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41)
2023(20247)
2022(17356)
2021(16190)
2020(13600)
2019(31203)
2018(30724)
2017(58062)
2016(31584)
2015(35107)
2014(34673)
2013(34335)
2012(31790)
2011(28827)
2010(28628)
2009(26027)
2008(25280)
2007(21871)
2006(19064)
2005(16801)
作者
(92904)
(77459)
(76668)
(73032)
(49131)
(37129)
(34805)
(30391)
(29495)
(27428)
(26414)
(26102)
(24627)
(24451)
(23982)
(23947)
(23011)
(22978)
(22173)
(22135)
(19352)
(19162)
(18709)
(17642)
(17386)
(17207)
(17057)
(16856)
(15596)
(15298)
学科
(130320)
经济(130193)
管理(85615)
(83030)
(66613)
企业(66613)
方法(57026)
数学(50068)
数学方法(49438)
中国(38217)
(35648)
(30817)
地方(29415)
(28820)
业经(28445)
(25320)
贸易(25303)
(24568)
农业(24010)
(23336)
环境(20303)
(20207)
银行(20129)
技术(19729)
(19520)
金融(19517)
(19491)
(19346)
理论(19022)
(18926)
机构
大学(446068)
学院(443431)
(180842)
经济(177246)
管理(170579)
研究(158455)
理学(148247)
理学院(146498)
管理学(143579)
管理学院(142804)
中国(118125)
科学(100362)
(96157)
(81218)
(80872)
(79528)
研究所(74348)
业大(70894)
中心(70755)
财经(64174)
农业(63984)
(63737)
北京(61028)
(59124)
(58687)
师范(58386)
(57829)
经济学(54859)
(51342)
经济学院(49497)
基金
项目(310035)
科学(243017)
基金(225838)
研究(219125)
(200657)
国家(199054)
科学基金(169182)
社会(138753)
社会科(131567)
社会科学(131535)
(119728)
基金项目(119199)
自然(112331)
自然科(109793)
自然科学(109763)
自然科学基金(107796)
(102366)
教育(100492)
资助(93850)
编号(86533)
重点(70461)
成果(69258)
(68726)
(68062)
(64012)
课题(60514)
科研(60191)
创新(59920)
计划(57910)
国家社会(57843)
期刊
(193937)
经济(193937)
研究(129200)
中国(85767)
学报(78570)
(73263)
科学(70371)
管理(62372)
大学(58673)
(58552)
学学(55491)
农业(50588)
教育(46812)
(38009)
金融(38009)
技术(37312)
经济研究(32385)
业经(31962)
财经(30867)
(26950)
(26599)
问题(25401)
科技(22274)
(21816)
图书(21600)
技术经济(20865)
(20652)
业大(20357)
资源(20346)
统计(20272)
共检索到650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高峰  杨浩东  汪琛  
激发女性研发人员创造活力,对于中国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研领域性别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科学共同体内外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围绕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下简称创新TFP)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对三大创新主体的性别结构、创新TFP分布的演进进行描绘。其次,采用半参数核回归法探析科研人员性别结构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TFP间的关联。最后,选用Oaxaca分解法探究STEM研究生性别差异对R&D人员性别差异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相比研发机构和高校,企业研发人员性别失衡更为严重,相比人口大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对研发人员性别结构的“兜底作用”更显著;创新投入、产出与性别结构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研发人员女性占比越高的地区,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越高;STEM领域研究生数量上的性别差异可以解释约6成的研发人员性别差异,且解释程度呈逐渐增强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震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研究了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表现为"天花板效应";但在工资分布的最高端,性别工资差异又开始缩小。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统计歧视和社会保护政策的解释。而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则表现为"粘地板效应"。在农民工工资分布的高端,性别差异表现出与城镇职工工资分布低端相似的趋势。这一点表明在工资分布高端的女性农民工已经开始突破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保护。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易定红  袁青川  
本文采用2008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工会的工资溢价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工会会员与非工会会员之间的小时工资差异主要是由禀赋效应造成的,系数效应和交叉效应并不明显。换句话说,工会工人的资源禀赋和工作特征禀赋等是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会对工资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工会会员在入会倾向方面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工会有效性的两点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邰凌楠  钱曼玲  田茂再  
在工资差距分解问题中,研究者经常会遇到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直接忽略会导致最终估计结果产生严重偏差,同时在众多工资差距分解方法中,相比于均值分解,分布分解方法更受研究者青睐。针对参数分位回归,本文首次提出可加形式与非可加形式的样本选择参数分位回归(SSPQR)模型,并基于这两类样本选择参数分位回归模型给出修正样本选择偏差后的参数分位回归工资差距分布分解方法。运用上述方法及已有的工资分布分解方法,借助CHNS2015年度城镇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城镇男女工资差距及差距分解问题,得出以下结论:①男女工资差距主要来源是性别歧视问题;②经过样本选择偏差修正后,实际的工资差距更大,歧视问题更严重;③男女工资差距程度在不同分位点上结果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从平均水平来判断工资差距程度;④与其他已有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发现,SSPQR计算的工资差距程度更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雪娟  余向华  
中国改革进程中,国有部门与我国体制的先天亲和性,使得其与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备受关注。以这种差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为研究对象,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反事实分位数分解,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改革阶段部门工资差异的异质性分布和来源问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经历了从折价到溢价的演变,工资分布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变,改革早期国有部门工资过分集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消解,各分位点上普遍存在的溢价在2009年后开始缓解并回落。分位分解发现,国有部门通过门槛提升形成的劳动者特征差异,在早期不是主要差异来源,但后期则逐渐占据了主导,表明国有部门通过进入壁垒,部分维持了工资差异。部门工资差异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改革阶段性和政策相关性,研究为认识和化解部门工资差异问题提供了结构性的详细数据支持和相关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艳云  王文一  
