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90)
- 2023(12454)
- 2022(10409)
- 2021(9509)
- 2020(8030)
- 2019(18511)
- 2018(17828)
- 2017(33940)
- 2016(18282)
- 2015(21041)
- 2014(20935)
- 2013(21347)
- 2012(20342)
- 2011(19007)
- 2010(19033)
- 2009(17941)
- 2008(17753)
- 2007(15868)
- 2006(14126)
- 2005(12908)
- 学科
- 济(103953)
- 经济(103876)
- 管理(50489)
- 业(44377)
- 方法(40431)
- 数学(36382)
- 数学方法(36158)
- 企(33704)
- 企业(33704)
- 中国(26319)
- 地方(23364)
- 农(22806)
- 学(20040)
- 财(19040)
- 贸(17979)
- 贸易(17971)
- 业经(17935)
- 易(17432)
- 环境(15653)
- 制(15599)
- 农业(15466)
- 地方经济(15175)
- 和(14409)
- 融(13650)
- 金融(13648)
- 银(13115)
- 银行(13090)
- 行(12643)
- 发(12632)
- 资源(11814)
- 机构
- 大学(286584)
- 学院(283228)
- 济(134686)
- 经济(132295)
- 研究(107029)
- 管理(104804)
- 理学(89881)
- 理学院(88758)
- 管理学(87451)
- 管理学院(86902)
- 中国(81557)
- 科学(63749)
- 京(61378)
- 财(57144)
- 所(55553)
- 研究所(50688)
- 农(47749)
- 中心(47235)
- 财经(46304)
- 经济学(44320)
- 经(42146)
- 江(41562)
- 经济学院(39943)
- 业大(39775)
- 北京(39341)
- 院(37810)
- 农业(37752)
- 范(37208)
- 师范(36905)
- 财经大学(34309)
- 基金
- 项目(185627)
- 科学(146788)
- 基金(137686)
- 研究(133862)
- 家(121168)
- 国家(120291)
- 科学基金(101525)
- 社会(89031)
- 社会科(84607)
- 社会科学(84581)
- 基金项目(71979)
- 省(68997)
- 自然(63355)
- 自然科(61767)
- 自然科学(61743)
- 自然科学基金(60680)
- 教育(59621)
- 划(59439)
- 资助(56786)
- 编号(51728)
- 部(42913)
- 重点(42621)
- 发(42315)
- 成果(42000)
- 国家社会(38848)
- 创(37540)
- 教育部(36500)
- 中国(36150)
- 课题(35786)
- 科研(35583)
- 期刊
- 济(150633)
- 经济(150633)
- 研究(86976)
- 中国(54456)
- 学报(44927)
- 财(42644)
- 农(42516)
- 科学(42185)
- 管理(37284)
- 大学(32739)
- 学学(30773)
- 农业(29125)
- 经济研究(25870)
- 融(25125)
- 金融(25125)
- 财经(24245)
- 技术(22821)
- 教育(21963)
- 经(21144)
- 业经(20781)
- 问题(20284)
- 贸(18247)
- 业(16692)
- 世界(16222)
- 技术经济(16222)
- 国际(16077)
- 资源(16014)
- 统计(15151)
- 图书(13261)
- 策(13167)
共检索到429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丽莎 赵媛
效率导向的石油资源利用布局使我国的原油生产格局与加工利用格局之间形成显著错位。鉴于石油资源利用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论文基于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增加值拉动乘数和增加值推动乘数两个投入产出系数,测算并对比了我国不同区域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指出:1)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小于其直接经济效应分异,表明各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均通过区内产业链传导,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资源型和精加工型产业结构在实现石油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梦琛 王礼茂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讨论了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实证数据,计算得到中国分省区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然后借助空间分析模型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强度呈现普遍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空间相关性为主、局部的空间不连续性和突变性为辅。东北、西北地区是主要的高排放强度区;西部地区排放强度整体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低。华东、华中地区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和江西均为低排放强度的集聚区域,周边省份的碳排放也较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处于CO2排放强度的"洼地",可能会对周边黑龙...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李京晓 杨成林
基于石油资源需求在我国不同行业间呈现的特征,分别利用ADL和Dynamic Panel数据模型对七大行业部门石油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大行业的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在长期与短期均较小,在短期各个行业的石油需求数量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水平,滞后1期石油需求对当期石油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从而表明各个行业部门的石油需求具有典型的"棘轮效应"。此外,从单一部门和多部门混合估计结果的比较来看,ADL方法下石油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与长期价格弹性并无显著差异,但Dynamic Panel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却显示短期价格弹性系数明显低于长期价格价格弹性。
关键词:
动态面板 价格弹性 正向冲击 棘轮效应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董凌云
历史已经证明,石油工业是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30年世界石油产量不足30亿桶到目前约500亿桶,从能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发展变化中,我们会发现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新技术出现与地缘政治事件等正一起改变着石油工业的作用与地位,石油已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杰 邱立成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从对中国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从不同的时间序列对中国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世祥 成金华 吴巧生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敛趋势明显,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缩小这种区域差异状况。
关键词:
中国 水资源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永科 赵美姣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著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雪琪 马晓君
文章基于2011—2015年全国省份数据,设置宽口径指标体系,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研究经济效率。在经济区域划分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和共同前沿Malmquist指数,并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考察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效应下的技术差异比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还处于发展中期,局限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两方面,各省市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芦惠 欧向军 李想 叶磊 孙东琪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建军 阳国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之谜"。从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操作性较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差异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宝玉 谢桂珍 魏雪燕 何月娟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技术分析了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层面金融发展差异显著小于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而金融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四大板块间差异形成,而金融发展差异主要由东部10个省份间差异形成;金融发展格局显著不同于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区域金融发展没有表现出地带性差异,西部省份金融比率提升显著,中部6个省份经济增长提速明显,但金融发展显著滞后。这意味着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只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空间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区域分配等都会影响区域金融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 区域差异 中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增长差异 经济增长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崔光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高铁梅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模型,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及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总供给曲线变得较为平缓,东部地区总供给曲线更为平缓,扩大总需求不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还会带来产出的较大增长。东部地区的投资需求弹性呈倒U型曲线变化,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正在向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更高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需求模式较为接近,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结构变化 时变参数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