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1)
- 2023(12500)
- 2022(10659)
- 2021(9882)
- 2020(8432)
- 2019(19481)
- 2018(19017)
- 2017(35501)
- 2016(19064)
- 2015(21512)
- 2014(20617)
- 2013(20629)
- 2012(19471)
- 2011(17738)
- 2010(17599)
- 2009(16425)
- 2008(16452)
- 2007(14757)
- 2006(12642)
- 2005(11324)
- 学科
- 济(82112)
- 经济(82046)
- 管理(55186)
- 业(54318)
- 企(44296)
- 企业(44296)
- 方法(37644)
- 数学(33528)
- 数学方法(33272)
- 中国(24829)
- 农(21488)
- 财(19990)
- 技术(18237)
- 贸(17245)
- 贸易(17235)
- 学(17218)
- 易(16767)
- 业经(16659)
- 地方(15207)
- 制(15151)
- 农业(14125)
- 银(13642)
- 银行(13610)
- 环境(13555)
- 行(13099)
- 融(12800)
- 金融(12798)
- 技术管理(12750)
- 和(12235)
- 务(11730)
- 机构
- 大学(275402)
- 学院(272709)
- 济(121233)
- 经济(119025)
- 管理(104343)
- 研究(98296)
- 理学(90095)
- 理学院(89038)
- 管理学(87685)
- 管理学院(87160)
- 中国(75271)
- 科学(59119)
- 京(58394)
- 财(53201)
- 所(49443)
- 农(45790)
- 研究所(45306)
- 中心(44792)
- 财经(42819)
- 江(39926)
- 业大(39904)
- 经(39122)
- 经济学(38766)
- 北京(37180)
- 农业(36218)
- 院(35546)
- 范(35263)
- 经济学院(35094)
- 师范(34928)
- 财经大学(31863)
- 基金
- 项目(184616)
- 科学(147265)
- 基金(136841)
- 研究(133219)
- 家(120422)
- 国家(119537)
- 科学基金(102248)
- 社会(87565)
- 社会科(83245)
- 社会科学(83222)
- 基金项目(72938)
- 省(70666)
- 自然(65349)
- 自然科(63933)
- 自然科学(63914)
- 自然科学基金(62826)
- 教育(60593)
- 划(60400)
- 资助(54731)
- 编号(50936)
- 创(43576)
- 重点(42389)
- 部(42038)
- 成果(40988)
- 发(40582)
- 创新(40084)
- 国家社会(37569)
- 课题(35993)
- 教育部(35971)
- 科研(35695)
- 期刊
- 济(128011)
- 经济(128011)
- 研究(82303)
- 中国(54074)
- 学报(42415)
- 科学(40990)
- 财(40373)
- 农(40172)
- 管理(38266)
- 大学(31813)
- 学学(29949)
- 农业(27442)
- 教育(26372)
- 融(24085)
- 金融(24085)
- 技术(23063)
- 经济研究(22179)
- 财经(21375)
- 业经(19223)
- 经(18504)
- 问题(17245)
- 业(17011)
- 贸(15778)
- 技术经济(15201)
- 科技(14408)
- 世界(13696)
- 国际(13496)
- 统计(13361)
- 策(13018)
- 资源(12471)
共检索到403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何爱平
在考虑信息资源投入,并将外部环境及随机误差项纳入模型的条件下,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我国2008—2020年的真实绿色创新效率,并研判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我国真实绿色创新效率以2012年为折点先降后升,呈“东—中—西”梯次分布,中部潜力最大;空间差异上,总体区域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西部组内差距最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差距最显著;空间收敛上,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度呈“中—东—西”排序,相同因素对不同区域收敛速度的调节效应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中瑞 樊杰 孙勇 刘汉初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进而对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效率增长相对平稳,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2)中国已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关系数、网络密度波动增长,网络效率不断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小世界性。(3)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上海、北京、浙江处于中心位置,中介作用显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偏远省份处于边缘位置。(4)四大板块内部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紧密,溢出效应较强。(5)相邻矩阵、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开放程度差异矩阵显著正向影响空间关联,而地理距离、知识基础差异矩阵显著负向影响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伟勇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力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本研究测度了中国省级的绿色创新指数,结果显示:绿色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了由西至东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基于1999年-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省际间绿色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禀赋(特别是煤炭)与绿色创新之间呈现了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创新动力主要溯源于能源的污染性、而非稀缺性。如何构建有效的"节能"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应是进一步关注的焦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梁中 昂昊
为全面把握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轨迹,通过DEA-BCC模型测算出中国30个省区2005—2016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从时空变化和重心迁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聚集特征,且区间增长结构上存在"锁定"现象;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重心落点集中在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带,其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在迁移轨迹上具有趋同性,其中东西方向上的转移尺度相较南北方向更大。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问题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系统演化特性,亟需引入"空间治理"思想,构建更具融合性和开放性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大数据驱动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治理变革。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演化轨迹 空间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金河 张玲梅
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金河 张玲梅
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科 袁玮鸿 罗晶 李慎鹏 刘唱唱 邓楚雄
推进工业绿色增长转型是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IPAT分析框架,结合环境规制视角,构建了中国工业污染排放的供给需求模型,进而采用空间随机前沿模型评估了中国2000—2016年的工业绿色增长效率。研究表明:(1)忽略省份间工业SO_2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都将高估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2)受宏观经济波动、工业结构变迁、环境治理政策出台等驱动,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可划分为波动上升(2000—2007年)、波动下降(2008—2011年)和稳步上升(2012—2016年)三个阶段。(3)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呈明显的聚集连片化的分布特征,到2016年较高效率及高效率省份逐步由东部地区少数省份扩展到东部地区、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的绝大部分省份,资源能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技术积累与创新、区位条件、环境容量、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力度等的差异是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骆灿 陆菊春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呈现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3)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在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时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效应;打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马太效应,优化整体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城市的交通设施,推进路网规划设施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创新效率 空间网络结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阳 赵宏磊 林恬竹
在绿色经济席卷全球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基于SBM-DEA三阶段方法,评估中国省级区域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比较分析中国省级区域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现状。结果表明:中国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差距大,总体呈现东高中低;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环保规制强度和教育环境虽未能有效发挥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教育环境的整体表现要好于环保规制强度。因此,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绿色创新的软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提高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
关键词:
绿色创新效率 三阶段DEA SBM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鸿飞
文章通过基于松弛变量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各省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在稳步提升,且东部地区增速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行政型环境规制对东部绿色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市场型比行政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且在东中部地区均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加大中部外商投资力度,提高东部私有企业比重,重视教育资源和地区整体科技水平,均有助于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行政型 市场型 绿色技术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