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6)
- 2023(16248)
- 2022(14153)
- 2021(13440)
- 2020(11256)
- 2019(26219)
- 2018(25844)
- 2017(49446)
- 2016(26307)
- 2015(29799)
- 2014(29579)
- 2013(29127)
- 2012(26541)
- 2011(23824)
- 2010(23368)
- 2009(21411)
- 2008(20820)
- 2007(17641)
- 2006(15184)
- 2005(13188)
- 学科
- 济(107464)
- 经济(107351)
- 管理(76907)
- 业(71123)
- 企(59243)
- 企业(59243)
- 方法(53146)
- 数学(46494)
- 数学方法(45925)
- 贸(29515)
- 贸易(29502)
- 中国(29162)
- 易(28742)
- 财(28206)
- 农(27439)
- 业经(22330)
- 学(22076)
- 地方(19663)
- 环境(19309)
- 农业(18005)
- 务(17936)
- 财务(17865)
- 财务管理(17826)
- 制(17575)
- 理论(16882)
- 和(16787)
- 企业财务(16672)
- 技术(16158)
- 划(15648)
- 出(15205)
- 机构
- 大学(373780)
- 学院(370296)
- 济(156306)
- 经济(153364)
- 管理(148760)
- 理学(130121)
- 理学院(128771)
- 管理学(126442)
- 管理学院(125801)
- 研究(124100)
- 中国(92964)
- 京(78825)
- 科学(75141)
- 财(68285)
- 所(60556)
- 财经(56126)
- 农(56025)
- 中心(55846)
- 研究所(55580)
- 业大(54064)
- 经(51394)
- 江(50504)
- 北京(49653)
- 经济学(48139)
- 范(47389)
- 师范(46946)
- 院(45971)
- 农业(43934)
- 经济学院(43679)
- 财经大学(42139)
- 基金
- 项目(260708)
- 科学(205677)
- 基金(192232)
- 研究(189691)
- 家(167651)
- 国家(166362)
- 科学基金(143387)
- 社会(121368)
- 社会科(115198)
- 社会科学(115169)
- 基金项目(101446)
- 省(98243)
- 自然(93388)
- 自然科(91219)
- 自然科学(91197)
- 自然科学基金(89551)
- 教育(86606)
- 划(83362)
- 资助(80072)
- 编号(75766)
- 成果(60179)
- 部(58659)
- 重点(57983)
- 发(54769)
- 创(53742)
- 课题(51196)
- 国家社会(51084)
- 教育部(50691)
- 科研(50371)
- 创新(50252)
- 期刊
- 济(159702)
- 经济(159702)
- 研究(107144)
- 中国(63919)
- 学报(57292)
- 科学(53233)
- 管理(53046)
- 财(51851)
- 农(49572)
- 大学(44198)
- 学学(41579)
- 教育(36110)
- 农业(35168)
- 技术(32023)
- 融(27483)
- 金融(27483)
- 经济研究(27272)
- 财经(26779)
- 业经(25037)
- 贸(23064)
- 经(22904)
- 问题(21887)
- 国际(19555)
- 业(18977)
- 图书(18834)
- 技术经济(18067)
- 科技(17038)
- 统计(16999)
- 理论(16942)
- 资源(16835)
共检索到528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真 陈天明 李茂林 翟晓颖
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在于美方认为中方长期存在的贸易顺差,使得中方获取了所谓的"不平等利益";但是,中国却承担了大量贸易产品生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失。如果忽视该部分,将高估中国的真实贸易利益。文章使用真实贸易隐含污染排放模型核算贸易中隐含的工业污染排放,运用结构性分解模型从排放强度、技术结构、进出口规模、进口品中间投入、进出口结构五个层面分析进出口隐含污染物排放变动的原因,结合ExternE模型和Logistic模型核算贸易中隐含各类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将环境成本纳入贸易利益体系,以评估中国真实贸易利益。研究发现:(1)2007-2015年,除了烟(粉)尘的隐含排放量呈V型变化外,更加紧密的行业间生产联系、技术联系以及不断降低的污染排放强度使得其他隐含污染排放均逐年下降,说明减排策略不能依靠牺牲出口规模来实现,而应在污染排放强度、贸易结构升级和污染物末端治理方面做出重点部署。(2)用于出口品生产的进口中间投入需从进口抵减排放中剔除,否则会高估大约23.08%-32.70%的进口隐含废气排放和23.49%-33.59%的进口隐含废水排放,继而导致中国真实贸易利益被高估。(3)工业三废所导致的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真实福利的损失每年在9%左右,废气带来的人体健康损失在全部出口隐含排放环境成本中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废气带来的农业损失和废水损失。(4)行业贸易贡献率与贸易隐含工业污染物排放、行业经济损失率之间并无直接的必然关系。文章从出口隐含环境成本的角度重新评估了中国的真实贸易利益,回应了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在考虑隐含能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都按我国的能耗效率对进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我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1999-2005年是一个微弱的能源净进口国,而1997,1998和2006年却是能源净出口国;按照日本的能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则是一个更大的能源净出口国,每年能源净出口量在10 000~50 000万t标煤之间,其中1997-2002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之后该数字迅速增长,2006年更高达18.8%。可见我国进口的能源(包括进口产品中的隐...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能 投入产出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对进出口商品都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所作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通过产品的形式,我国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为国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更为惊人。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已达29.28%。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和其出口国都是这些碳排放的受益者,都...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盛仲麟 何维达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分析1999-2012年中国海关进出口商品数据,研究测算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所排放的碳中有相当部分被用于生产满足国外消费者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出口产品,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的主要受惠国。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各部门隐含碳排放情况,为国家从碳排放控制的角度调整产业及贸易结构提供参考,同时对于国家未来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安丹 任亚运
