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9)
2023(8417)
2022(7032)
2021(6660)
2020(5536)
2019(12838)
2018(12352)
2017(23183)
2016(12435)
2015(13668)
2014(13546)
2013(13574)
2012(12505)
2011(11638)
2010(11216)
2009(10291)
2008(10170)
2007(8599)
2006(7460)
2005(6825)
作者
(36284)
(30310)
(30075)
(28925)
(19193)
(14666)
(13837)
(11981)
(11557)
(10624)
(10614)
(10149)
(9691)
(9681)
(9663)
(9352)
(8834)
(8803)
(8727)
(8541)
(7619)
(7342)
(7307)
(6866)
(6843)
(6701)
(6641)
(6445)
(6244)
(6132)
学科
(56098)
经济(56049)
管理(31930)
(30210)
方法(27692)
数学(25178)
数学方法(24910)
(24212)
企业(24212)
中国(17397)
(12575)
(12256)
(12041)
贸易(12035)
(11829)
(11372)
业经(10304)
(9948)
环境(9573)
(8910)
银行(8898)
(8852)
金融(8852)
(8615)
地方(8332)
农业(8094)
(7570)
(7564)
技术(7498)
(7408)
机构
大学(182294)
学院(177818)
(82228)
经济(80939)
研究(68266)
管理(66418)
理学(57888)
理学院(57210)
管理学(56223)
管理学院(55896)
中国(51957)
科学(41253)
(39276)
(35622)
(34730)
研究所(32136)
(30642)
中心(29815)
财经(29235)
经济学(27339)
(27101)
业大(26298)
北京(25102)
(24735)
经济学院(24724)
农业(24400)
(23160)
(22467)
财经大学(22249)
师范(22214)
基金
项目(125542)
科学(99944)
基金(95263)
研究(87455)
(85309)
国家(84750)
科学基金(71833)
社会(58868)
社会科(56184)
社会科学(56168)
基金项目(49277)
自然(46214)
(45367)
自然科(45228)
自然科学(45215)
自然科学基金(44414)
资助(40357)
(39837)
教育(39770)
编号(31083)
(29573)
重点(28868)
(26696)
国家社会(26649)
(25869)
中国(25481)
教育部(25220)
成果(24915)
科研(24610)
创新(24475)
期刊
(81234)
经济(81234)
研究(52964)
中国(34170)
学报(31455)
科学(28618)
(26461)
(25999)
管理(24246)
大学(23706)
学学(22394)
农业(18808)
经济研究(15346)
(15225)
金融(15225)
教育(14980)
财经(14733)
技术(14260)
(12868)
(11555)
(11390)
统计(10969)
问题(10947)
世界(10423)
业经(10188)
国际(10052)
(9765)
技术经济(9228)
决策(8758)
资源(8734)
共检索到259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晓红  
文章基于单一污染指标难以全面表达雾霾污染状况的不足,较早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雾霾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客观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较为全面、科学的对中国29个省区2003-2016年雾霾污染指数进行测度。基于雾霾污染综合评价指数,研究了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雾霾污染水平呈现倒"N"型曲线。东部雾霾污染水平下降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为缓慢。中国省际雾霾污染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基于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对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的空间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海亚  徐盈之  孙文远  
借助于泰尔指数,对中国雾霾污染强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构建雾霾污染强度收敛模型,对雾霾污染强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雾霾污染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区域内发展非均衡是雾霾污染强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雾霾污染强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三大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但不同地区的收敛特征大相径庭,控制变量的显著程度也不尽相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海亚  徐盈之  孙文远  
借助于泰尔指数,对中国雾霾污染强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构建雾霾污染强度收敛模型,对雾霾污染强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雾霾污染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区域内发展非均衡是雾霾污染强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雾霾污染强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三大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但不同地区的收敛特征大相径庭,控制变量的显著程度也不尽相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继生  吕丹  
为测度在既定的技术和制度背景下,影响空气质量的各个要素的贡献率,文章利用我国1998~2012年29个省份的数据,构建了含有约束的交互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各地区建筑施工排放、民用汽车排放、工业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各有侧重,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和制度的作用在对节能减排上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尽管收敛性的检验结果显示空气质量在逐年好转,但速度在放缓且趋于稳定,若要使得空气质量有彻底的改变,则技术和制度的深度变革刻不容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孔晴  
为了客观评价我国环境污染水平以及分析环境污染状况变动趋势,文章构建了区域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收敛性。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中国6个省份的环境质量得到优化,还有5个省份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2)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σ收敛迹象要比东部地区更显著,全国和三大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均呈现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过一段时间后,中国各区域的环境污染将达到各自的稳定水平,其收敛速度呈现中部到东部再到西部的格局,中部地区的污染将最先达到稳定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赵磊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28.91%;截至2012年底,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温岭市(0.467),最低的是绍兴市(0.220);浙江省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基本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并有微幅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残余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基于单一污染物难以表达环境污染状况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环境状况的污染排放指数,并首次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动态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28个省1995~2006年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变动趋势,并基于经济结构和能源因素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比2006年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从三大区域来看,应该重点监控东部地区;从省级区域看,应该重点加大对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四川、河南、山西、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符合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薄建奎  李寻  于雅静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我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网络社会对我国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贡献的差异较大,对西部的贡献稍大于东部;在控制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指数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以1.26%的速度收敛。因此,应进一步缩小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裴延峰  
