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3)
- 2023(12954)
- 2022(11193)
- 2021(10716)
- 2020(8891)
- 2019(20761)
- 2018(20693)
- 2017(40160)
- 2016(21586)
- 2015(24668)
- 2014(24526)
- 2013(24573)
- 2012(22489)
- 2011(20525)
- 2010(20373)
- 2009(18713)
- 2008(17971)
- 2007(15678)
- 2006(13810)
- 2005(12102)
- 学科
- 济(92979)
- 经济(92883)
- 业(63022)
- 管理(54967)
- 农(47858)
- 企(40891)
- 企业(40891)
- 方法(40619)
- 数学(36139)
- 数学方法(35824)
- 农业(31756)
- 中国(27371)
- 业经(22633)
- 财(19970)
- 贸(18012)
- 贸易(18003)
- 地方(17648)
- 学(17645)
- 易(17614)
- 制(16964)
- 发(13790)
- 环境(13716)
- 技术(13444)
- 银(13210)
- 银行(13177)
- 和(12841)
- 策(12837)
- 行(12684)
- 体(12521)
- 融(12295)
- 机构
- 大学(309083)
- 学院(308845)
- 济(133415)
- 经济(130968)
- 管理(125082)
- 理学(109440)
- 理学院(108319)
- 研究(107189)
- 管理学(106726)
- 管理学院(106187)
- 中国(81385)
- 京(65753)
- 农(64925)
- 科学(64645)
- 财(54769)
- 所(53281)
- 业大(50714)
- 农业(49774)
- 研究所(48900)
- 中心(48386)
- 财经(44860)
- 江(42469)
- 北京(41682)
- 经(41311)
- 范(40280)
- 师范(39997)
- 经济学(39894)
- 院(37689)
- 经济学院(36086)
- 经济管理(35198)
- 基金
- 项目(214908)
- 科学(169776)
- 研究(160333)
- 基金(157924)
- 家(137163)
- 国家(135991)
- 科学基金(116627)
- 社会(102710)
- 社会科(96997)
- 社会科学(96970)
- 基金项目(84288)
- 省(81570)
- 自然(74024)
- 自然科(72299)
- 自然科学(72284)
- 教育(71450)
- 自然科学基金(71007)
- 划(68418)
- 编号(65836)
- 资助(64426)
- 成果(52966)
- 部(49057)
- 重点(47299)
- 发(46637)
- 创(44306)
- 课题(43847)
- 国家社会(42814)
- 教育部(41932)
- 创新(41270)
- 人文(40932)
- 期刊
- 济(145858)
- 经济(145858)
- 研究(91427)
- 农(66540)
- 中国(58011)
- 学报(48182)
- 科学(46184)
- 农业(45740)
- 管理(41240)
- 大学(37492)
- 财(37333)
- 学学(35407)
- 教育(31183)
- 业经(27493)
- 融(27412)
- 金融(27412)
- 技术(25081)
- 经济研究(21937)
- 业(21657)
- 财经(21201)
- 问题(20461)
- 经(18059)
- 世界(16642)
- 技术经济(15347)
- 版(15338)
- 图书(15015)
- 科技(14868)
- 理论(14835)
- 资源(14494)
- 农业经济(14445)
共检索到447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非农就业机会差距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5年间,我国非农就业机会的省际差异显著下降。通过将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仅是总差距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它们的下降也是导致总差距下降的原因。但是,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扩散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目前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总差距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机会 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储凤玲 陈继东
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分析表明,初始非农就业机会水平低的省份表现出了增长上的"后发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但是,城市化却显著抑制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为,内地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可能更多地源于一种"后发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内地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改变内地中小城市在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将是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分别对不同年份的CHNS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相关性有减弱的趋势。然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这种相关关系有一部分是由家庭的不变特征决定的;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传递。消除固定效应后,户主对于子女的影响依然显著;多数结果表明,1997年和2000年的代际相关性要高于较早的年份。本文还分析了社区就业水平和外出打工对于代际流动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并考察了单位所有制以及职业类型的代际流动。
关键词:
农村 工作机会 代际流动 固定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雁洁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已成为我国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结构已经摆脱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基于此,对于农村非农参与比例的提升就应成为未来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其对农村区域内部的就业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体劳动者就业方式与区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个体人力资本。因此,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条件下,非农就业比例的提升将主要决定于个体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促进非农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非农就业能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 非农就业 收入结构 改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欣 孙健 王康
本文以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规模、强度、异质性、互惠性对于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样本中,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网络强度、互惠性对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社会网络中四个特性对于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西部地区,互惠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光
