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07)
- 2023(20476)
- 2022(17428)
- 2021(16302)
- 2020(13610)
- 2019(31405)
- 2018(30712)
- 2017(59039)
- 2016(31829)
- 2015(35580)
- 2014(35609)
- 2013(35150)
- 2012(32119)
- 2011(28997)
- 2010(28770)
- 2009(26444)
- 2008(26046)
- 2007(22778)
- 2006(19731)
- 2005(17771)
- 学科
- 济(126215)
- 经济(126041)
- 管理(96619)
- 业(91281)
- 企(75842)
- 企业(75842)
- 方法(59159)
- 数学(51954)
- 数学方法(51328)
- 财(37938)
- 中国(36837)
- 农(32925)
- 制(29844)
- 业经(27789)
- 贸(26764)
- 贸易(26748)
- 学(26126)
- 易(26122)
- 银(23970)
- 银行(23924)
- 务(23904)
- 财务(23823)
- 财务管理(23771)
- 行(22793)
- 企业财务(22598)
- 融(22594)
- 金融(22590)
- 地方(21682)
- 农业(21331)
- 环境(21027)
- 机构
- 大学(452961)
- 学院(448385)
- 济(187796)
- 经济(184046)
- 管理(177496)
- 理学(153189)
- 理学院(151552)
- 研究(151332)
- 管理学(148932)
- 管理学院(148112)
- 中国(119476)
- 京(95706)
- 财(90840)
- 科学(89836)
- 所(74675)
- 财经(72266)
- 农(69593)
- 中心(69009)
- 研究所(67665)
- 经(65964)
- 江(64328)
- 业大(64246)
- 北京(60643)
- 经济学(58760)
- 范(56245)
- 师范(55700)
- 院(55059)
- 农业(54420)
- 财经大学(54252)
- 经济学院(53044)
- 基金
- 项目(305308)
- 科学(241918)
- 基金(225874)
- 研究(222217)
- 家(196731)
- 国家(195201)
- 科学基金(168642)
- 社会(143246)
- 社会科(135938)
- 社会科学(135908)
- 基金项目(118802)
- 省(115552)
- 自然(109573)
- 自然科(107077)
- 自然科学(107049)
- 自然科学基金(105138)
- 教育(102059)
- 划(98211)
- 资助(93531)
- 编号(88377)
- 成果(71532)
- 部(69017)
- 重点(68067)
- 发(63596)
- 创(63314)
- 课题(60236)
- 国家社会(60152)
- 教育部(59884)
- 创新(59271)
- 科研(58764)
- 期刊
- 济(199665)
- 经济(199665)
- 研究(136819)
- 中国(86639)
- 财(71426)
- 学报(69882)
- 管理(65781)
- 科学(64912)
- 农(62532)
- 大学(54145)
- 学学(51128)
- 融(46852)
- 金融(46852)
- 教育(44571)
- 农业(42667)
- 技术(37393)
- 财经(36319)
- 经济研究(33042)
- 经(31147)
- 业经(30737)
- 问题(25972)
- 贸(23203)
- 业(22729)
- 理论(21690)
- 技术经济(21079)
- 版(20765)
- 科技(20139)
- 国际(20112)
- 统计(19907)
- 图书(19702)
共检索到665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超 张薇
本文系统研究中国碳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碳市场与股票市场具有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中长期频域尺度下风险溢出水平较高,时域尺度下具有四个明显的波动时段;碳市场与金融地产行业、公用事业行业的风险净成对溢出水平较强,主要消费行业等相对于碳市场的风险净成对溢出效应较强。(2)气候变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国际碳市场波动因素对市场间风险溢出的冲击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内动态变化。(3)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时期,冲击效应随滞后期延长而动态变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田新民 陈仁全
基于2005—2021年的申万一级行业指数,采用GED-GJR-GARCH-DCC模型考察行业波动的同步性,并借助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构建波动风险溢出层次网络,系统性分析风险的跨行业传染问题。研究发现,行业波动的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事件驱动”特征,极端事件不仅加剧了行业间波动的同步性、非对称性和溢出效应,而且破坏了行业波动关联网络的原有结构。从行业波动的方向性溢出来看,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类行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溢出能力,上游资源类行业和金融类支撑性行业容易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具有风险净吸收效应。行业波动溢出层次网络揭示出风险的跨行业传染沿循“风险输出型行业—风险中介型行业—风险吸收型行业”的传导渠道。鉴于此,监管部门应当根据行业风险传染机制进行分类监管,平抑行业波动同步性,切断风险传染渠道,提高风险监控和处理能力。
关键词:
同步性 风险溢出 层次网络 风险传染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周佰成 张贺 曹启
2015年"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使得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市场化。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原材料价格、产成品价格、现金流情况以及股票市场投资者预期等,进而对股票收益率产生波动溢出效应,而且波动溢出效应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行业收益率波动之间显著相关,但该波动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情况,适时引入如逆周期调节因子等工具,稳定市场和投资者情绪,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同时应大力刺激内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给国内企业转型、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要以货币、财政政策保障国内企业融资规模正常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扶持小微企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学彬 曾裕峰
本文以中美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包括总债券、国债和企业债)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多元多分位数CAViAR(即MVMQ-CAViAR)模型研究了中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不同市态下(包括牛市、熊市和震荡)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并使用分位数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市场冲击对不同市场尾部风险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和债券在早期的牛市和熊市中不存在显著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隔离了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和债券的极端风险传导效应在近年来得到加强;而美国股票和债券的互联互通程度相对较高,二者的尾部风险溢出关系随着债券的信用等级不同呈现出明显分化,其中企业债与股票始终保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梁琪 李政 郝项超
在全球股市的框架内,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和溢出指数方法,基于多维信息溢出的视角,对1994—2013年间全球17个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的联动以及中国股市的国际一体化及其风险传导进行了研究,测度了中国股市信息溢出的方向、水平和动态趋势。研究发现:一方面,无论是样本股市间的总体溢出还是中国股市的方向性溢出,收益率和波动率溢出的动态特征都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后者更多地受到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国际化在2005年后得到逐步提升,且具有显著的唯一性、阶段性、不对称性和区域性等特征。研究结论对政府政策制定以及跨国投资者决策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段钰 苏民
探究碳市场与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的溢出效应和溢出动因,对防范碳市场风险及推进“双碳”目标顺利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2年碳市场和股票市场数据,采用?CoVaR模型测度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溢出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溢出动因。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对碳市场的尾部风险溢出程度大于碳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程度。从风险溢出动因的检验结果来看,信息不对称性、投资者流动性约束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均会影响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其中,信息不对称性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处具有异质性,高分位点处的影响效果显著高于低分位点处。基于上述结论,分别从监管部门、企业和投资者三个角度为有效防范碳市场风险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柏满迎 吴琪 吴天都
