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8)
2023(9576)
2022(7938)
2021(7479)
2020(5847)
2019(13506)
2018(13211)
2017(24295)
2016(13003)
2015(14785)
2014(14563)
2013(14742)
2012(14167)
2011(13338)
2010(13356)
2009(12089)
2008(12031)
2007(10630)
2006(9795)
2005(9255)
作者
(37875)
(31608)
(31422)
(29947)
(20382)
(15154)
(14307)
(12330)
(12165)
(11305)
(10999)
(10551)
(10372)
(10175)
(10063)
(9818)
(9443)
(9173)
(9072)
(8902)
(8186)
(7749)
(7592)
(7314)
(7191)
(7071)
(7018)
(6996)
(6398)
(6398)
学科
(66037)
经济(65982)
管理(33472)
(32315)
中国(24726)
(23162)
企业(23162)
方法(21771)
数学(19340)
数学方法(19235)
地方(18553)
(18194)
业经(14154)
(14018)
贸易(14003)
(13615)
农业(12600)
(12489)
(12157)
金融(12157)
(12024)
银行(11999)
(11803)
(11705)
(11689)
地方经济(10667)
(10411)
环境(10212)
技术(9193)
发展(8884)
机构
大学(190324)
学院(190156)
(90327)
经济(88830)
研究(76124)
管理(67645)
中国(60217)
理学(56495)
理学院(55781)
管理学(55086)
管理学院(54713)
科学(42712)
(42677)
(39888)
(38705)
研究所(34911)
中心(33078)
(31122)
财经(31012)
经济学(29602)
(28528)
(28410)
北京(28359)
(27237)
经济学院(26551)
(26509)
师范(26254)
业大(24173)
农业(24007)
科学院(23479)
基金
项目(119867)
科学(95074)
研究(90605)
基金(87484)
(76282)
国家(75646)
科学基金(63863)
社会(60306)
社会科(57234)
社会科学(57228)
基金项目(44670)
(44464)
教育(41031)
(38111)
自然(37546)
自然科(36679)
自然科学(36670)
资助(36466)
自然科学基金(36045)
编号(34983)
(32210)
成果(29444)
(27767)
重点(27564)
发展(26726)
国家社会(26355)
(26269)
课题(25878)
中国(25539)
(24997)
期刊
(106692)
经济(106692)
研究(65958)
中国(46875)
(30451)
(28269)
管理(27811)
学报(27743)
科学(27337)
教育(23465)
(22751)
金融(22751)
大学(21479)
农业(21344)
学学(19799)
经济研究(18743)
技术(16782)
业经(16566)
财经(16326)
(14329)
问题(14153)
(13340)
世界(12867)
国际(12456)
(12290)
技术经济(9752)
图书(9160)
经济问题(9006)
(8968)
论坛(8968)
共检索到311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中国当前均存在研发投入递增与全要素生产率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表现出研发投入的"索洛悖论"现象,且"索洛悖论"出现在研发强度为5-6的区间。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框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给出理解这一反常结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力资本投入错配,直接后果是持续创新失去人力资本依托。最后,基于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两个维度,进一步实证发现,实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匹配,可以规避研发投入递增与技术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中国当前均存在研发投入递增与全要素生产率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表现出研发投入的"索洛悖论"现象,且"索洛悖论"出现在研发强度为5-6的区间。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框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给出理解这一反常结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力资本投入错配,直接后果是持续创新失去人力资本依托。最后,基于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两个维度,进一步实证发现,实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匹配,可以规避研发投入递增与技术进步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而实施条件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在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改变因政策偏向、资源垄断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等导致人力资本错配的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岩  曾国平  曹跃群  
文章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回归,测算出了1995—2013年中国各省级单位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最优比例存在着持续高企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样本期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程度并不理想。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始终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而中、西部地区则经历了由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过剩到物质资本存量相对过剩的演变历程。且近年来,这种资本存量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虽然目前中国绝大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岩  曾国平  曹跃群  
文章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回归,测算出了1995—2013年中国各省级单位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最优比例存在着持续高企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样本期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程度并不理想。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始终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而中、西部地区则经历了由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过剩到物质资本存量相对过剩的演变历程。且近年来,这种资本存量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虽然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短缺的状态,但各省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实际比例相对于最优比例的偏离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地区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梯次降低的态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静  楠玉  
长期经济增长离不开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但低效率的公共部门在减速过程中仍可以很好地生存,减速后果由生产性部门来消化,这将使人力资本进一步向无效率公共部门集中,导致人力资本错配,从而造成内生增长动力缺失。本文理论研究表明,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公共部门存在一个最优的人力资本配置比。借助OECD国家和中国例证也发现,如果公共部门人力资本配置偏离这个最优比例,将导致经济稳增长受阻。此外,相比美国、英国等OECD国家,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强度较大,而生产性等市场化部门人力资本强度相对较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时期,大量优秀人才配置到非市场的公共部门而非生产性部门,会给中国经济稳增长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改变不利于经济减速时期能有效淘汰非效率部门的制度结构,引致人力资本进一步向生产性部门集中,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最大限度释放人力资本红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崔太平  张鸿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姜雨  沈志渔  
本文深入分析了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一方面,技术选择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和水平,而且技术进步能够诱发和引导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选择技术的适宜水平,以及"干中学"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效应。而且,人力资本的供给决定了技术进步的类型和途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机理模型和动态适配模型,并指出二者间存在动态适配关系和多重适配均衡。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人力资本结构研究"课题组  
关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匹配与协调,现有研究大多处于定性分析或局部的经验观察。本文在系统解析两者的匹配协调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的理论,测算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度,并考察了这种匹配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匹配协调对经济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十分稳健。因此,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效积累,不仅仅是两者数量上的增加,同时还要关注两者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匹配和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扶涛  王方方  薛勇军  
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升级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战略举措,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升级支持和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我国2000—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匹配度模型分析我国人力资本与制造业升级匹配效应,结果发现,匹配度总体水平较低,但提升态势明显,并呈现出阶段非对称性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邵文波  李坤望  王永进  
本文基于劳动力技能匹配的视角,讨论了国家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关系。在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下,首先分析了封闭条件下不同技能劳动力在不同替代弹性部门的均衡配置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开放条件下两国因人力资本结构不同而形成的比较优势的差异,并进一步推广至多国情形。理论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结构差异并不能单独决定比较优势,还需要考虑替代弹性不同的部门对于劳动力技能匹配的要求,替代弹性高的部门要求技能差异大的劳动力搭配进行生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分布偏向于某部门特定技能范围的国家在该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静  楠玉  
本文解释了中国人力资本规模大幅度提升,而自主创新迟滞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错配是导致自主创新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的匹配程度可以引致与要素稀缺(丰裕)类似轨迹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方向;基于OLS估计和分位数估计发现,提高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的匹配程度既可以引致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型的,还可以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力要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丁守海  王红梅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部门的生产率变动情况,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2年是生产率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此后,生产率增长明显趋缓。到20世纪80年代, 美国经济部门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那就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产业异军突起,各产业对IT 设备的投资也迅速增加,人们期待这些能带来生产率的复苏。然而,索洛通过计量分析却得出了令人迷惑的"悖论",即IT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渗透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成  
本文研究了人力资本、研发行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员工硕士以上学历比例对公司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密集度、研发强度、创新速度对公司价值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研发密集度、研发强度、创新速度分别能够促进员工人均薪资、员工硕士以上学历比例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此外,较好的硕士以上员工比例、人均薪酬、平均服务年限均能够提升研发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