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9)
- 2023(11631)
- 2022(10176)
- 2021(9864)
- 2020(8167)
- 2019(19212)
- 2018(19005)
- 2017(36352)
- 2016(19568)
- 2015(22230)
- 2014(22032)
- 2013(21952)
- 2012(20045)
- 2011(18284)
- 2010(17930)
- 2009(16368)
- 2008(15699)
- 2007(13244)
- 2006(11481)
- 2005(10072)
- 学科
- 济(80297)
- 经济(80214)
- 管理(54672)
- 业(49459)
- 企(40338)
- 企业(40338)
- 方法(38302)
- 数学(33645)
- 数学方法(33320)
- 中国(22835)
- 农(20689)
- 学(17993)
- 财(17542)
- 业经(16603)
- 贸(16360)
- 贸易(16352)
- 环境(16256)
- 易(15982)
- 地方(14861)
- 农业(13682)
- 和(13677)
- 制(12967)
- 理论(12256)
- 划(12114)
- 技术(11646)
- 银(11370)
- 银行(11336)
- 融(11010)
- 金融(11009)
- 行(10872)
- 机构
- 大学(280194)
- 学院(276016)
- 济(114887)
- 经济(112657)
- 管理(111645)
- 理学(97500)
- 研究(96710)
- 理学院(96401)
- 管理学(94884)
- 管理学院(94407)
- 中国(71903)
- 京(60653)
- 科学(60052)
- 财(48686)
- 所(48013)
- 研究所(44409)
- 中心(42501)
- 农(42500)
- 业大(41132)
- 财经(40281)
- 北京(39037)
- 经(36966)
- 范(36633)
- 江(36625)
- 师范(36331)
- 院(35318)
- 经济学(34894)
- 农业(33286)
- 经济学院(31541)
- 财经大学(30263)
- 基金
- 项目(196183)
- 科学(154625)
- 基金(144414)
- 研究(143400)
- 家(126293)
- 国家(125330)
- 科学基金(107281)
- 社会(90946)
- 社会科(86227)
- 社会科学(86204)
- 基金项目(77188)
- 省(73094)
- 自然(69770)
- 自然科(68090)
- 自然科学(68075)
- 自然科学基金(66854)
- 教育(64572)
- 划(62888)
- 资助(59659)
- 编号(57071)
- 成果(45882)
- 部(44258)
- 重点(43745)
- 发(41633)
- 创(40267)
- 课题(38845)
- 教育部(37951)
- 国家社会(37941)
- 创新(37606)
- 科研(37474)
- 期刊
- 济(120166)
- 经济(120166)
- 研究(81556)
- 中国(48571)
- 学报(43896)
- 科学(41613)
- 管理(39672)
- 农(38043)
- 财(33784)
- 大学(33124)
- 学学(31104)
- 教育(28204)
- 农业(27497)
- 技术(22388)
- 融(20392)
- 金融(20392)
- 经济研究(19697)
- 财经(19044)
- 业经(18237)
- 经(16230)
- 问题(15775)
- 图书(14848)
- 业(14723)
- 资源(13953)
- 科技(13751)
- 理论(13570)
- 技术经济(13150)
- 贸(13118)
- 世界(12645)
- 实践(12283)
共检索到391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艳 张巧良
省际贸易导致中国省域间虚拟水转移存在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不对等的不公平性现象,为了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需要通过跨区域生态补偿方式来平衡资源环境利用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若一个地区的发展占用了其他地区的生态资源,理应就占用部分的生态资源对被占用地区进行补偿。基于“谁受益,谁承担”的公平性原则,构建中国省际虚拟水占用责任公平配置模型,得到公平共担责任原则下的水资源占用量,并以此构建跨区域虚拟水生态补偿模型,完善中国虚拟水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蕾 苏杨 崔国发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苑清敏 张枭 李健
文章针对京津冀伴随产业链和产品消费转移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补偿问题,基于投入产出表模型核算京津冀三地虚拟碳足迹和虚拟固废足迹,进而明确区域间土地资源面积合作补偿和量化补偿额度关系,进行区域补偿方式差异性的合作生态补偿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京津冀针对大气、土地资源合作补偿机制,为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提供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慧爽
本文以我国区际粮食调运为背景,农业虚拟资源流动为依据,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农业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资本权益补偿估算模型。综合考虑了农业虚拟水补偿、农作物固碳、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因素,按照 2015 年粮食调运量及相关数据,计算出河北、内蒙古、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农业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资本权益补偿值。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应从农业虚拟资源流动的角度重新审视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关系;向粮食主产区农业虚拟资源流动的直接受益者收取农业生态补偿费用;注重粮食主产区农业水土资源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虚拟资源 生态资本 生态补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攀 梁流涛 刘琳轲 李亚婷
基于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县际耕地生态补偿分析框架,以县区为基本核算单元,选择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开展支付/受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虚拟耕地净流出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区域,净流入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2)根据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对耕地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进行划分,耕地生态补偿受偿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带,支付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西部丘陵山区以及地级城市主城区所在地。3)各县区间支付额度差异较大,郑州市辖八区、洛阳市辖六区、平顶山市辖四区的支付额度较大,总支付额度所占比例超过50%;永城市、息县、唐河县、太康县、滑县、郸城县、正阳县、商水县、西平县、固始县等县区的受偿额度较高,总受偿额度所占比例超过了6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燕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流域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红 虞锡君
