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4)
2023(14420)
2022(12020)
2021(10991)
2020(8728)
2019(19959)
2018(19543)
2017(37048)
2016(19932)
2015(22092)
2014(22277)
2013(22183)
2012(21302)
2011(19797)
2010(20085)
2009(18369)
2008(18170)
2007(16181)
2006(14892)
2005(13995)
作者
(58587)
(49006)
(48848)
(46587)
(31725)
(23545)
(22006)
(18962)
(18848)
(17642)
(17145)
(16283)
(15968)
(15965)
(15779)
(15179)
(14589)
(14157)
(14100)
(13867)
(12622)
(12155)
(11887)
(11367)
(11181)
(11033)
(10847)
(10606)
(9960)
(9852)
学科
(105409)
经济(105318)
管理(55412)
(50893)
(38240)
企业(38240)
方法(34611)
中国(31983)
数学(30777)
数学方法(30478)
地方(26992)
(26117)
(20861)
业经(20628)
(20554)
(19552)
贸易(19537)
(18956)
环境(18579)
(18291)
农业(17588)
(17245)
银行(17228)
(17038)
金融(17038)
(16840)
地方经济(16402)
(15124)
(14138)
(13083)
机构
学院(294194)
大学(293683)
(140334)
经济(137767)
研究(115321)
管理(106620)
理学(89701)
中国(89306)
理学院(88619)
管理学(87387)
管理学院(86825)
科学(65418)
(63613)
(63170)
(59015)
研究所(53053)
中心(50263)
财经(48933)
(47916)
经济学(45252)
(44903)
(44586)
北京(41626)
(41203)
经济学院(40360)
(39505)
师范(39157)
业大(38658)
农业(37053)
财经大学(36145)
基金
项目(185548)
科学(147642)
研究(137694)
基金(136527)
(119297)
国家(118338)
科学基金(100374)
社会(91320)
社会科(86869)
社会科学(86852)
(69904)
基金项目(69687)
教育(61736)
自然(61528)
自然科(60071)
自然科学(60055)
(59803)
自然科学基金(59021)
资助(57091)
编号(52814)
(46264)
成果(44160)
重点(42542)
(42532)
国家社会(39182)
课题(38661)
发展(38007)
(38001)
(37421)
教育部(36629)
期刊
(166520)
经济(166520)
研究(100050)
中国(64865)
(46290)
(45399)
管理(42926)
学报(42494)
科学(41856)
(34928)
金融(34928)
大学(32763)
教育(31279)
农业(31103)
学学(30908)
经济研究(28478)
财经(25627)
技术(25025)
业经(24568)
(22348)
问题(21546)
(19667)
国际(18133)
世界(17929)
(17043)
技术经济(16099)
统计(14468)
经济问题(13449)
现代(13296)
商业(12961)
共检索到475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磊  
2009年11月,中国国务院宣布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之上将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对于中国以及全球抵御气候变化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分析我国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系统梳理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制定和实施的能源政策,并结合情景分析预测了我国能否达到既定的碳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结果表明,我国实现减排目标是乐观的,但仍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导向。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下一阶段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即加大科技支出,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石敏俊  周晟吕  
本文分析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下中国面临的减排形势,在此基础上,基于动态CGE模型构建了中国能源-环境-经济模型,模拟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替代的减排效果及其对实现减排目标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低碳技术,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转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的64%-81%。国际技术合作是中国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推动能源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巨大减排压力和高昂减排成本,也存在着向发展中国家寻找减排市场的需求。有效利用CDM机制,发展以技术换排放的国际技术合作,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媛  
近年来,新城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城市发展政策。在高铁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设高铁站成为各地新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市场可达性是影响企业和居民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两方面探讨市场可达性对高铁通车后站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匹配到约1平方公里栅格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2009—2014年新设高铁站数据,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高铁站区的经济活动密度相对于邻近区域并没有显著提升。利用高铁、铁路、公路网络构造了随时间可变的城市可达性指标,并利用高铁站到市中心距离衡量到城市就业中心的可达性,结果显示,高铁站区的经济发展显著依赖于城市可达性和市中心可达性。上述结果说明,新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对于来自城市外部和内部的集聚经济的利用。尽管高铁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提升能为周边区域创造经济集聚,但受制于远离市中心的区位选择,低水平的城市中心可达性大大限制了目前高铁站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高铁新城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园  张天娇  周昊明  
基于中国A股上市平台企业2010—2020年数据,采用爬虫文本分析技术测度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减排合作水平,实证检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开展供应链减排合作能够对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产生促进作用;当企业所在地区是低碳试点城市时,这种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此外,供应链减排合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增加绿色研发投入带来价值提升,进而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供应链减排合作带来的效益可以沿供应链溢出到平台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促进多方价值创造,实现平台企业价值引领与繁荣经济。为引导平台企业实现供应链低碳转型,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应完善平台企业供应链减排合作内外部制度环境;积极推进碳信息披露改革,将供应链减排合作纳入ESG披露体系;促进平台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洋  张倩倩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佘群芝  吴柳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对推动各国经济发展低碳转型,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90—2019年9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从国家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降低碳排放,且减排弹性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中、高收入国家均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3)从行业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降低中等收入国家建筑、制造、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有显著效果,对降低高收入国家制造业、运输业的碳排放作用显著,且均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的。以上研究结论为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与气候治理、加快各国经济低碳转型及部署中国碳达峰行动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左晓慧   钱鹏程  
