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0)
2023(8623)
2022(6835)
2021(6570)
2020(4802)
2019(11163)
2018(10615)
2017(19396)
2016(10456)
2015(11646)
2014(11523)
2013(11624)
2012(10900)
2011(10162)
2010(9903)
2009(8682)
2008(8198)
2007(7074)
2006(6220)
2005(5792)
作者
(29544)
(24789)
(24788)
(23687)
(15563)
(11815)
(11009)
(9662)
(9522)
(8649)
(8619)
(8232)
(8063)
(7898)
(7791)
(7699)
(7328)
(7150)
(7080)
(6885)
(6204)
(5978)
(5970)
(5723)
(5609)
(5468)
(5317)
(5199)
(5009)
(4912)
学科
(49301)
经济(49263)
管理(27800)
(23472)
方法(19047)
数学(17804)
数学方法(17591)
中国(17213)
(16061)
企业(16061)
(14558)
环境(12896)
(11584)
贸易(11578)
(11349)
地方(10458)
农业(9944)
(9841)
业经(9400)
(9138)
(8775)
(7797)
银行(7786)
(7754)
(7690)
金融(7688)
(7584)
(7533)
(6909)
关系(6625)
机构
大学(150640)
学院(149456)
(72319)
经济(71299)
研究(60266)
管理(53536)
中国(46856)
理学(45932)
理学院(45336)
管理学(44616)
管理学院(44333)
科学(34315)
(32746)
(30936)
(29960)
研究所(27352)
中心(26273)
财经(24812)
经济学(24245)
(23722)
(22887)
(22311)
经济学院(21924)
北京(21569)
业大(20045)
(19924)
(19900)
师范(19740)
科学院(18947)
财经大学(18587)
基金
项目(103792)
科学(82787)
基金(78156)
研究(76942)
(69554)
国家(69090)
科学基金(57904)
社会(51628)
社会科(49110)
社会科学(49098)
基金项目(39793)
(36402)
自然(35206)
自然科(34370)
自然科学(34363)
教育(34006)
自然科学基金(33758)
(32801)
资助(31956)
编号(28691)
(24556)
(24409)
重点(24080)
成果(23541)
中国(23508)
国家社会(23382)
(21446)
教育部(20981)
课题(20676)
创新(20312)
期刊
(77340)
经济(77340)
研究(48535)
中国(31078)
学报(22873)
科学(22603)
(22569)
(21621)
管理(19944)
大学(17927)
学学(16898)
农业(15868)
教育(14570)
(14321)
金融(14321)
经济研究(14037)
财经(12229)
技术(11620)
(11153)
(10726)
业经(10620)
问题(10387)
国际(10179)
世界(10019)
(9089)
资源(8214)
统计(7729)
技术经济(7216)
(6634)
(6492)
共检索到228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云  陈池波  
本文综合评估了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减排成效,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减排"后进地区",并借助脱钩模型和影子价格模型对其进行减排路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地区已提前实现或有潜力实现2020年和2030年碳减排目标,但同时也存在山西、内蒙古、海南等9个减排"后进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部;(2)减排"后进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表现出了"以强弱脱钩为主""前期多种脱钩类型并存但后期以强弱脱钩为主"以及"整个考察期内多种脱钩类型并存"等不同形态,反映出不同类型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3)遵循可行性与公平性原则,科学调整了各"后进地区"的碳减排目标并优化了其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能够为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碳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朱烨  田云  
本文在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农业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方向距离函数估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低碳农业绩效水平,并引入碳排放影子价格对各省区的农业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处于低碳农业绩效1区,距离函数值均为0,其余省区低碳农业绩效水平相对较低;2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区三年平均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处于前列,减排成本较高;而西藏、青海两地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低,农业减排成本较低;3全国农业碳排放平均影子价格呈逐年增大趋势,且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与农业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4基于距离函数值、碳排放影子价格的数值差异,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殷阿娜   邓思远  
工业绿色转型是资源型地区推进减污降碳、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工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进步路径、生态效率提升路径、能源结构转型路径和生产结构调整路径,分析资源型地区工业绿色转型推进减污降碳的影响机理,并以钢铁大省—河北省为例,运用半参数回归模型,探究资源型地区工业绿色转型推进减污降碳的实际作用路径及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4-2021年期间,工业技术进步,显著发挥了减污降碳作用,但其减污的弹性效应大大高于降碳效应;工业生态效率提升,发挥了少量减污效应,其降碳效应不显著;工业能源结构转型,产生了微弱的降碳效应,但同时减污效应不显著;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对减污和降碳的影响均呈显著的曲线变化,且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闫坤   唐丹彤   甘天琦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农业源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建一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对1998-2021年联合减排情况下全国层面、九大农区及省级层面的农业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全国层面,联合减排情况下农业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小于单独减排下的相应成本,存在正向的减污效应与降碳效应,且二者呈现较好的协同趋势。在九大农区,除青藏高原区与黄淮海平原区外,其余农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较好;华南区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相对更低,具备更大的减污降碳潜力。省级层面,各省份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减污与降碳效应均随环境规制的加强不断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农业减污降碳效应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科学评估农业减污降碳潜力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立军  曾繁华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减排成本与减排路径是该战略实施中的两大现实问题。基于行业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减排成本,技术减排效应及减排路径展开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行业减排成本差异较大,整体减排成本逐年上升。