随着城乡安全饮用水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以钱塘江流域为例,对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钱塘江流域多数断面不符合浙江省水功能区划要求,跨界水污染现象显著。为改善流域水质,急需建立"污染者付费"的补偿机制。本文依据"治污成本"数据,测算了补偿标准,设计了"功能区目标水质差额法"和"出入境水质差额法"两种补偿方案,并模拟测算了杭州—桐乡断面的年度补偿金额。研究结论对于流域构建水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弢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文献 付意成 闫丽娟 吴文强
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也是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区域用水矛盾、生态破坏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流域生态破坏的不同层面和根源出发,结合流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管理策略和行动计划,给出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的实施目标。从双方自由博弈纳什均衡的层面出发,进行实施流域水生态补偿的经济最优条件分析;结合生态补偿产生的经济学原理,给出影响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的相关性分析。针对流域生态治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影响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的实施细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长健 赵田
我国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但在现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难以负担的困境下,有必要大力推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横向转移支付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境内外横向转移支付的发展历程,探索出均衡各方利益、丰富转移方式、构建执行机构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发展路径,从而确保流域水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长效运行,促进流域内的生态保护和利益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姣 李朗 李科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省份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水污染及其构成来源,同时分析了农业水污染随贸易在省与省之间的净转移方向和数量,并依据水污染治理成本确定了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水污染排放在全国各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省际之间确实存在大量的水污染转移。转入区域主要为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渥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转出区域则主要为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依据各省份农业水污染的净转移方向,确定的生态补偿支付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和宁夏,其中北京市的支付补偿标准最高,为25.65亿元;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有辽宁、湖南、河北、吉林、甘肃、黑龙江、广西、江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新疆、海南、贵州、四川,其中河北省的受偿标准最高,为24.52亿元。考虑到农业水污染转移的复杂性及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数额的不对称性,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仍需充分发挥中央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红梅 李国军 王克强
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参照"资源诅咒"假说,在考虑经济现象的时间和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时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进行检验,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以中国29个省份(地区)1988~200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主要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入及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而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投入,再次为对外开放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根紧 何婧
本文根据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介绍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从补偿机制的内涵、补偿对象、补偿主客体、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方面阐述了生态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理论基础 补偿机制 综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怀毅 李忠魁 俞燕琴
目前发展阶段,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好“谁补偿谁”和“补多少”的问题。基于此,论文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归纳,从生态补偿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研究生态补偿主客体,重点探讨了目前较为认可的基于成本、意愿调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三种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析补偿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1)扩大补偿研究尺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建立多元化补偿方式,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3)引导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扩大补偿资金来源渠道。(4)完善补偿标准体系,确定动态化、差异化补偿标准。以期促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