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15)
2023(18230)
2022(15633)
2021(14762)
2020(12232)
2019(28584)
2018(28046)
2017(54043)
2016(29010)
2015(32782)
2014(32647)
2013(32247)
2012(29298)
2011(26458)
2010(26217)
2009(23906)
2008(23193)
2007(20067)
2006(17241)
2005(15163)
作者
(81663)
(68320)
(67588)
(64328)
(43504)
(32630)
(30834)
(26895)
(25961)
(24209)
(23126)
(23021)
(21523)
(21436)
(21163)
(20937)
(20340)
(19896)
(19507)
(19491)
(16641)
(16556)
(16471)
(15585)
(15319)
(15073)
(14916)
(14713)
(13682)
(13271)
学科
(118405)
经济(118281)
管理(83730)
(80059)
(65237)
企业(65237)
方法(58393)
数学(51855)
数学方法(51081)
中国(33995)
(30378)
(30155)
(25791)
贸易(25775)
(25173)
业经(24880)
(23809)
(21970)
地方(20564)
农业(19806)
(19671)
环境(19633)
银行(19633)
理论(19559)
(18809)
金融(18807)
(18736)
(18707)
财务(18623)
财务管理(18581)
机构
大学(410917)
学院(408391)
(170950)
经济(167641)
管理(164773)
理学(143092)
理学院(141618)
管理学(138889)
管理学院(138175)
研究(135244)
中国(106361)
(86884)
科学(81458)
(77761)
(66193)
财经(63192)
(62324)
中心(62167)
研究所(60466)
业大(59319)
(57833)
(56878)
北京(55088)
经济学(53148)
(51011)
师范(50532)
(49345)
农业(48806)
经济学院(48096)
财经大学(47538)
基金
项目(283045)
科学(224155)
基金(208839)
研究(205354)
(182109)
国家(180711)
科学基金(156434)
社会(131275)
社会科(124601)
社会科学(124569)
基金项目(109692)
(107539)
自然(102593)
自然科(100314)
自然科学(100291)
自然科学基金(98472)
教育(94895)
(91284)
资助(87682)
编号(82230)
成果(65076)
(63434)
重点(62974)
(59298)
(58807)
课题(55917)
教育部(55025)
创新(54946)
国家社会(54902)
科研(54507)
期刊
(176548)
经济(176548)
研究(121120)
中国(74671)
学报(62423)
管理(60084)
科学(58753)
(58381)
(55286)
大学(48340)
学学(45648)
教育(41313)
农业(38586)
(38585)
金融(38585)
技术(36580)
财经(30881)
经济研究(29837)
业经(27623)
(26445)
问题(22961)
(21246)
(20825)
统计(20513)
技术经济(20337)
理论(20021)
图书(18978)
科技(18607)
(18428)
实践(17990)
共检索到591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喜平  王婉晨  
研究碳市场与电力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以及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义方差分解谱构建溢出指数,从频域视角考察中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在短、中、长期的静态溢出和时变溢出,并根据溢出指数构建溢出网络,探究风险的中心与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短期>中期>长期,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受宏观经济状况影响较大。发电企业接收到的风险量与火电装机比例有关,发电企业输出风险的能力与发电量有关。在短期,碳市场属于风险净接收方,而在中长期,碳市场属于风险净溢出方。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军辉  
基于多维信息溢出视角,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和溢出指数方法,选取2006年6月2日至2015年12月25日的周度数据,从期货和现货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间信息溢出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的收益率溢出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波动率溢出指数则呈现明显的突变特征;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影响较大,在信息溢出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此外,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强于我国,并且在2012年,我国大宗商品的去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周美静  谌金宇  黄健柏  
本研究运用Diebold和Yilmaz提出的溢出指数模型,计算了全球22个主要经济体1984~2020年的总体和方向性政治风险溢出效应,并重点剖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风险关联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政治风险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直接和间接联系进行跨国传播,平均总溢出指数为45.16%;政治风险溢出强度在金融危机和恐怖袭击等全球重大经济和政治事件期间显著升高,主要国家的边际净溢出指数和边际总溢出指数大幅增加;各国的政治风险溢出指数比溢入指数波动幅度更大,而发展中国家的溢出和溢入水平均略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政治风险的溢出和溢入效应均排名靠后,但在其加入WTO之后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波动高峰;在所有国家中,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与中国有着较强的政治风险双向溢出关系,南非受到中国政治风险较大的溢出影响,而瑞士、阿根廷和西班牙是中国政治风险的较大输入性来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林  贺根庆  王伟  
运用由协整、Granger检验及VEC-GARCH(1,1)-BEKK模型构成的递进式计量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市场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互动关系。多数市场间存在显著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股票市场占据主动位置,货币市场没有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价格连动体系还有待发展完善。当前应构筑金融市场间有效的协调互动机制,着力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推动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建设,实施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宏观审慎监管,确保中国金融体系安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吴菲  刘蒙蒙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特征愈来愈明显。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基于高维动态Vine Copula模型构建高维金融市场的联合分布,然后运用条件在险价值方法测度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国际外汇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后采用压力测试方法从多市场情景压力的视角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存在差异;国际金融市场的上、下行风险溢出效应呈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正向冲击更敏感;基于动态Vine Copula模型的压力测试方法可以有效度量多个金融市场对单一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为投资者、风险管理者以及监管者的决策行为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林宇  李福兴  陈粘  汪巍  
