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4)
- 2023(14237)
- 2022(12361)
- 2021(11569)
- 2020(9756)
- 2019(22688)
- 2018(22400)
- 2017(42546)
- 2016(23091)
- 2015(26208)
- 2014(25905)
- 2013(25877)
- 2012(23801)
- 2011(21626)
- 2010(21160)
- 2009(19356)
- 2008(18670)
- 2007(16189)
- 2006(14162)
- 2005(12510)
- 学科
- 济(95500)
- 经济(95400)
- 管理(65842)
- 业(62213)
- 企(51471)
- 企业(51471)
- 方法(45877)
- 数学(40438)
- 数学方法(39998)
- 中国(26639)
- 农(24029)
- 财(22904)
- 学(21528)
- 业经(19840)
- 贸(19154)
- 贸易(19145)
- 易(18695)
- 技术(18565)
- 地方(17129)
- 农业(16186)
- 制(15682)
- 环境(15565)
- 和(14996)
- 理论(14508)
- 务(13363)
- 银(13319)
- 财务(13294)
- 财务管理(13268)
- 银行(13259)
- 划(13066)
- 机构
- 大学(334669)
- 学院(329726)
- 济(136113)
- 经济(133459)
- 管理(130300)
- 研究(118523)
- 理学(113393)
- 理学院(112130)
- 管理学(110197)
- 管理学院(109650)
- 中国(86634)
- 科学(75148)
- 京(73019)
- 所(60602)
- 农(57745)
- 财(57553)
- 研究所(55968)
- 业大(52546)
- 中心(51913)
- 财经(47132)
- 北京(46628)
- 农业(45795)
- 江(45500)
- 经(43228)
- 院(43200)
- 范(42920)
- 师范(42435)
- 经济学(41315)
- 经济学院(37292)
- 州(36871)
- 基金
- 项目(232919)
- 科学(182514)
- 基金(170145)
- 研究(165944)
- 家(150918)
- 国家(149791)
- 科学基金(127011)
- 社会(104619)
- 社会科(99235)
- 社会科学(99203)
- 基金项目(89966)
- 省(89041)
- 自然(83914)
- 自然科(81992)
- 自然科学(81967)
- 自然科学基金(80520)
- 划(76296)
- 教育(75306)
- 资助(70978)
- 编号(65119)
- 重点(52775)
- 成果(52168)
- 部(51886)
- 发(49723)
- 创(48510)
- 课题(45554)
- 创新(45460)
- 科研(45051)
- 教育部(43903)
- 国家社会(43714)
- 期刊
- 济(142049)
- 经济(142049)
- 研究(97026)
- 中国(62152)
- 学报(57480)
- 科学(53044)
- 农(51105)
- 管理(47284)
- 大学(42728)
- 财(41503)
- 学学(40233)
- 农业(36572)
- 教育(34929)
- 技术(29973)
- 融(23983)
- 金融(23983)
- 经济研究(23979)
- 财经(22792)
- 业经(21022)
- 业(20386)
- 经(19522)
- 问题(18354)
- 科技(17789)
- 技术经济(17782)
- 图书(17185)
- 贸(15482)
- 理论(15341)
- 版(15196)
- 资源(15011)
- 世界(14961)
共检索到476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海英 刘晴晴
文章在考虑了生产技术异质性的情况下,利用共同前沿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去测度全国30个省市的能源效率和CO_2的排放效率。同时构造了衡量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CO_2排放效率、潜在节能量、潜在CO_2减排量和技术差距指标。结果表明,只有北京、黑龙江、上海、湖南、云南和辽宁位于共同前沿上。此外,技术差距形成的潜在节能量和潜在CO_2减排量也是巨大的。这对于我国制定合理地节能低碳目标提供了依据,也为各省市树立了节能低碳标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期刊] 预测
[作者]
何建坤 韦志洪 张阿玲 吴宗鑫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能源又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未来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趋势以及减缓CO_2排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未来减缓CO_2排放的成本及效果进行评价,对于我国制定能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责任,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的外部约束条件。本文在测度中国各省份1990—2011年CO_2排放规模基础上,比较了各省份历年CO_2排放规模、排放增长速度、排放强度等指标,发现CO_2排放规模和强度存在着省际转移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与阶段特征。本文还测算了各省份2020年前的CO_2减排规模和强度值,并以此为外部约束指标,提出了中国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任务。要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任务,从区域层面要控制省份的CO_2排放规模和排放强度;从国家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全...
关键词:
CO_2排放 区际转移 减排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赵明正 王传星 李斌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CO2排放量测算。现有的IPCC提供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仅考虑一次能源燃料所产生的CO2,未考虑到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各省CO2排放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情况下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对各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进行了计算。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后,传统的能源大省如内蒙古、山西的CO2排放总量下降,东部沿海省份的CO2排放总量上升。中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仍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导致了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偏高。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
关键词:
CO2排放 IPCC 二次能源 计算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西龙 于渤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
关键词:
规模效率 技术进步 CO2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洁 陶福禄
以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特征与机理研究,对揭示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分别介绍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进展,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效应,以及CO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研究仍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①多因子协同效应;②不同品种的响应差异;③不同尺度水平的响应过程;④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关键词: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CO2浓度 温度 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采用IDA法的LMDI技术,全面实证研究了北京1995-2010年经济部门和生活消费因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导致6大产业部门和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增量的各自效应。结论表明:拉动产业部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耗结构变化对产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较低;就行业而言,工业的碳减排成果最显著,其他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的增量明显;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导致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因,人均能耗强度加大紧随其后,但碳排放系数和生活能耗结构的变化却对减碳贡献不大。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北京未来节能减碳的简明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效科 冯宗炜 庄亚辉
在对各省火灾统计资料和生物量估计的数据基础上 ,用排放因子法和排放比法 ,得出中国森林火灾释放的CO2 、CO和CH4 年平均分别为 8 96TgC/a、1 1 2TgC/a和 0 1 0 9TgC/a,其中林下植物和地表枯落物的贡献分别为 39%、4 7%和 4 0 %。各省年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O2 、CO和CH4 量主要是由火灾受害面积决定的 ,森林火灾较多的黑龙江、云南和内蒙古的这 3种气体的排放量占全国的 80 %以上。森林火灾释放的CO2 和CH4 分别为全国所有源排放的 1 2 %和 0 35%。中国年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O2 、CO和CH4 量分别为全球森林火灾排放量的...
关键词:
森林火灾 CO2 CO CH4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增加的约束问题。文章估算出中国1978~2008年存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高能耗和高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CO2作为环境成本的代理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CO2排放 能源消费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于渤 叶元煦
温室效应是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制订CO_2减排目标。目前,中国的CO_2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1995年占世界13.2%,而且,增长速度快,减少中国CO_2排放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应用模型对中国2010年CO_2的排放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中国CO_2排放和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在2010年实现CO_2的减排是不可能的,所能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降低CO_2排放的增长速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
关键词:
温室效应 CO_2减排 能源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少剑 刘艳艳 方创琳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CO2排放是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多学科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梳理了CO2排放的估算方法、排放强度、排放绩效、排放影响因素和未来排放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CO2排放研究发展迅速并且成果丰富,CO2排放是不同因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学科融合框架下地理与空间因素重视不足,研究尺度以全球化、国际化为主,多尺度研究逐步凸显并开始关注尺度效应,但省级、城市尺度的面板研究仍匮乏;面板数据逐步受到关注,动态分析对比评价仍待完善。未来研究在变量选取上应更加全面细化,尝试多尺度综合分析,逐步凸显城市碳排放研究,需更加关注理论结合本地化实践,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掌握差异化趋势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