本文以我国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以PM2.5和PM10作为雾霾污染的衡量指标,构建空间Tobit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雾霾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控制了经济规模等变量之后,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支持倒"U"型的EKC假说,而是呈现线性递减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的雾霾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诸多控制变量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密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雾霾污染,且雾霾污染与地理区位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尽管目前雾霾污染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清醒地认识到雾霾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裴延峰  
本文以我国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以PM2.5和PM10作为雾霾污染的衡量指标,构建空间Tobit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雾霾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控制了经济规模等变量之后,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支持倒"U"型的EKC假说,而是呈现线性递减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的雾霾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诸多控制变量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密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雾霾污染,且雾霾污染与地理区位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施震凯  
本文基于卫星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从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维度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增长能够有效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即便是在考虑了诸多其他因素时,这种影响效应也能被显著地识别出来。在区分不同交通模式后,发现公路运输是雾霾污染的重要来源,但以铁路、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则有效缓解了雾霾现象,这一结论在各地区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彭莹  
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理论拓展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理论分析不同政绩考核情形下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行为变化,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逐底竞争"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方政府在参与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确存在"逐底竞争"特征。当政绩考核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标准时,地方政府为了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据优势地位,会竞相放松雾霾污染治理力度,出现"逐底竞争",尽管中央已经将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但"逐底竞争"现象依然存在。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攀  吴玉鸣  鲍曙明  仲颖佳  
文章在对国内外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的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ArcGIS软件将NASA提供的2003-2016年全球遥感地图年均PM_(2.5)浓度栅格数据值解析为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的数值,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DPDM)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以及引致雾霾污染空间溢出的因素进行了经验识别。结果发现,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均存在雾霾污染EKC曲线(中西部地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处于雾霾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的EKC曲线第一阶段(拐点为第二阶段)。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越近,该区域雾霾污染EKC曲线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离各自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分别为中等、较近及较远,故,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雾霾污染EKC曲线的显著性会出现差异。交通运输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起到了消极作用;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教育水平对雾霾污染治理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FDI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东部地区FDI则相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亮  
本文在"纵向"收敛和"横向"收敛新的收敛分析框架下,采用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自相关函数(Auto Correlation Function,ACF)方法,对1952~2007年间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路径的动态敛散性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山西、辽宁等13个省市存在着向自身稳态水平逼近的"纵向"收敛趋势;北京、辽宁、上海等13个省市存在着向共同均衡稳态水平靠拢的"横向"收敛趋势。北京、辽宁、上海、福建等10个省市同时出现了"纵向"收敛和"横向"收敛趋势。各个省市完成收敛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艳  衣辰  张兆阳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基于我国大陆30个省域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效率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省域的极差超过30%,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极差超过20%。通过对各省域、八大综合经济区间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内进行β-收敛、σ-收敛的实证检验,发现技术效率不存在收敛性。研究认为,我国的区域差距存在扩大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