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通过ARJI-GARCH模型捕捉单个市场收益率的跳跃等典型事实特征,然后采用最大生成树(Maximum Spanning Tree,MST)算法优化的R-vine来刻画多维金融资产的复杂相依结构;最后构建R-vine-copula-Co VaR模型,测度了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美国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市场之间均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差别很大,国际黄金市场是风险溢出的最大爆发源,仅有中国外汇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国际黄金市场间存在负向风险溢出;市场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呈非对称性,国际原油市场与黄金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大于中国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风险溢出效应;Rosenb-Latt检验表明基于R藤的Co VaR风险溢出测度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后验测试结果表明R-vine-copula-Co VaR模型能有效地测度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而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的Co VaR测度存在被高估的可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维国   李湛   尧艳珍   李永武  
为深入分析资本市场风险溢出,及时化解金融外源性风险。本文选取200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中美股票市场主要股指的日度数据,首先基于TVP-VAR模型构建溢出指数研究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然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动态溢出效应的Granger因果关系,探寻各股票市场变动的Granger原因。研究表明:(1)各市场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内部风险溢出普遍高于市场间风险溢出,危机时期美股对A股市场的风险溢出较大;(2)2011年与2018年各股票市场之间风险溢出较大,其中2015年和2018年A股为主要的风险溢出方,其他时间内美三大股指为主要风险溢出方;(3)在5%的显著性下,除SPX和IXIC之间的动态净溢出效应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之外,其他各市场动态净溢出效应均互为Granger原因。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彭选华  
为探究比特币市场风险的溢出效应,本文考虑价格波动的时变性和动态相依性,融合Dvine-Copula理论与DCC-GARCH模型,构建D-vine-Copula-DCC-GARCH模型,得到了似然函数和参数后验分布的近似形式,接着应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MCMC)方法估计模型参数,进而计算风险溢出量(ΔCoVaR),最后选取比特币、人民币、欧元和日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构建合理,参数估计的MCMC方法优于MLE方法;同最小二乘法(OLS)、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比较,本模型能更好地测度比特币与法定货币之间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性,前者向后者的风险溢出可防可控,但比特币对法定货币的风险冲击不能忽略,从而拓展了Copula理论在加密货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这有助于业界加强重视民间数字货币的风险防范。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林宇  李福兴  陈粘  汪巍  
为了挖掘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首先通过ARJI-GARCH模型捕捉单个市场收益率的跳跃等典型事实特征,然后采用最大生成树(Maximum Spanning Tree,MST)算法优化的R-vine来刻画多维金融资产的复杂相依结构;最后构建R-vine-copula-Co VaR模型,测度了国际原油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美国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市场之间均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差别很大,国际黄金市场是风险溢出的最大爆发源,仅有中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杜强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迫在眉睫,在信息溢出视角下深入探究中国区域试点碳市场间价格联动和风险溢出效应能够为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本文运用溢出指数模型对2014年6月19日至2021年5月31日中国七大试点碳市场间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市场整体收益率溢出水平较低,平均溢出指数为10.30%,收益率溢出方向具有非对称性,北京和湖北碳市场具有较强的碳配额定价影响力;我国碳市场整体波动率溢出水平相对较高,平均溢出指数为17.40%,北京、天津和湖北碳市场是风险的净溢出者,上海、广东、深圳和重庆碳市场是风险的净接受者;碳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溢出指数具有时变性、波动性、不确定性和周期性,其中收益率溢出指数在15%~39%之间变动,每年6月履约期前后都会经历一次先上跳后下跌的周期性波动,波动率溢出指数在24%~69%之间变动,每年从履约期前到履约期后,呈现出“前峰—中谷—后峰”的“M”形周期性波动趋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良贵  石柱鲜  
已有的文献多是通过脉冲响应来刻画溢出效应,该方法得到的溢出效应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而本文则是通过构建溢出指数的方法来衡量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的溢出效应,它能够从溢出指数走势特征中提取股市对信息的反应,可以辅助投资者预判市场走势,做好资产配置准备。研究发现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特征明显,收益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高点,而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低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姚爽  王艺晓  黄玮强  
本文基于TVP-VAR-DY模型,通过将市场波动分解为正向和负向波动,研究了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各金融市场风险溢出非对称性呈现差异化和动态化特征;静态分析发现同业市场的风险溢出非对称性最大,而外汇市场的承受风险溢出非对称性最大;动态分析发现债券市场风险溢出非对称性始终为正,股票市场承受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性逐渐减弱,黄金市场风险净溢出大多数时期为负值。本文研究结论对跨金融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有效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张菁  
文章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本文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段钰   苏民  
探究碳市场与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的溢出效应和溢出动因,对防范碳市场风险及推进“双碳”目标顺利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2年碳市场和股票市场数据,采用?CoVaR模型测度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溢出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尾部风险溢出动因。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对碳市场的尾部风险溢出程度大于碳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程度。从风险溢出动因的检验结果来看,信息不对称性、投资者流动性约束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均会影响碳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其中,信息不对称性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处具有异质性,高分位点处的影响效果显著高于低分位点处。基于上述结论,分别从监管部门、企业和投资者三个角度为有效防范碳市场风险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