一、引言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是两个主要的金融子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两个市场往往受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表现出协同变化趋势,即一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能够容易且迅速扩散到另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风险波动不仅受过去几期波动程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另外一个市场波动程度的制约,这种市场之间的扩散传导即为风险溢出效应。风险溢出效应能较好地反映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动过程和相互作用机理,从而为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借鉴。当一个市场受到风险冲击而发生价格波动时,投资者可以根据溢出效应推测另一个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和幅度,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超 韩菲
本文采用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测度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日本等14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和国际原油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所考察的股市和原油市场间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总体来讲,2018年至今各经济体股市与原油市场的风险溢出水平明显攀升;分区域来看,美洲股市与原油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水平最高。本文的研究对国际投资者、风险管理者及监管机构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张浩博
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十大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同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在方向和影响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板块流动性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最为强烈;能源、材料、工业、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公用事业等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但在方向上存在差异;可选消费对电信服务,日常消费对能源、材料、工业和电信,医疗保险对能源、日常消费,公用事业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均未呈现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曹洁 雷良海
为了精确测度多重金融风险溢出效应,本文在多维CoVaR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度量整个尾部预期损失的广义多维CoES方法,并基于分层阿基米德Copula(HAC)给出了广义多维CoES的计算公式。基于HAC–广义多维CoES模型对中国、美国、中国香港股票市场间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与中国香港的股票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存在显著的叠加效应,失败率检验结果显示广义多维CoES相对于多维CoVaR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广义多维CoES的动态走势显示中国股票市场受到美国股市与中国香港股市的多重风险溢出效应,呈现顺周期性;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基于HAC模型度量广义多维CoES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健性。HAC–广义多维CoES模型为监管者和投资者识别多个金融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溢出叠加效应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应用工具。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史永东 丁伟 袁绍锋
评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中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Copula理论研究了2002~2009年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状态转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效应总体不显著;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统一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市场套利交易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表现为"跷跷板"效应;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避免了极端条件下系统性风险的相互传染,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尾部相关性独立,客观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晓星 段斌 谢福座
本文通过融合EVT-Copula模型和CoVaR模型的分析特点,构建了EVT-Copula-Co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美国股票市场对英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中国股票市场均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平均风险溢出强度为56%,对中国上证指数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弱,但也高达33%。模型诊断和后验测试表明,该模型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进行衡量,有利于金融监管当局及时跟踪系统性风险的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罗辉 张朝晖
本文通过对内地两大股票市场综合指数以及香港股票市场综合指数在2000年至2012年之间的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内地股票市场对香港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随着分位数q的不断增大(0.01—0.05)而降低;反之,香港股票市场对内地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随着分位数q的不断增大(0.015—0.05)而升高,但相比前者来说平稳。除此之外,内地A股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比内地B股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在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内地A股市场受香港股票市场影响也比内地B股市场受香港股票市场影响更明显。
关键词:
风险溢出效应 条件风险价值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柏 张艾莲 潘梦梦
机构异质情况下系统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经济政策实施的空间点和时间点在不同状态下各不相同。基于股票市场构建金融机构风险和非金融机构风险测度指标,采用分位数自回归方法,研究在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系统性风险指标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位或是低位运行时,无论是金融机构风险还是非金融机构风险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效果和影响能力都各不相同,非金融机构风险比金融机构风险包含的信息对宏观经济影响更大。因此在风险防范过程中,不应忽略非金融机构所引发的风险。在风险预测过程中,对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需要差异区分,同时识别源自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风险并兼顾经济发展阶段,避免二者同方向作用造成叠加效果,从而超出政策措施的预期范围。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唐勇 李勇杰 朱鹏飞
【目的/意义】当市场面临重大冲击时,虽然不同行业指数在上涨与下挫过程中存在着类似趋势,但依然有着不同的波动特征与溢出特征。【设计/方法】利用GARCHSK模型刻画我国股票市场各行业不同阶矩的波动特征,并通过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2004~2018年期间我国股票市场行业间一阶矩、二阶矩和高阶矩风险溢出的强度和方向。【结论/发现】研究表明我国股市各行业指数具有明显的高阶矩波动特征,且各阶矩风险联动效应较强,单个行业的风险容易通过行业间的相互作用扩散到整个市场;当危机发生时,相比收益溢出指数较小的变化幅度,波动溢出指数能够及时对市场冲击做出反应,且高阶矩波动溢出指数能更准确地体现出不同行业的特质以及所受冲击的大小。
关键词:
高阶矩 行业效应 风险溢出 溢出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