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5)
2023(12365)
2022(10758)
2021(10194)
2020(8365)
2019(19667)
2018(19379)
2017(37422)
2016(20245)
2015(22880)
2014(22715)
2013(22694)
2012(21008)
2011(19009)
2010(18536)
2009(16685)
2008(16034)
2007(13493)
2006(11676)
2005(10268)
作者
(57551)
(47766)
(47257)
(44996)
(30373)
(22741)
(21472)
(18843)
(18098)
(16803)
(16306)
(16216)
(15088)
(14826)
(14719)
(14624)
(14253)
(14009)
(13585)
(13418)
(11768)
(11712)
(11291)
(10713)
(10618)
(10488)
(10432)
(10339)
(9483)
(9427)
学科
(84223)
经济(84130)
管理(58024)
(52822)
(43162)
企业(43162)
方法(40357)
数学(35590)
数学方法(35256)
中国(23622)
(21097)
(19875)
(18590)
业经(17198)
(17183)
贸易(17175)
环境(16993)
(16781)
地方(15071)
(14151)
农业(14049)
(13822)
(12708)
技术(12360)
(12231)
(12217)
理论(12210)
银行(12190)
财务(12158)
财务管理(12141)
机构
大学(290338)
学院(285339)
(121477)
经济(119241)
管理(116070)
理学(101523)
理学院(100431)
研究(99540)
管理学(98948)
管理学院(98453)
中国(73793)
(62155)
科学(60519)
(51924)
(49204)
研究所(45433)
(43976)
中心(43771)
财经(42893)
业大(42459)
北京(39812)
(39334)
(37509)
经济学(37389)
(36953)
师范(36636)
(36187)
农业(34631)
经济学院(33808)
财经大学(32271)
基金
项目(202097)
科学(159653)
基金(149207)
研究(147886)
(130368)
国家(129387)
科学基金(110905)
社会(94542)
社会科(89724)
社会科学(89701)
基金项目(79413)
(75525)
自然(71827)
自然科(70161)
自然科学(70147)
自然科学基金(68900)
教育(66457)
(64833)
资助(61740)
编号(58561)
成果(46997)
(45920)
重点(45041)
(43182)
(41860)
课题(39774)
国家社会(39546)
教育部(39484)
创新(39188)
科研(38799)
期刊
(124218)
经济(124218)
研究(85321)
中国(49097)
学报(44817)
科学(42421)
管理(40893)
(38966)
(36722)
大学(33957)
学学(31869)
教育(28590)
农业(28170)
技术(22835)
(21711)
金融(21711)
经济研究(20973)
财经(20318)
业经(18601)
(17345)
问题(16418)
(15212)
图书(14941)
理论(14062)
(14006)
科技(13985)
技术经济(13852)
世界(13331)
资源(12877)
实践(12697)
共检索到404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吴丽娟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方法对2000~2009年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六个行业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跨时期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六大行业整体碳排放效率从2000~2009提高了7.2%,并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及其β收敛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行业间存在显著的技术扩散和制度扩散现象,论文据此推广余情,提出了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等碳控制的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业夔  李林军  李文江  冯文娟  王璐  邱国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制的排污交易,另一种是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文章详细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比较基于数量控制的碳交易和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哪个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要大于边际收益曲线;而在长期,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边际成本曲线。所以,短期内实行碳税,长期内实行碳交易的做法,更符合未来中国的情况。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曲亮  蔡宏波  任国良  薛津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通过构建模型解析了财政分权情境下中国地方政府制定碳减排标准的微观机理。结合1995—2012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进一步测算了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并以其为因变量验证了财政分权对碳减排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CO2减排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适当的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CO2减排效率,而过度分权则会适得其反,而就当下大部分地区财政分权状况而言,中央政府可以选择适当提高分权水平以提升CO2减排效率。同时,立足于不同的财政分权水平,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引发的市场分割将会进一步改变财政分权对碳减排效率的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曾诗鸿  徐妍  
按照我国2010年全国30个省市的情况,对2020年的投入产出变量进行预测。通过原始DEA模型和ZSGDEA(零和收益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消耗量进行再分配,并且通过五次迭代计算,最终得到全部省市统一达到DEA有效的分配方案。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沈子荣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最复杂的重大挑战之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建立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才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选取产值碳排放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能耗强度指标作为碳排放成熟度的基础测算指标,构建了碳减排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从分省份和整体两方面对中国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碳减排三个相对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区域整体水平普遍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碳减排相对指数平均水平较低,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中国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水平高于协调度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水平,协调度指数对协调发展度指数具有较大影响力,整体协调发展度水平提升主要受制于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协调水平。针对研究结果,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低碳能源高效替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亚东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明显受到国际减排压力。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增长等都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基本特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强度、缓解当前和今后能源供求结构矛盾、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国内能源效率的文献大多没有考虑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而我国2009年发布的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硬约束,显然可能对各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由此,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主要能耗行业在碳减排约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发现碳减排约束下能源效率低于无约束下的能源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茹  吕爽  曹晓静  王信  
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但如何合理分配碳减排任务一直是个难题。当前国家和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核查主要从行业层面开展。论文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利用ZSG-DEA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分析了2020年中国六大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初次迭代后,建筑业的DEA为1,达到了有效分配;但工业的效率值只有0.319,分配效率严重偏低。应用ZSG-DEA模型,对六大行业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重新分配,最终达到了ZSG-DEA的统一有效边界,平均效率值由0.674提高到了0.997。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行业碳减排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玲玲  于津平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碳减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的环境政策将会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发现,从工业行业整体看,我国的贸易竞争力确实依赖于碳减排的低效率;提高碳减排效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但对R&D强度高的行业而言,提高碳减排效率反而会提升贸易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璇   孙明松   朱启荣  
中国是进口贸易大国,在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碳减排的积极作用。文章利用2020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与各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并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扩大进口以进一步减少国内碳排放的方法与效果,结果显示:不同部门进口贸易的碳减排强度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是11.06亿吨,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总量的12.9%;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产品进口在中国总进口中的占比较小,削弱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查建平  
文章依据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及碳排放数据,参照SBM方向距离函数,构建考虑环境因素的旅游产业发展效率评估模型,对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及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解,进而对我国省级旅游产业减排路径做出分析与解读。研究表明,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对应无效率值较高,且无效率值在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部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迪  郑楚鹏  华诗润  黄宇森  
在碳排放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协调的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并设计碳减排路径,对于我国更科学地测算区域碳减排潜力以及更合理地制定区域碳减排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1997-2015年29个省级地区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效率,并以人均碳排放量衡量区域碳排放公平;基于Markov链框架测算了碳排放公平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以分析公平和效率原则在考察我国碳减排潜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的侧重点,进而在碳排放公平与效率协调的视角下重新测算出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在碳排放公平和效率二维矩阵图基础上,基于二者协调的视角设计了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公平与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程度(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碳排放的"长期低效率"比"长期不公平"固化问题更严重。(2)相比于公平与效率相等原则,基于协调原则下的各地区碳减排潜力指数存在变化,这将影响我国碳减排目标地区的划分,进而影响国家碳权分配以及减排责任的分摊。(3)基于各省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中国大陆29个省级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地区。我国公平效率协调的减排路径是:重点支持"低效低排"型地区,提高其碳排放效率,实施碳排放公平和效率动态协调的碳减排策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丰超  黄健柏  
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碳排放低效的共同成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技术平衡、市场化改革和环境管制实现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当前排放总量的60%。因此,各省份应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策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