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9)
2023(12382)
2022(10794)
2021(10251)
2020(8352)
2019(19717)
2018(19527)
2017(37693)
2016(20397)
2015(23129)
2014(22954)
2013(22927)
2012(21109)
2011(19281)
2010(18761)
2009(16735)
2008(16018)
2007(13541)
2006(11780)
2005(10351)
作者
(57849)
(48211)
(47624)
(45529)
(30559)
(22866)
(21559)
(18998)
(18285)
(16862)
(16348)
(16300)
(15220)
(15049)
(14868)
(14714)
(14372)
(14065)
(13723)
(13514)
(11797)
(11764)
(11413)
(10807)
(10746)
(10668)
(10535)
(10345)
(9595)
(9521)
学科
(86415)
经济(86328)
管理(57681)
(52633)
(42353)
企业(42353)
方法(41837)
数学(37261)
数学方法(36901)
中国(23788)
(22426)
(18638)
(18206)
(17390)
贸易(17381)
业经(17364)
(16988)
环境(16602)
地方(14977)
农业(14343)
(13849)
(13557)
(12461)
技术(12217)
理论(12214)
(11974)
银行(11937)
(11597)
金融(11596)
(11462)
机构
大学(291411)
学院(287113)
(123521)
经济(121230)
管理(116818)
理学(102252)
理学院(101175)
研究(100423)
管理学(99569)
管理学院(99076)
中国(75038)
(62507)
科学(61038)
(51801)
(49723)
研究所(45884)
(45206)
中心(44331)
财经(42972)
业大(42918)
北京(39935)
(39462)
经济学(38141)
(38063)
(36678)
(36455)
师范(36370)
农业(35589)
经济学院(34527)
财经大学(32400)
基金
项目(203524)
科学(160826)
基金(150848)
研究(148363)
(132024)
国家(131049)
科学基金(112382)
社会(94974)
社会科(90180)
社会科学(90158)
基金项目(79903)
(75601)
自然(72981)
自然科(71319)
自然科学(71303)
自然科学基金(70032)
教育(66551)
(64875)
资助(62881)
编号(58696)
成果(46710)
(46205)
重点(45235)
(43274)
(41954)
国家社会(40047)
教育部(39727)
课题(39671)
创新(39280)
科研(39161)
期刊
(125465)
经济(125465)
研究(85269)
中国(49231)
学报(44859)
科学(42830)
管理(41405)
(39971)
(35865)
大学(34074)
学学(32044)
农业(28944)
教育(27795)
技术(23676)
(21678)
金融(21678)
经济研究(21262)
财经(20333)
业经(18615)
(17399)
问题(16533)
理论(16110)
(15957)
图书(14728)
实践(14726)
(14726)
技术经济(14591)
(14106)
科技(13851)
世界(13569)
共检索到408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倩  高翠云  
当各地区减排成本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时,单一碳排放效率指标已无法完整刻画减排情况。本文基于全局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Global NDDF)及其对偶原理测算得出2010—2015年中国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而东北与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全国各地区总的碳减排成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速比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地区总减排成本增速大于经济增速。这表明碳排放效率提升是以高于经济增速的减排成本投入实现的。数理推导结论表明,解决减排成本增速远超GDP增速的困境,需满足碳影子价格增速小于碳生产率增速。计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中国碳影子价格增长速度高于碳生产率增速导致了减排成本增速快于经济增速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多元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碳排放效率指标,全面衡量减排能力;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以缓解各地区碳影子价格异质性现象;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维  杨树旺  田梦  刘倩  
为探究推进新型土地城镇化与碳生产率提高是否存在双赢局面,基于中国1980—2015年相关数据,运用非线性模型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存在单向非线性影响,说明城市土地开发效率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非保持固定不变;(2)NARDL模型显示,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滞后影响,但负向滞后冲击程度较之更强,说明传统土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效率过低的问题;(3)LSTR2模型显示,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从低区制到高区制再到低区制的两个区制平滑转换的特征,且在高区制的影响强度大于低区制,因此,土地城镇化应尽快实现转型以避免在低区制中受到负效应的冲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闻君   熊林波  
本文基于2009~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和门槛模型,实证探析绿色金融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及异质调节机制。实证证明: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U”型非线性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始终具有显著“赋能效应”,满足“梅特卡夫法则”;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线性促进效果,负向效果不显著;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显著“倒梯型”特征,且具有“中等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陷阱”。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水平、金融监管、低碳技术异质调节着绿色金融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本文阐明碳价格通过非低碳、低碳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减排选择变动,进而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变动的理论机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与反事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反事实测算。研究表明:碳价格与能源成本的映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与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有关;除西部地区外,能源成本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08年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明显强化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施加不同水平的碳价格,碳市场将促进东部地区碳生产率边际效应与累积效应的显著提升,若拟定碳价格为50元/■—150元/■,东部地区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0.998%—2.827%,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变化不明显。因此,碳价格约束下东部地区存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潜在双重红利,能源价格调整、产业碳解锁有利于强化碳价格的正面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晓华  李磊  
基于面向产出的CRS及VRS的DEA模型,针对2011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可分为四类地区:高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高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四类地区碳生产率提升潜力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提升省碳生产率,各省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合理设置地区目标。研究结果对于根据地区差异设定不同的能源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心悦  闵维方  
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选择我国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将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的代理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对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变量除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外,也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以及专利申请量,进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此外,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系数虽为正但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越低,教育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丽丽  范爱军  
基于中国28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门限模型分析方法,本文对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联进行了考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集聚水平介于0.0155和0.0492之间最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尽管研究表明目前空间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但推动空间集聚形式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化,将有利于发挥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华  
文章针对中国各省2000~2009年碳生产率面板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我国各省分成四类地区。为能甄别各类地区碳生产率的优劣程度,利用密切值法,对四类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类地区碳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等级分布,且不均衡水平明显;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碳生产率水平较高;工业结构不合理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因此,各省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以及碳排放量现状,合理提升碳生产率,为我国实现相对减排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成  高红贵  刘荣  
碳生产率将成为比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更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碳生产率水平是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对生态文明质量演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艳坤  张成  
本文使用包含非自由处置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估算了我国各省、市或自治区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冗余量及碳生产率的潜在提升空间,结果发现:在CO2指标上,全国冗余量高达357569.920万吨,占全国实际排放量的41.88%;在GDP产出上,全国应该提高75094.20亿元,意味着具备23.85%的提升空间;在碳生产率指标上,全国碳生产率水平具备从0.37提升至0.78的潜在空间,具体到内部省份,除前沿面省份外,山西、宁夏和内蒙古的提升空间最大,而福建、上海和浙江的提升空间则相对较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国平  曹莉萍  
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与"C模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提出"两个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晓龙  刘明月  霍学喜  
在构建苹果碳排放测算体系基础上,核算1994—2013年中国21省苹果碳排放量,比较分析不同年份、区域之间苹果碳排放总量与密度,之后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L指数)分析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结果表明:1)2013年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为153.20万t,较1994年增加40.2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苹果碳排放密度从1994年1.81kg/hm2持续增长到2013年3.00kg/hm2,增速明显。从区域来看,样本期内中国苹果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