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5)
2023(7848)
2022(6541)
2021(6201)
2020(4943)
2019(11641)
2018(11177)
2017(21518)
2016(11692)
2015(13133)
2014(13083)
2013(13090)
2012(12427)
2011(11509)
2010(11404)
2009(10377)
2008(10066)
2007(8865)
2006(8010)
2005(7274)
作者
(32331)
(26969)
(26965)
(25843)
(17271)
(12943)
(12188)
(10704)
(10419)
(9739)
(9392)
(9006)
(8780)
(8737)
(8487)
(8441)
(8106)
(7899)
(7778)
(7717)
(6957)
(6599)
(6505)
(6182)
(6131)
(6122)
(5916)
(5877)
(5495)
(5458)
学科
(51967)
经济(51925)
管理(34840)
(29885)
(22914)
企业(22914)
方法(22063)
数学(20476)
数学方法(20226)
中国(17561)
(14612)
环境(13504)
(12844)
贸易(12838)
(12648)
(12553)
(10288)
(9794)
(9538)
业经(9365)
农业(9332)
(8749)
银行(8745)
(8639)
地方(8579)
(8496)
(8086)
及其(7999)
(7812)
金融(7812)
机构
大学(167744)
学院(166977)
(82098)
经济(80763)
管理(65124)
研究(64202)
理学(55350)
理学院(54786)
管理学(54135)
管理学院(53831)
中国(50838)
(36517)
(36121)
科学(35261)
(31659)
研究所(28713)
财经(28491)
中心(28358)
经济学(26229)
(26173)
(24620)
北京(23714)
(23644)
经济学院(23550)
(23426)
(21331)
师范(21211)
业大(21155)
财经大学(21063)
科学院(19292)
基金
项目(109446)
科学(87976)
研究(82646)
基金(81976)
(71039)
国家(70540)
科学基金(60310)
社会(54879)
社会科(52312)
社会科学(52301)
基金项目(41502)
(39436)
教育(36947)
自然(36859)
自然科(35977)
自然科学(35967)
自然科学基金(35332)
资助(34973)
(34546)
编号(31576)
(26333)
成果(26162)
(24913)
重点(24909)
中国(23963)
国家社会(23784)
课题(22782)
教育部(22719)
(22158)
人文(21494)
期刊
(88625)
经济(88625)
研究(55247)
中国(33715)
(26178)
管理(23920)
科学(22469)
(22002)
学报(20948)
(18228)
金融(18228)
大学(16658)
教育(16139)
农业(15639)
学学(15573)
经济研究(15456)
技术(14267)
财经(14157)
(12483)
(12344)
业经(12144)
问题(11560)
国际(11336)
世界(10785)
(9461)
技术经济(9304)
统计(9206)
资源(8416)
(8183)
决策(7567)
共检索到258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立祥  汤静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基于行政的命令控制手段,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文章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并结合文本挖掘方法对命令控制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为判断哪个政策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的表现最为优秀,碳税表现良好,命令控制手段的结果不太理想。最后,结合PMC指数模型的具体指标对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震  卢春天  
基于政策制定的前端视角,构建我国加入UNFCC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碳减排相关政策文本数据库,对“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15项单项碳减排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15项政策中,完美级1项、优秀级6项、可接受级8项,无不良等级政策,但存在政策功能不足、激励保障欠缺、效力级别较低、受众客体单一及作用层面有限等突出问题。对此,从低碳发展法律体系、加强系统协作谋划、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先进制度及全民低碳参与等方面提出优化我国碳减排政策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立平   周朦朦   张运梅  
梳理和分析我国出台的碳减排相关政策,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两个维度来构建碳减排政策分析框架,全面细致地揭示碳减排政策工具的运行情况,剖析碳减排政策的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碳减排政策分为萌芽期(2007—2013年)、初步发展期(2014—2018年)和快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3个发展阶段;我国碳减排政策发文以单部门为主,其中生态环境部发挥中坚力量,缺乏部门间的合作;我国碳减排政策类型以通知、办法为主,权威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政策平均效力有待提升;我国碳减排政策的政策工具更倾向于使用命令控制手段,主要聚焦于碳排放报告和核查、目标规划和碳交易平台建设3个方面;我国碳减排政策目标着重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数量控制和促进能源结构变动3个方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强  田川  郑晓奇  陈怡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成果显著。随着碳排放目标约束的增强,中国政府将会针对电力行业出台更多政策和措施,科学合理地评价这些政策和措施意义重大。本文基于Vensim技术平台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对电力行业碳减排设置了三种情景:即参考、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了电力行业关键指标变化、不同政策的减排贡献及减排成本。研究发现,对电力行业来说,有多项政策可控制碳排放,如果政策组合得当,能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早日达峰,并将碳排放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研究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业夔  李林军  李文江  冯文娟  王璐  邱国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制的排污交易,另一种是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文章详细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比较基于数量控制的碳交易和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哪个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要大于边际收益曲线;而在长期,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边际成本曲线。所以,短期内实行碳税,长期内实行碳交易的做法,更符合未来中国的情况。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灵芝  王国友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依然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政策,但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寻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合作机制短期内难以实现。寻求合理的经济性政策工具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具的碳税与数量工具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与清洁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克莎   余丽晴  
碳减排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必然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推进碳排放治理、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长期探索中,碳减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起了核心和基础作用,市场机制发挥了有效的调节和促进功能。根据全球碳减排必然性与阶段性逻辑的启示,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主要思路建议是:把握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碳减排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好推进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防止产业结构过早服务化或轻型化;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更好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处理好碳减排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碳减排的模式变革;积极参与应对碳排放的全球治理,提升气候治理问题的中国话语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盛丽颖  
本文基于1995-2009年国家层面数据,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选取变量,对我国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作了实证分析。目前支出角度的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要优于收入角度;收入角度的税收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应对现行的环境税和资源税进行一定的改革;今后财政政策应注重充分调动社会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以收获更好的碳减排效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相昭  蔡博峰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交通部门的减排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指出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道路交通领域碳减排和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次,以系统论和环境经济学为指导,构建了中国道路交通低碳政策矩阵,并分别讨论了燃油经济性标准、车用替代燃料、新能源汽车、燃油税等多项政策;最后强调指出单纯依靠某一种或某一类政策来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不现实的,不同政策组合或综合性战略的减排效果比较显著。所以,进一步健全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应该成为有效实现道路交通碳减排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爱国  王一川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世界性的新共识和世界经济的"新常态"。我们在详尽地阐述碳减排的两种主要政策工具——碳税和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经济理论依据、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中国应该同时采用开征碳税和建立碳交易市场两种碳减排政策,积极推进各种碳减排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道平  廖海凤  谭洪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基于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看还是分区域看,碳交易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碳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大。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减排,能源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在碳交易政策传导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这种传导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鹏昇   李硕  
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两种方式,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讨论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果为例,在事件分析法的框架下比较低碳省市试点(行政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碳省市试点通过抑制产出而实现了总量减排目标,但是并未降低碳排放强度;碳交易试点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产出,最终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省市试点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碳交易试点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未来的气候政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金书秦  李颖  胡浚哲  
农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同时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农业碳减排与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要推广各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减少和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等,实现治污减排协同;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农业碳约束指标,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为农业持续减排提供政策和市场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