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2)
2023(6715)
2022(5584)
2021(5479)
2020(4374)
2019(10033)
2018(9575)
2017(17626)
2016(9521)
2015(10802)
2014(10145)
2013(10296)
2012(9865)
2011(9258)
2010(9147)
2009(8377)
2008(8485)
2007(7158)
2006(6292)
2005(5787)
作者
(28067)
(23890)
(23884)
(22782)
(15430)
(11453)
(10622)
(9265)
(9193)
(8606)
(8244)
(8186)
(7875)
(7772)
(7760)
(7584)
(6992)
(6974)
(6942)
(6550)
(6206)
(5893)
(5757)
(5556)
(5444)
(5346)
(5307)
(4866)
(4754)
(4734)
学科
(43759)
经济(43712)
管理(19788)
方法(18961)
(18393)
数学(17328)
数学方法(17183)
中国(15357)
(12753)
企业(12753)
(10859)
(10665)
贸易(10660)
(10645)
(10414)
(7994)
(7379)
业经(7218)
(7141)
银行(7124)
(7114)
金融(7112)
环境(7036)
(7000)
农业(6985)
地方(6985)
关系(6378)
(6189)
(6023)
(5728)
机构
大学(146455)
学院(140504)
(66621)
经济(65631)
研究(60800)
管理(48028)
中国(46267)
理学(41514)
理学院(40801)
管理学(40060)
管理学院(39793)
科学(36748)
(32816)
(31339)
研究所(29154)
(28199)
中心(25578)
(24255)
财经(23225)
经济学(23035)
(22243)
(21586)
北京(21242)
(20992)
经济学院(20851)
师范(20818)
业大(19555)
农业(19268)
科学院(19163)
(18991)
基金
项目(98314)
科学(79324)
基金(76900)
(69923)
国家(69507)
研究(68113)
科学基金(57989)
社会(46609)
社会科(44373)
社会科学(44362)
基金项目(40336)
自然(37468)
自然科(36677)
自然科学(36664)
自然科学基金(36043)
(32354)
资助(31284)
(30553)
教育(30305)
(23866)
编号(23601)
重点(23454)
中国(22846)
国家社会(21633)
(21417)
教育部(20203)
成果(19899)
(19673)
科研(19146)
创新(18760)
期刊
(68466)
经济(68466)
研究(46795)
中国(26450)
科学(25040)
学报(24979)
(21310)
(18872)
大学(18653)
学学(17647)
管理(17173)
农业(15044)
经济研究(12726)
(12318)
金融(12318)
财经(12076)
教育(11176)
(10556)
(10553)
世界(10370)
国际(10037)
问题(9793)
(9493)
资源(8859)
技术(8657)
业经(7556)
(6749)
统计(6469)
技术经济(6467)
现代(6084)
共检索到210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丽  张博  
基于国家电力市场交易年报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资料,核算建立解释度在95%以上的2006年和2015年省际电力O-D流表,并运用影响力、外向度、汇聚力和依赖度等指标,对中国省际电力流动的源点与汇点及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比较2006-2015年电力流动格局的变化。然后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省际电力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解析了网络变化对流场格局变化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2006-2015年中国的电力源点体系逐步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移,重点向西南地区集聚;电力产消格局的空间差异加大,源点电力输出量和汇点电力输入量呈现增加趋势,省际电力流动的规模和网络联系密度都呈现加强趋势;电力输送的西电东输格局并没有打破,但随着特高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距离电力输送成为可能,一些大的电力汇点采取了多源点供应,电力联系网络逐步趋于均衡化,省际电力流场在保持既有三大通道的同时,网络化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金亮  徐建刚  吴文佳  周亮  孙东琪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奇  杜德斌  张祥  赵昱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1997—2009年全球各国和地区平均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然后运用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集聚力指数等指标测度全球各国和地区R&D经费支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最后对R&D强度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全球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由1997年的美国、日本和西欧(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代表)三大核心区转变为2009年的美国、东亚(以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和西欧(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代表)新三大核心区;②全球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呈现多中心均质发展趋势;③虽然发展中国家R&D强度有所提高,但是R&D强度较高的国家仍集中分布于发达经济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进  王诺  卢毅可  林婉妮  
基于1962—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62—2016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世界粮食输出量增加了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粮食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粮食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对于中国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龙斌  何协  杨婉楹  
运用2000—2018年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指标在产业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判断产业变化和布局演化,并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及区位熵研究其集聚程度。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利润水平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产业集聚度较高,但经历了"低—高—低"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发展趋势;空间布局上以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主,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分行业看,截至2018年,医药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地区为主,苏、鲁等是最大集中区,但行业集中度不高。航空航天制造业在空间上以西北、华北、西南地区为主,陕、津是最大集中区,行业集中度偏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南、华东地区为主,粤、苏是最大集中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地区为主,苏、粤、浙是最大集中区,两行业集中度较高。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为主,苏、粤、渝、川是最大集中区,行业集中度很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德力格尔  袁家冬  李媛媛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 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2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3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4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杨冉  王士君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2)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的中部"人口塌陷"共同构成了双纵格局;(3)各省流出首位流的指向特征显著,南方人口流出省的流出指向存在共性,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路径存在差异。(4)移动数据为发掘人口流动过程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提供了平台,基于节后、节前净流入值差值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差异、属性特征。通过与以往研究对比,证实了移动数据与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研究的诸多结论相似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杨冉  王士君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2)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岑俏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化流动,热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全国性集聚中心的存在。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影响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的因素同中有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的职工工资是城市吸引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共资源对省内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而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省外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这些发现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李梦娇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2)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3)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海涛  李强  刘静玉  郭晓娜  刘梦丽  王芳  
以阿里研究院提供的2015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淘宝镇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距离、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淘宝镇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淘宝镇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六省,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格局,以长三角、珠三角、潮汕和闽东南等地区最为集中,与当地经济活跃程度有密切关系。(2)淘宝镇的空间分布与县域网商水平有着较高相关性,表现为县域内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越强,则县域内淘宝镇的数量与规模越大。(3)淘宝镇发展还受到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商业文化和海外市场等多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学波  杨成凤  宋金平  李伟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熙彦  刘颖  贺灿飞  
受制于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禀赋条件被视为资源性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源枯竭、环境能源压力上升,以及交通条件改善、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资源性产业有条件摆脱资源依赖,导致资源性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研究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业与地理空间,刻画了中国1998—2007年资源性产业的集聚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资源性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表现平稳,但其背后隐含着显著的空间格局变动。采掘业由于生产投入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性较弱,故集聚程度整体高于资源性加工业,但采掘业集聚中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分散化特征。2采掘业的空间格局与资源分布特征紧密相关,主要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