素中,印尼由强度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泰国由结构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敬水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构建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年限内,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呈"U"型趋势,拐点出现在2001年。通过对拐点前后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拉升因素与抑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进行评估,可以为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能源效率 能源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雄锋 舒涛 徐大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关键词:
制造业 碳排放强度 结构份额 效率份额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宇 巴海龙
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深化背景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依然乏力这一基本问题出发,从中国要素市场存在的价格扭曲入手分析了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价格的低估对于地区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指标的分解,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两方面检验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价格低估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这种扭曲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升级调整,同时也弱化了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所引发的资本深化对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促进效果,是导致中国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并未呈现出与资本深化相一致的增强趋势的重要制度根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继勇 彭巍 胡艺
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发展水平、FDI、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FDI对以碳强度衡量的总体生态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则具有负面影响。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后的检验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对区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各区域FDI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对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