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0)
2023(12023)
2022(10194)
2021(9452)
2020(8230)
2019(19025)
2018(18468)
2017(35691)
2016(19476)
2015(22222)
2014(22031)
2013(22275)
2012(21105)
2011(19228)
2010(19129)
2009(17796)
2008(17726)
2007(15770)
2006(13428)
2005(12170)
作者
(58772)
(49370)
(49227)
(47059)
(31407)
(23963)
(22572)
(19130)
(18569)
(17417)
(16984)
(16563)
(15696)
(15678)
(15636)
(15378)
(14986)
(14576)
(14234)
(14130)
(12254)
(12197)
(12095)
(11229)
(11058)
(11058)
(10996)
(10713)
(10043)
(9952)
学科
(88272)
经济(88189)
管理(52208)
(51824)
方法(45524)
数学(41528)
数学方法(41213)
(40311)
企业(40311)
中国(24036)
(22600)
(21766)
(18748)
贸易(18743)
(18396)
(18289)
业经(15963)
(15544)
农业(15031)
地方(14058)
(13581)
银行(13532)
(13513)
财务(13493)
(13489)
金融(13487)
财务管理(13458)
(12927)
企业财务(12864)
环境(12517)
机构
大学(294194)
学院(289170)
(128955)
经济(126719)
管理(108151)
研究(105349)
理学(94113)
理学院(92971)
管理学(91507)
管理学院(90960)
中国(79732)
科学(64357)
(62276)
(56782)
(54795)
(54538)
研究所(50285)
中心(47144)
财经(46519)
业大(45369)
农业(43527)
(42646)
经济学(42166)
(40938)
北京(39357)
经济学院(38363)
(37243)
(36722)
师范(36310)
财经大学(34996)
基金
项目(196440)
科学(155150)
基金(147154)
研究(137573)
(130953)
国家(129992)
科学基金(109796)
社会(90078)
社会科(85662)
社会科学(85636)
基金项目(76887)
(72619)
自然(71675)
自然科(70106)
自然科学(70084)
自然科学基金(68966)
教育(63352)
(63313)
资助(61671)
编号(52152)
(45721)
重点(45128)
成果(42488)
(41863)
(40269)
国家社会(39208)
教育部(38953)
科研(38589)
创新(37904)
大学(36927)
期刊
(130630)
经济(130630)
研究(83968)
中国(52725)
学报(51249)
(47813)
科学(46124)
(43355)
大学(37951)
管理(36925)
学学(36013)
农业(32647)
(26354)
金融(26354)
教育(24938)
财经(23981)
经济研究(23166)
技术(22433)
(20683)
(19005)
业经(18542)
问题(18080)
(17392)
统计(15204)
技术经济(15138)
世界(15029)
国际(14681)
(14419)
资源(13329)
(13305)
共检索到418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海媛  孙焱林  陈祖海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核算方法调整入手,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再估算并对空间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两种资本存量核算方法下,中国TFP年均增幅分别为1.679%和1.630%,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2)在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缩短,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有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降低。(3)加入"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因素后,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提升,说明在"中国式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武群丽  
笔者利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将1991年~2007年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增长率按照构成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并对区域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以1997年为界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变动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技术效率在整个研究期间都是逐步降低的。(2)技术变动解释了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75%,技术效率变动则解释了剩余的25%。1997年之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有利于缩小地区生产差距,1997年之后则成为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29个省份之间以及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均呈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国璋  霍宗杰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途径。基于跨期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各个省份、三大区域及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显示,中国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高的梯级分布。全国和东中部能效均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而西部能效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对各地区能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西部和其他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这些因素水平的相对落后解释了西部能效最低且不能向更高能效收敛的原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挺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服务业在2004-201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将污染气体排放量纳入"投入-产出"的研究体系,分析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测算了我国各行业的传统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针对各行业的两类变化指数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各行业的两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只存在条件收敛,而无绝对收敛,而且在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际全要素生产率会被一定程度的低估,研究认为,决策制定者应给予服务业产业效率发展在环境治理领域内更多的重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挺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服务业在2004-201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将污染气体排放量纳入"投入-产出"的研究体系,分析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测算了我国各行业的传统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针对各行业的两类变化指数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各行业的两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只存在条件收敛,而无绝对收敛,而且在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际全要素生产率会被一定程度的低估,研究认为,决策制定者应给予服务业产业效率发展在环境治理领域内更多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金娜  
文章基于2007—2014年度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模型,对我国省际卫生资源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将TFP的变动进行分解,最后对我国省际卫生资源TFP的差异进行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卫生资源TFP的整体水平低,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但其增长存在绝对和条件收敛,且呈现出区域差异。据此提出了提升卫生资源TFP增长及区域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