数字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碳排放强度数据,可以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促进碳减排,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费水平、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等方式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钰  刘雷  任建兰  来逢波  
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县域尺度为视角构建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济南都市圈34个县市为例,构建11种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组合类型,得出以下结论:①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区域差异较大,以低可达性和较高可达性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以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为主;②34个县市的交通经济组合类型分为11类,以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型为主;③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县市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研究济南都市圈县域尺度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格局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叶翀  夏新红  
阐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聚焦于直接影响,选择可达性作为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直接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可达性的视角利用回归模型验证其他指标,进而运用EViews的预测方法,使用无高速铁路情况下的数据对高速铁路开通后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并与高速铁路开通后的实际值进行"有无对比"。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对城市的可达性和产业结构有显著影响,在短期内对人均GDP无明显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立平   周朦朦   张运梅  
梳理和分析我国出台的碳减排相关政策,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两个维度来构建碳减排政策分析框架,全面细致地揭示碳减排政策工具的运行情况,剖析碳减排政策的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碳减排政策分为萌芽期(2007—2013年)、初步发展期(2014—2018年)和快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3个发展阶段;我国碳减排政策发文以单部门为主,其中生态环境部发挥中坚力量,缺乏部门间的合作;我国碳减排政策类型以通知、办法为主,权威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政策平均效力有待提升;我国碳减排政策的政策工具更倾向于使用命令控制手段,主要聚焦于碳排放报告和核查、目标规划和碳交易平台建设3个方面;我国碳减排政策目标着重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数量控制和促进能源结构变动3个方面。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振华  李萌萌  江金启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立群  李伟华  
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进行统一性分析检验,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碳排放约束因素,研究1978—2010年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了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碳排放量。本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具有统一性,即2020年完成人均GDP发展指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样在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情况下也能实现人均GDP发展指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对外交通联系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我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日常可达性指数表征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水平,利用工业替代产业产值反映经济转型发展程度,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可达性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效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可达性水平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律与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可达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可达性水平对资源枯竭城市工业替代产业规模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达性通过影响民营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等因素间接地推进或阻碍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鉴于此,各地结合可达性水平差异,适宜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修凡   廖中举  
文章首先梳理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碳减排的作用机理;然后,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GMDH算法识别数字经济的不同维度中影响碳减排的关键因素;最后,考虑条件间的组合关联,收集201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组态分析,得出等效组态方案和因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碳减排的过程形成了“数字技术主导型”“数字金融主导型”“产业数字化主导型”和“数字产业主导型”四条路径。江苏和北京是“数字技术主导型”路径的代表性省份,依托数字技术和产业数字化而产生先发优势。浙江、广东和上海是“数字金融主导型”路径的代表性省份,利用金融普惠性解决传统行业的融资需求,整合重组要素资源,研发数字技术和低碳产品。山东、江西和天津是“产业数字化主导型”路径的代表省份,推动解决低碳技术的应用与转化问题,形成低碳发展模式。福建是“数字产业主导型”路径的代表省份,依托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碳减排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