笔者使用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估算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就业的教育回报率,区分人力资本回报和就业机会不平等对教育回报的影响,研究城乡教育回报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城乡工资差距问题。结果表明,忽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的选择问题会导致农村教育回报率被严重低估,修正后的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明显缩小;就业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教育回报差异和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消除家庭背景所致的就业机会不公是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激励农村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维涛 彭小敏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拥有城镇户口显著地有利于劳动者进入高收入行业,造成城镇居民在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比农村居民显著要高,户籍制度下的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控制了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的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研究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应该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户籍制度对劳动者就业选择的不利影响,进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与均衡发展。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就业机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钟甫宁 纪月清
土地产权对农户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似乎是一种共识。通过全面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地权的稳定性对农户农业投资总量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土地租赁总量也没有显著影响;如果没有非农就业机会,土地产权、土地买卖和租赁本身并不会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并刺激农业投资。由于农户土地规模小、农业用地的价值低,即使改革土地产权和抵押制度,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农业用地作为贷款抵押物。本研究同时证实,土地经营收益不仅与贷款可获性一起对农户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自身影响农户的贷款可获性,因为土地经营收益是农户还款的重要保证。土地调整所表现的地权不稳定并不严重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收益的稳定性,也不影响农户的贷...
关键词:
土地产权 非农就业机会 农户投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本文详尽分析了农民务农收入变化规律并评价了主要农业政策的可能影响,通过计算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转移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进而认为在公共政策层面上提高农民务农劳动收入的关键是扩大和统一劳动力市场,最终目标是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为此,政府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增加对农村教育支出的比重,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抓住和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要素报酬 农民收入 非农就业 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亮 章元 李韵
本文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昆山市经济开发区样本检验了户籍类型、外地户籍以及出生地的不同对劳动力进入一级市场以及周工作小时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户籍劳动力进入一级市场的概率显著低于非农户籍劳动力,前者的周工作小时数明显更长;户籍登记地和出生地的不同对于劳动力能否获得一级市场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但是出生地的不同要比户籍登记地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更明显,这表明对于农民工进入一级市场的地域歧视主要由出生地不同导致的。并且,户籍登记地和出生地的不同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周工作小时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户籍歧视 地域歧视 人口普查 民工就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彭竞 谢地
对于非农就业转移是否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本文采用改进后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吉林省1990—2011年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论显示,非农就业转移过程显著地缩小了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虽然"非农就业转移比"每增长1%,城乡收入差距仅缩小0.849%,却预示着非农就业转移在降低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可以挖掘的潜力。
关键词:
非农就业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吉林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军辉 李锦
基于200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本地务工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资差距。结果表明:健康、婚姻、性别、受教育年限、年龄、城市亲友数量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就业决策中的自我选择对其收入有显著影响,并且进城务工与本地务工存在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在控制自选择偏误后,进城务工比本地务工能获得更多工资,但其处理效应较小。由于个体异质性,本地务工的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获取收入能力,而进城务工则体现出负向自选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殷李松
基于1994—2016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文章运用ESDA和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研究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际经济差距以2004年为界,先扩大后缩小,存在空间自相关。省际经济差距方面,工业偏离是主导因素;产业结构是派生驱动因素;人户偏离、城镇化是响应性驱动因素;工业水平、农业水平、出口程度是常规因素。省际经济差距存在收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工业偏离、产业结构和城镇化都在扩大差距,人户偏离则缩小差距,长期溢出为短期溢出的4倍左右。
关键词:
经济差异 空间溢出 空间杜宾动态面板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基于"离土"和"离乡"非农就业的异质性差异,构建非农就业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验证"离土"和"离乡"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结构的重新配置使贫困农户能够参与非农就业,从而使"离乡"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高度选择性则使"离土"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因此,畅通社会交往的渠道以降低农户社会交往成本,继续鼓励农户外出务工以积累物质资本,保证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的通达性,以此抑制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