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26)
2023(14945)
2022(12516)
2021(11455)
2020(9709)
2019(22151)
2018(21408)
2017(40371)
2016(22464)
2015(25023)
2014(24849)
2013(24944)
2012(23465)
2011(21458)
2010(21323)
2009(19498)
2008(19698)
2007(17531)
2006(15018)
2005(13529)
作者
(70038)
(58929)
(58817)
(55915)
(37404)
(28415)
(26557)
(23037)
(22147)
(20851)
(20488)
(19672)
(18993)
(18739)
(18732)
(18223)
(18150)
(17477)
(17023)
(17016)
(14951)
(14591)
(14396)
(13369)
(13291)
(13104)
(13094)
(12827)
(12017)
(11917)
学科
(93383)
经济(93282)
管理(61045)
(58197)
(45958)
企业(45958)
方法(44032)
数学(39143)
数学方法(38760)
中国(26264)
(24726)
(24528)
(24031)
(20461)
贸易(20456)
(19962)
业经(18679)
(17366)
环境(17158)
农业(16479)
(15323)
地方(15255)
银行(15248)
(14802)
财务(14781)
财务管理(14747)
(14714)
金融(14711)
(14591)
(14475)
机构
大学(337249)
学院(331586)
(138891)
经济(136337)
研究(123440)
管理(120410)
理学(104904)
理学院(103543)
管理学(101583)
管理学院(100982)
中国(91450)
科学(80078)
(71735)
(69474)
(65626)
(61560)
研究所(60748)
业大(56637)
农业(55664)
中心(54781)
财经(50263)
(47951)
(45974)
北京(44841)
经济学(44477)
(43769)
(43492)
师范(42888)
经济学院(40369)
科学院(38350)
基金
项目(229486)
科学(179640)
基金(170208)
研究(155899)
(154405)
国家(153228)
科学基金(127684)
社会(100736)
社会科(95588)
社会科学(95559)
基金项目(89893)
(86675)
自然(85610)
自然科(83711)
自然科学(83676)
自然科学基金(82272)
(76022)
教育(71206)
资助(69522)
编号(58375)
重点(53589)
(51675)
(49236)
成果(47546)
(47342)
科研(45561)
计划(45546)
创新(44587)
国家社会(43356)
教育部(43069)
期刊
(142557)
经济(142557)
研究(93639)
学报(67112)
(61403)
中国(60663)
科学(58179)
大学(48525)
(46767)
学学(46292)
农业(41660)
管理(40587)
教育(28856)
(27796)
金融(27796)
财经(25247)
经济研究(24861)
技术(23624)
(23523)
(21739)
业经(21274)
问题(19619)
(18736)
(18356)
业大(17504)
国际(16153)
世界(16042)
科技(15952)
技术经济(15861)
资源(15442)
共检索到477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核心-外围区"和"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碳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提炼出碳强度影响因素的重心演变轨迹及其与碳强度重心演变的相关性,以期挖掘出碳强度重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我国的减排拉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减排中间区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减排滞后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我国的碳强度重心明显向西北推移,而经济重心、工业重心、能源消费重心、人口重心、技术重心等则向西南移动。因此,要实现我国碳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应抓住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西北地区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碳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米国芳  刘广为  
本文列举出近年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代表性文献,从中选取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四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平稳性不足;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并用方差分解分析三种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最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济节能、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碳排放强度控制策略;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及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方面建议,以更好完成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人均GDP、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伟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泽阳  杨金刚  孙建  
基于中国2003-2014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区碳强度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碳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逐渐增强,同时,碳强度的空间集聚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面板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煤炭消耗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磊  陈德金  任荣明  
文章设置空间相邻矩阵及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两种权重矩阵,从全局及局域角度,对我国近年省际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集聚状;2005年后能源强度的收敛速度显著放慢,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FDI能显著影响能源强度的收敛;FDI相对于其它宏观指标,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霞  倪晋仁  
土壤侵蚀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为寻找流域上土壤侵蚀的主导影响因子,收集了黄河流域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数据,通过引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1∶10万地图比例尺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①水蚀区,加权降雨量>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②风蚀区,地形起伏度>风蚀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③冻融区,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气温变化率>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该研究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建立了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影响黄河流域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的主导性因子,可为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董会忠  
采用考虑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我国2007~2018年工业能源生态效率,利用趋势图、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阶段变化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能源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2007~2013年为平稳期,效率值始终在0.400附近波动,2014~2018年为显著增长期,且增幅逐渐加强;地区差异性由低效率聚拢向均匀分布演化;②空间上呈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H-H集聚、L-H集聚和L-L集聚;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我国整体及分区域抑制作用明显,而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则主要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