借鉴投入产出法的思想,构建起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测度模型,基于2002~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对我国28个出口行业隐含碳排放足迹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28个出口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但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在2002~2007年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在2010年有所下降;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波动较大。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 出口贸易 隐含碳排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纪录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总量、行业和贸易伙伴等层面对我国2002—2009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动态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约有12%—18%的碳排放由出口贸易引致,且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含的碳排放也持续增加。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出口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2002和2007年我国最大的出口碳排放受益国。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出口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英娜 姚静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命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容妥协。本文以中美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两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计算了2000—2009年两国的贸易污染指数,旨在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提供理论依据,利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获得公平的减排目标,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洁华
文章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行业煤炭、原油、天然气以及一次电力的消耗密度,据此考察中国出口的隐含国内能源,并比较分析了出口与其他最终需求部分所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2007年期间,中国各类型能源消耗密度普遍降低,其中原油消耗密度下降最快、天然气下降最慢;十大出口行业的煤炭、原油和电力消耗密度在下降,且低于所有行业的总体水平,而天然气消耗密度却在上升。中国出口隐含国内能源在上升,其中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上升较快、原油上升相对较慢,同时,出口贸易结构不利于在保持出口增速下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占总需求对国内能源消耗的比重有所上升,拉动经济增长相同幅度时消耗的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博伟 张伯伟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碳减排,可以为中国“碳双减”提供政策启示。采用1995—2009年的跨国跨行业面板数据,结合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出上游度和投入下游度的上升均会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升高,这说明如果一国以矿业、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那么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会升高,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这一结论。此外,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弱,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中国政府应当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约束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调整出口规模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保乾 陈 盼 杜 根 蒋晓花
本文运用环境三效应理论,将影响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并在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构建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助于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效应增加了隐含碳排放,结构效应可能增加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也可能抑制碳排放;且规模效应对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影响程度最大,技术效应次之,结构效应作用效果最小。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碳减排的根本途径是强化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杜运苏 孙辉煌
本文构建了一个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7~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贸易伙伴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出口总量的扩张是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抑制隐含碳排放增长最主要因素,出口结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是中国抑制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则是可行的选择。
关键词:
出口隐含碳 增长因素 LMDI分解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