利用CHNS数据库中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两性的职业分布结构与收入进行了描述分析,指出在不同的职业间两性收入差距的表现不完全相同;采用Appleton模型进一步对两性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结论是两性收入差距主要是职业内因素造成的,职业间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两性收入差异中歧视性因素仍然较大。认为在职业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为重要,同时应加大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减少对女性的歧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尔琪  
分析和识别石漠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有效治理和恢复石漠化。以往研究对影响因子的空间局部差异关注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研究区,选取自然及社会经济等12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普通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嵌入空间因素,分析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Moran’s I大于正态函数在99%显著水平,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2)GWR模型R2(0.508)明显高于传统统计模型的R2(0.156),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提高;(3)12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关系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尔琪  
分析和识别石漠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有效治理和恢复石漠化。以往研究对影响因子的空间局部差异关注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研究区,选取自然及社会经济等12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普通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嵌入空间因素,分析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Moran’s I大于正态函数在99%显著水平,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2)GWR模型R~2(0.508)明显高于传统统计模型的R~2(0.156),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提高;(3)12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关系呈现不同数值大小、正负效应和线性组合关系的空间分布差异;(4)人类活动叠加在喀斯特特殊的岩性、土壤和植被组合上,显著影响石漠化分布;同时,局部区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的急剧变化。GWR模型可揭示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局部的关键影响因子,刻画多因子组合作用对石漠化的影响,有助于差别化的小流域石漠化治理。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锦英  马良  方峥  何翠香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1995年和2008年的数据,运用重新赋权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以及无条件分位数"再次分解方法"(Double-decomposition)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性别工资差异由1995年的"粘地板"现象逐渐呈现出2008年的"玻璃天花板"现象的趋势;(2)系数效应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作经验是影响性别工资差异的显著因素;(3)从再次分解结果看,在时间维度上性别工资差异逐渐拉大,在横截面数据上低收入群体的女性情况得到改善,而高收入群体女性情况恶化了。因此,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来缩小性别工资差异。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兴  王芳  
本文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分解方法对1989-2009年间我国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在1989-2009年的三个时期内,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的V型趋势,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和职业等影响因素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方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造成;然而新世纪以来,虽然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造成当前部门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  果臻  
文章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应用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总结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历程和特征。运用人口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将出生性别比、死亡率性别差异和年龄结构3个驱动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演变的影响程度量化分离。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特征随着这3个因素的变动而变化:长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对人口性别失衡的累积作用凸显,其对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全程性影响将贯穿出生人口队列的整个生命周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构成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驱动因素;人口年龄结构的加速老化对改善人口性别结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丁丁  田文华  
基于1992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与环境治理的面板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技术创新产出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东部在产出水平与差异方面优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相对较低、规制效果差异较大;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在中高分位点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高于全国、中西部水平,"波特假说"在中西部地区的高分位点处表现为促进作用;从差异来源来看,随分位点上升,东部地区的特征差异减小、系数差异增大,而特征差异水平下降成为总差异减小的主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