各行业减排成本极差在20倍左右,2005—2015年行业平均减排成本上升了近1倍;(2)技术进步的减排贡献较大,但部分行业技术减排有限。研究期内技术进步累计实现减排97.36亿吨,累计技术减排率达到51.38%;但在废品废料业、纺织服装制品业,服务业等行业技术减排有限;(3)减排路径应遵循从“高碳”到“低碳”的行业顺序。优先和重点减排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给、金属采选冶炼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可相对延后和非重点减排行业主要为食品烟草等传统加工制造业及商贸、金融、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乔列成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受范围经济的启发,本文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造一种新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2006—2018年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年均增长2.6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更加明显,2012—2018年间,年均增长4.41%。在生态优先、降碳优先和能源革命3种情形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提升空间可达到29%~43%。本文为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宝杰  孙点婧  
2019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结构性存款迎来了"严监管时代"。结构性存款在中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为何在近几年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发展中涌现了哪些乱象,为何新规出台后规模下降却又在几个月后出现反弹,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雪原   詹成   成金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新方向。本文对深圳市10个区2020年“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效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并分析了大鹏新区在深圳市的“两山”实践效果,从“两山”资源生态价值实现、价值转化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大鹏新区的“两山”价值转化路径优化的建议,为深圳市大鹏新区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标杆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建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电也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构成。我国未来低碳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电力技术的选择及其推广,其中风电与碳捕集与碳封存(CCS)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都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不确定性较大。本文将基于风电和碳捕集的技术学习曲线,探讨这两类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实现市场竞争所需的)推广时间、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等,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减排量与发展路径相同的前提下,风电技术成本较新建煤粉(PC)电厂碳捕集技术成本略高,后者若考虑了碳运输与碳封存成本在内,其减排成本将更高;另外,考虑了技术学习效应后,风电技术与CCS技术成本较相关研究结果都更低。到2025年风电技术发展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楠  庄贵阳  
城市既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战场,又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单元。国家发改委自2010年起先后确定了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了定量评估试点成效、发挥试点引领作用、加强分类指导,必须尽快构建统一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基于此,从宏观领域、能源、产业、低碳生活、资源环境、低碳政策创新六个维度开发了一套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和2015年全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地级市)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得出低碳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结论,并发现低碳城市演进的规律和存在局部不平衡、低碳政策效果未完全发挥等问题,提出了以"低碳+"和"+低碳"战略为指导、以系统工程思维规划布局、完善"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制度、发挥低碳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把握标准化趋势,争取国际话语权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李峰  
本文从Kava恒等式出发,选取产值能耗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碳排放强度等三个基础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等三个成熟度测度指数.并基于中国30个省份和38个工业行业2003—2012年数据.从整体和分省份及分行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自2003年起中国工业再度出现重型化倾向,但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区域的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明显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制造业的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明显高于采矿业和公用事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滨  高洪玮  张芳  
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和碳排放重点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在能耗降低、绿色发展、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以及政策体系完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测算和分析发现,市场需求的增长对碳排放产生的压力较大。有色金属行业还存在碳排放相对集中、自备电比重相对较高、有色金属行业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产业组织结构相对分散等特征。从系统观念出发,应进一步统筹好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整体减排与不同地区和品种减排的关系、长期“碳中和”与短期“碳达峰”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芳  李婷慧  董佳丹  陈晓玲  
我国从“十一五”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然而,由于大气污染源复杂多样,尤其对分散污染源监测上存在盲区;相关的统计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切实的减排成效.卫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大范围全覆盖的监测手段,能反映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趋势,从而客观反映减排成效.因此,研究通过对OMI卫星遥感长时序大气污染监测产品的时空趋势分析,解析了湖北省内“十一五”以来SO_2与NO_x减排成效,结果显示湖北省内大部分地区SO_2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NO_2浓度则无显著变化趋势,宜昌、荆门等地区表现为显著增加,亟需重点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