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18)
- 2023(19149)
- 2022(16358)
- 2021(15306)
- 2020(12633)
- 2019(29183)
- 2018(28583)
- 2017(54736)
- 2016(29427)
- 2015(33175)
- 2014(32970)
- 2013(32466)
- 2012(29613)
- 2011(26693)
- 2010(26331)
- 2009(24053)
- 2008(23503)
- 2007(20336)
- 2006(17698)
- 2005(15678)
- 学科
- 济(119319)
- 经济(119160)
- 管理(90639)
- 业(82127)
- 企(68545)
- 企业(68545)
- 方法(54850)
- 数学(48159)
- 数学方法(47568)
- 中国(33452)
- 财(32782)
- 农(31413)
- 业经(26307)
- 制(25759)
- 学(24021)
- 贸(23276)
- 贸易(23260)
- 易(22651)
- 地方(21489)
- 环境(21024)
- 农业(20450)
- 务(20150)
- 财务(20070)
- 财务管理(20026)
- 银(19708)
- 银行(19665)
- 融(19352)
- 金融(19348)
- 企业财务(19008)
- 和(18828)
- 机构
- 大学(419660)
- 学院(415490)
- 济(174640)
- 经济(171189)
- 管理(166087)
- 理学(144352)
- 理学院(142768)
- 管理学(140325)
- 研究(140025)
- 管理学院(139559)
- 中国(107282)
- 京(88480)
- 科学(83014)
- 财(81507)
- 所(68138)
- 财经(65347)
- 中心(63453)
- 农(62867)
- 研究所(61944)
- 经(59675)
- 业大(59551)
- 江(58328)
- 北京(55937)
- 经济学(54192)
- 范(53190)
- 师范(52714)
- 院(51197)
- 农业(49040)
- 财经大学(48995)
- 经济学院(48837)
- 基金
- 项目(286940)
- 科学(228179)
- 基金(212401)
- 研究(210503)
- 家(184652)
- 国家(183197)
- 科学基金(158737)
- 社会(136096)
- 社会科(129113)
- 社会科学(129082)
- 基金项目(111985)
- 省(108799)
- 自然(102510)
- 自然科(100182)
- 自然科学(100158)
- 自然科学基金(98353)
- 教育(96732)
- 划(92359)
- 资助(87238)
- 编号(83938)
- 成果(67751)
- 部(64865)
- 重点(64100)
- 发(60450)
- 创(59787)
- 课题(57418)
- 国家社会(57100)
- 教育部(56455)
- 创新(55943)
- 制(55296)
- 期刊
- 济(186030)
- 经济(186030)
- 研究(125100)
- 中国(79291)
- 学报(63213)
- 财(62780)
- 管理(61684)
- 科学(59669)
- 农(56870)
- 大学(49399)
- 学学(46536)
- 教育(42930)
- 农业(39309)
- 融(37388)
- 金融(37388)
- 技术(35299)
- 财经(32638)
- 经济研究(30704)
- 业经(29291)
- 经(28008)
- 问题(24182)
- 业(20579)
- 贸(20346)
- 理论(19884)
- 技术经济(19627)
- 科技(19308)
- 版(18850)
- 图书(18842)
- 世界(18147)
- 现代(18065)
共检索到607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茵茵 齐杰 鲜琴 陈建东
建立碳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重履约轻交易"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的减排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与检验北京等8个地区碳市场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理与实际效果。研究发现,碳市场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体现为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碳排放与碳强度且未抑制地区经济增长。然而,以碳价和市场流动性衡量的市场机制均未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以相对市场交易规模衡量的市场机制仅部分解释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因而市场机制对促进碳减排的作用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中的政府行政干预力度越大,则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越强,因而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实现碳减排是中国当前碳市场的一大特色。为实现既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地区及全国碳市场均应注重构建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增强市场机制的成本效益激励作用,引导控排主体通过碳市场降低减排成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帅 何爱平
碳交易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型环境规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探索。通过收集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测度碳试点的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该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城市碳排放水平;(2)行政干预通过保障碳市场正常运行实现减排;(3)碳价格处于失灵状态,以碳交易量衡量的市场机制只能发挥部分作用,需要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才能强化减排效应;(4)碳试点有效促进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效应尚未扩散至城市层面。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良文 雷朱家华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_2和SO_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凡 冯华
理清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链接模式,发挥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丰富经济整体技术内涵并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创新货币外部性理论,提出纵向市场机制具有知识、产品价格非均衡信息的传递功能,通过替代效应、结构效应引致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创新知识利用与创新方向选择上的联系,进而形成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使用我国2005—2017年6期投入产出表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①当前我国纵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作用显著,并表现为下游—上游协同效应;②由技术进步的细分项看,上游—下游前向联系产生了显著技术改进协同效应,下游—上游后向联系则产生了显著技术效率提升协同效应,分别通过替代效应与结构效应实现技术进步协同。据此,我国在实施区域性或宏观创新科技政策时,需关注新兴产业与既有产业的有效关联,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并通过加速高精尖知识流动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创新替代效应,构建优势技术产业集群,避免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出现"孤岛效应"。
关键词:
纵向市场机制 技术进步 协同效应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尹智超 房芳
资本账户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为全球协同推进碳减排提供了可能。在全球减排降碳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本文使用资本账户开放数据库(GKAOPEN),基于全球188个国家(地区) 1999—2019年的碳排放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资本账户子项开放对实现全球协同碳减排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三点:一是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邻近地区)资本账户开放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邻近地区(本地区)碳排放量的下降,其中,集合投资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直接投资市场四个资本账户子项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二是资本账户开放促进了绿色技术溢出和绿色资本溢出,为碳减排提供了中介渠道,这一中介作用在集合投资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直接投资市场等子市场中较为显著。三是经济距离权重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经济关联越密切,资本账户开放的碳减排效应越明显,加强经贸往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实现全球碳减排。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亚洲和美洲等国家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地区,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欧洲或非洲更显著,这些地区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协同减排的目标。本文从各国(地区)结合自身经济实际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引进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本、丰富碳减排政策工具箱、以开放为契机寻求更多碳减排合作空间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本账户开放 碳减排协同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武林 雷原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探索二者的协同关系。综合1981~2013年中国、印度、英国、美国、日本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协同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英国、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就经济协同度来看,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但就碳协同度来看,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处于停滞状态。
关键词:
碳减排 经济增长 协同度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乔列成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受范围经济的启发,本文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造一种新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2006—2018年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年均增长2.6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更加明显,2012—2018年间,年均增长4.41%。在生态优先、降碳优先和能源革命3种情形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提升空间可达到29%~43%。本文为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江 李登凯 秦霞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低碳成为除低成本、快速反应等因素之外供应链竞争的新焦点。以碳减排效率为研究视角,运用动态博弈论等相关方法分析供应链企业在不合作和完全合作情形下,对整条供应链利润及碳减排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企业在碳减排和定价上的充分合作可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和减排率的最优,并在同等条件下对供应链上游企业减排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供应链 碳排放权 碳减排率 动态博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健
本文梳理借鉴了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考察广东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情况,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政府决心和行政手段,而且需要经济激励和市场机制。重点探讨了将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突破口,强化节能减排战略中的市场机制,并提出具体对策意见。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市场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道平 廖海凤 谭洪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基于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看还是分区域看,碳交易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碳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大。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减排,能源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在碳交易政策传导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这种传导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