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1)
- 2023(13908)
- 2022(11514)
- 2021(10571)
- 2020(8878)
- 2019(20262)
- 2018(19502)
- 2017(36666)
- 2016(19650)
- 2015(21893)
- 2014(21119)
- 2013(20900)
- 2012(18942)
- 2011(16945)
- 2010(16091)
- 2009(14145)
- 2008(13278)
- 2007(10791)
- 2006(8968)
- 2005(7396)
- 学科
- 济(80890)
- 经济(80811)
- 管理(55609)
- 业(51286)
- 方法(41470)
- 企(40919)
- 企业(40919)
- 数学(38165)
- 数学方法(37735)
- 中国(22944)
- 农(20492)
- 财(19711)
- 贸(17923)
- 贸易(17917)
- 易(17585)
- 学(16248)
- 环境(16195)
- 业经(16120)
- 农业(13719)
- 制(13441)
- 银(12545)
- 银行(12496)
- 务(12366)
- 财务(12332)
- 财务管理(12309)
- 技术(12218)
- 行(11936)
- 划(11762)
- 融(11731)
- 金融(11730)
- 机构
- 大学(273156)
- 学院(270437)
- 济(119695)
- 经济(117993)
- 管理(107410)
- 理学(95383)
- 理学院(94394)
- 管理学(92736)
- 研究(92510)
- 管理学院(92259)
- 中国(70283)
- 科学(57126)
- 京(55853)
- 农(49806)
- 财(49673)
- 所(45064)
- 业大(44868)
- 中心(42785)
- 研究所(42056)
- 财经(41888)
- 农业(39814)
- 经(38785)
- 经济学(38488)
- 江(35150)
- 经济学院(35044)
- 北京(34096)
- 院(33671)
- 财经大学(31836)
- 范(31664)
- 师范(31171)
- 基金
- 项目(200794)
- 科学(160005)
- 基金(152050)
- 研究(138093)
- 家(136205)
- 国家(135210)
- 科学基金(116237)
- 社会(92700)
- 社会科(88288)
- 社会科学(88268)
- 基金项目(80580)
- 自然(77460)
- 自然科(75806)
- 自然科学(75782)
- 省(75150)
- 自然科学基金(74491)
- 划(65163)
- 教育(63216)
- 资助(61647)
- 编号(50776)
- 重点(45762)
- 部(45480)
- 创(42617)
- 发(42517)
- 国家社会(40785)
- 创新(40090)
- 科研(40085)
- 教育部(39060)
- 计划(38357)
- 成果(37934)
- 期刊
- 济(111181)
- 经济(111181)
- 研究(71314)
- 学报(48674)
- 中国(45303)
- 科学(44001)
- 农(42842)
- 管理(37367)
- 大学(36999)
- 财(36781)
- 学学(35585)
- 农业(29747)
- 技术(21774)
- 融(21149)
- 金融(21149)
- 经济研究(20414)
- 财经(20255)
- 教育(19177)
- 经(17511)
- 业经(17097)
- 业(17009)
- 问题(15213)
- 贸(14527)
- 统计(13857)
- 版(13516)
- 科技(13124)
- 世界(12980)
- 技术经济(12928)
- 业大(12875)
- 国际(12835)
共检索到369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中华 于孟君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石化行业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演变进行分解,进行阶段性及累计效应分析,考察投资、产出、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强度、能源强度和投资效率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投资、产出及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能源碳强度、投资效率和能源强度作用较弱,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是未来石化行业减碳政策制定的主要着手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刘继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分解结果表明:1994~2001年工业二氧化碳强度略有上升,其正向驱动因素是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是能耗强度和能耗结构;2002~2007年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强度的上升,能耗结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虽有负向贡献但相对较小。此外,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强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型工业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滞后是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制约...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碳强度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庆友 尹洁婷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
关键词:
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因素分解 化学工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关键词:
西部 CO2排放量 驱动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关键词:
碳排放 资本深化 能源生产率 结构调整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邹非 朱庆华 王菁
对中国建筑业1991年到2013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计量,运用岭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人口、财富和技术等因素对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人均GDP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影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负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技术进步是减少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所在,要大力提倡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深化供给侧改革,做好建筑业经济规模的加减法;提高建筑人整体素质,全员减排增效;努力打造建筑业绿色供应链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征华 彭迪云
以指数分解法、计量经济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三种方法为主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单一性、研究变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综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建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设定两种分解路径——等比路径和等差路径,采用数理经济学理论,将之分别对应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指标的幂函数路径和对数函数路径。根据1990~2007年全球主要地区和中国的历史经验数据,对上述两个函数的参数进行模拟,并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路径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国际经验对应的最优路径更为激进;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对数函数最优路径更为灵活,但后者减排潜力更大。若走对数函数路径,在远期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8年我国将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之后便逐步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