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32)
2023(18466)
2022(15891)
2021(14948)
2020(12425)
2019(28641)
2018(28188)
2017(53932)
2016(29385)
2015(32873)
2014(32608)
2013(32142)
2012(29710)
2011(26899)
2010(26673)
2009(24106)
2008(23440)
2007(20020)
2006(17386)
2005(15251)
作者
(83682)
(70094)
(69198)
(66226)
(44576)
(33501)
(31481)
(27306)
(26645)
(24786)
(23861)
(23833)
(22207)
(22061)
(21696)
(21687)
(20723)
(20709)
(20124)
(20083)
(17289)
(17205)
(16816)
(15991)
(15604)
(15523)
(15457)
(15160)
(14118)
(13900)
学科
(116853)
经济(116711)
管理(82959)
(77145)
(63356)
企业(63356)
方法(54959)
数学(48301)
数学方法(47624)
中国(32595)
(30945)
(29903)
(27346)
业经(25014)
(22311)
贸易(22297)
地方(22125)
(21693)
(21685)
农业(20668)
环境(20513)
(18699)
(18686)
理论(18666)
(18609)
财务(18607)
财务管理(18572)
银行(18557)
(17830)
金融(17826)
机构
大学(415947)
学院(411256)
(167000)
经济(163635)
管理(160668)
研究(141813)
理学(139973)
理学院(138371)
管理学(135720)
管理学院(134991)
中国(105998)
科学(88562)
(88361)
(75834)
(70697)
(67983)
研究所(65080)
中心(64387)
业大(62141)
财经(61736)
(58754)
(56440)
北京(55565)
(55251)
师范(54701)
农业(53475)
(52014)
经济学(51636)
(47255)
经济学院(46736)
基金
项目(288935)
科学(228317)
基金(212782)
研究(207692)
(187322)
国家(185848)
科学基金(159303)
社会(132319)
社会科(125482)
社会科学(125452)
基金项目(112421)
(109939)
自然(104951)
自然科(102595)
自然科学(102564)
自然科学基金(100723)
教育(95615)
(94317)
资助(88003)
编号(82196)
成果(66654)
重点(65173)
(64709)
(60961)
(59630)
课题(56743)
科研(55833)
创新(55797)
教育部(55466)
国家社会(55455)
期刊
(173816)
经济(173816)
研究(120372)
中国(74501)
学报(68799)
科学(63006)
(60897)
管理(57450)
(56504)
大学(52144)
学学(48979)
教育(44168)
农业(42416)
(34766)
金融(34766)
技术(34209)
财经(29820)
经济研究(28675)
业经(27046)
(25587)
问题(23033)
(22548)
图书(21577)
(19954)
科技(19351)
(18982)
技术经济(18958)
理论(18772)
资源(18465)
统计(17919)
共检索到591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刘华军  刘传明  崔蓉  
该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增多,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效率呈近似"V"型的变化趋势。2沪、津、苏、浙、粤、京、鲁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容易对其他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3网络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受损聚类,长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为经纪人聚类,能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受益聚类。4碳排放空间关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赵捧莲  
本文借鉴Grossman﹠Krueger的污染分解模型,构建了包含有FDI、国内投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等自变量的计量模型,以比较FDI与国内投资对排放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资、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均对中国的排放产生正效应;相反,技术进步对排放产生具有负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华义  
过去文献对于中国能耗强度的探讨大都基于宏观角度,缺乏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地区差异和空间关联性的分析。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分布,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耗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东、西部分块集聚的特征;其次,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能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重工业比重和能源丰裕程度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最后,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空间溢出和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西部间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控制空间效应后仍呈β收敛趋势,且交通基础设施...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桂元  吴齐  涂洋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和QAP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碳排放空间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定、联系较为密切;上海、北京、天津等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介作用;环渤海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江浙沪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具有传递特征;空间邻接关系、能源消耗差异和城镇人口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该网络的关联关系;区域间能源消耗和城镇人口相似性越高,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凯  杨亚萍  张淑文  甘畅  刘浩龙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2)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3)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逐渐扩大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剧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恶化。由于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目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它们对于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也是不同的。本文采用1986-2013年间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欧美和日韩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碳排放相关性不强,而来源于港澳台和其他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有较显著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慧卿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庆山  李健  
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为研究对象,针对碳排放权分配中"预留量"问题,提出试点省市之间"弱关联性"的定义,并建立了WD ZSG-DEA模型,评价分析了2013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元年的碳排放权分配效率,探寻了中国碳排放权公平合理分配路径。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七大试点省市碳排放权分配效率较高,北京、重庆、广东、深圳为第一层次,上海、湖北次之;基于"弱关联性"的WDZSG-DEA模型与传统ZSG-DEA具有相同的效率调整结果,且迭代次数较少;考虑"弱关联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均衡调整量额度可以表现碳交易市场按时履约的困难程度。最后,按照WDZSG-DEA迭代结果,得出我国试点省市碳排...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何礼伟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空间关联关系,而且能够识别出更多可能的空间溢出渠道,这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协同效应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2)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从整体上呈现出更紧密的、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网络(ML-network)中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孤立"于整体网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1998—201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收敛性特征。本文研究表明,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收敛起正向作用,而人均收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则起负向作用,人口规模、能源价格、市场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确。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应充分重视省际经济关联,尤其是做好各地方政府在减排目标分解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重视内涵排放问题;建立并完善在减排领域的市场合作机制,进而制定出公平、高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郎永杰  王传毅  
省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不应过大。以基尼系数表征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其合理数值应在0.33至0.40之间,博士层次的合理数值应在0.40至0.50之间。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省际差异偏大,尤其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优势平台的分布上。但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省际差异明显缩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春林   郭爱君   张永年  
充分释放数字产业发展的溢出红利对于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大数据测度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数字技术距离加权矩阵的单区制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和不同区域两个视角实证探究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非对称溢出效应,数字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低水平地区的梯度空间溢出效应以扩散效应为主,整体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格局。分地区来看,南方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北方地区,且梯度扩散效应更明显。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以及南北方地区数字产业的发展均存在σ收敛和绝对与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南快北慢。此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和政府数字发展关注度、数字金融以及城镇化水平等外在环境因素对数字产业发展及其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刘习平  
以1978-201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数据为依据,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排放公平中的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并测算出碳基尼系数为0.24,处于相对公平的水平上。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挤占了中西部地区的排放空间。从省际来看,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的省份主要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西部内陆落后省份以及资源、能源大省。最后,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对我国各地区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本文的政策含义:针对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有差别化的减排政策;制定碳排放指标,并按照年度进行分解,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